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及其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要内容论文,增长方式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途径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
在未来的21世纪,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主要是实现农村经济现代化。所谓现代农村经济既是一个时代性的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从时代性的概念上说,它是以国际水平为标准,即以当代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作为模式。因此,根据农村发展经济学的理论,综观当代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所达到的先进水平,我们认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应为:在人力上,必须拥有大批文化和艺技素质高的劳动者,技术人员在劳动者中占有较大比重;在手段上,能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和设备武装农村的各个产业部门,实现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半自动化和自动化;在组织上,应有高度严密的专业分工和协作,并随着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相应地发展产前、产后和产中的各种服务,并进一步形成服务体系;在方法上,能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采用运筹学等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从地域性的概念上说,它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它应是一个开放式的城乡融合的复合的经济系统模式。因此,根据城乡网络结构的系统理论,我们认为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应为:在产业方面,现代农村经济是一个农、工、商一体化的复合经济系统,其产业不仅包括种植等业,而且还包括加工、销售等。不仅如此,现代农村经济的这些复合的经济系统又是互相联系的,较为简单的一些下级系统是复杂系统的要素或子系统,如生物系统、技术农艺系统是农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农业经济系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而农村经济系统又是国际或世界农村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在技术方面,现代农村经济必须能应用和发展科学技术,即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工艺和新型的材料运用于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在环境方面,根据生态平衡原理,现代农村经济应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设计现代农村产业发展,建设城乡融合的现代农村经济系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则。
总之,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目标就是要把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建设成为城乡融合的,开放、先进的,既具有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工具来武装的农村各个产业部门,又有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组织管理的,环境日趋美化的新型社区经济。
2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谓现代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在未来对农村地区内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调整,其实质就是决定现代农村各产业部门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及其推动现代农村经济实现增长的模式。现代经济的发展表明,经济增长是技术进步与投入要素追加二重因素的函数。其中,技术进步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的因素,并在未来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将会发生愈益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如此说,主要是由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人口和需求的增长所决定的。
早在1798年托罗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在经济学史上就首次系统地指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发展与资源约束的关系。虽然其研究的资源只限于土地,但其它资源的情况也是如此。马尔萨斯指出:当土地可无限供给,即土地可供量的增长能与人口增长(或劳动力的增长)保持相同的比例,那么此时,经济增长过程可以随人口及劳动力的增长而持续进行。而当我们连续地把同单位的可变入量(如劳动力或资本)增加到一定数量的某种其他入量(如土地)上时,我们所得到的增加的出量是递减的〔1〕。继马尔萨斯之后,大卫·李嘉图进一步指出:有限的土地资源并非都是同质的,事实上,随着愈来愈多的土地被耕种,人们对土地的利用将依优、中、劣的等级序列进行,在此情况下,土地质量的下降,边际收益的递减,使经济增长过程在所有土地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某一边际点上就会趋于停止。在马尔萨斯首次提出:“收益递减规律”近200年之后,罗马俱乐部以麦多斯为首的研究人员又发表了使全世界为之震惊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篇报告对世界经济未来面临的人口、工业化的资金、粮食、不可再生的资源和环境污染五大问题作了明确的表达,并对资源与经济增长间的一般关系作出了类似以马尔萨斯和李嘉图的描述。
应当承认,从马尔萨斯、李嘉图、罗马俱乐部提出的关于经济增长过程中生产发展与资源约束的关系是客观的。它对于我们在推进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中,充分认识资源的约束,积极地采取资源最优配置的措施,既注重社会、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等方面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是必须指出:他们对资源与生产发展间的一般关系的描述又是极为悲观的,而且存在一定的错误:他们将经济增长过程简单地理解为仅是投入要素量的函数,或者说是将投入要素量的增长视为经济增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事实上,经济增长可来源于投入要素追加的推动和技术进步所推动的要索生产率的提高两种方式。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说,若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投入要素的增加,则经济增长叫粗放经营增长方式;反之,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由技术进步所推动的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经济增长叫集约经营增长方式。
鉴于我国现有资源的相对贫乏和长期不合理利用,以及人口对产品的需求和现代农村经济同国际接轨要求的实际,我们可以证明:现代农村经济将不能走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经营之路,而必须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这也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3 现代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所谓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就是要在未来有限的空间里,依靠技术进步,强化投入劳动、资金和智力,巧妙地利用各类资源,改善自然环境,从而得到较高的产品量和要素生产率的一种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就是要强调合理配置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提高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率来推动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方面:
3.1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必须依靠技术进步
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外化表现和构成技术进步的因素所决定的。从生产力水平的外化表现来看,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和发明被应用合并于生产过程之中,会改进现有劳动手段和发明创造新的劳动手段;会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和改变提高劳功对象的品质;会使劳动者掌握更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使科学技术凝聚在劳动者身上;从构成技术进步的因素来看,根据广义的概念,把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家所认同的因素具体化到技术进步中去,我们认为:构成技术进步的因素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经济因素,它主要表现为硬技术水平的提高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代表着劳动者驾驭自然能力的增长,它使生产者现在与未来都能在资源约束情况下利用越来越多的自然物和自然力,以确保生产过程的持续进步;另一类是社会经济因素,它主要表现为生产者质量的提高,生产组织的合理化和生产规模和效能的提高。由此可见,技术进步能导致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正是集约经营增长方式的特征,也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所追求的。
3.2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必须注重劳动集约
其目的旨在提高劳功生产率,即劳动者在一定的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强度使之转化为更多的产品产量。现代农村经济的劳动集约是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的集合,不是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较低阶段出现的仅是劳动力数量的简单集合。因此,现代农村经济的劳动集约一方面表现为在某些领域,如农村中传统手工艺生产等领域活劳动的密集型投入;另一方面表现为活劳动质量的投入。劳动者质量即劳动者在生产经营中所利用的知识和技能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其实质是人的劳动功能的外化,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强化,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劳动者质量的提高,可以使劳动者制造和使用越来越现代化的工具和劳功对象以及其他现代技术,借助于这些现代化的工具,劳动对象和其他现代技术,劳动动者就能使自已愈来愈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有能力为了自己而在改造自然界中,找到越来越多的物体和材料.有能力把日趋减少的自然资源充分合理地用于生产,从而促进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这也正是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3.3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必须强化资金集约
现代农村经济的资金集约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单位或劳动对象上追加投入物化劳动为主的一种经营方式。其对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部分地替代劳动投入和土地投入;二是能凝结新的科学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是通过资本集约来实现的。因为从生产力发展基本规律的客观要求来看,资金集约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生产力的基本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基本途径就是人类不断地用各种物质手段装备自己,以增强自己利用、改造、征服、协调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增强,生产力愈发展,经济增长越快。因此,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进程,或者说生产力发展的进程,或是经济增长的进程,实际上就是人类的生产性装备日益增多并且日益高级化的过程,而在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过程中,生产性装备的日益增多并且日益高级化就必须强化资金集约;从技术目标来看,资金集约主要致力于提高劳功生产率,这就要求现代农村经济的生产规模扩大由生产是一个物质交换过程,在现代农村经济的商品性大规模生产过程中,一方面产量的增长同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农艺、使用更大型高效率的专用设备以及专业分工协作相联系的;另一方面,在一定的范围内,不管生产多少,所需的劳动资料或劳动工具的价值量和种类大致是固定的。因此,现代农村经济的大规模生产,在技术系统上实际上表现为人机系统,这也必须强化资金集约。从经济关系来看,资金集约主要体现在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现代农村经济是建立在高度社会分工和协作基础上的,因此,现代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市场息息相关,已不可能脱离市场而存在,这就体现出它所需的资金量大,不仅需要大量的自积累资金,而且还要求国家的大量投资。
总之,从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技术目标和经济关系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必须强化资金集约,而资金集约的具体内容也正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所体现的。
3.4现代农村经济的集约经营还必须体现智力集约
现代农村经济的智力集约就是在现代农村经济的生产过程中,人的脑力知识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从而摆脱生产对自然禀赋及可以得到的资本和人力数量的依赖获得经济的增长。因此,智力集约所追求的目标是高产优质、低能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高度的协调统一。由于现代农村经济是一个开放式的城乡融合的复合经济系统,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各种边缘学科日益向农村渗透而转化为农村各产业部门的应用技术;工程技术的系统知识也会向农村各产业部门所采用的技术中移植,使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由分离走向综合,技术、经济、生态协调发展,资源得到最佳利用,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化,现代化仪器和电子计算机向农村深入,使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手段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这些仪器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对操作进行程序控制,对数据进行快速分析,使仪器具有某种“大脑”的功能,以此来增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动性;在农村经济管理方面,也会则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以及协调论,行为科学等与电子计算机结合,使农村经济的管理方法更为科学,管理手段更加先进,管理的内容更加广泛,从而不但提高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使现代农村经济得以协调发展。这同样正也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所追求的目标。
4现代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判断及途径
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当代发达国家的农村经济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作为模式,把农村建成一个城乡融合的复合经济系统,然而以前述的技术进步、劳动集约、资金集约和智力集约四方面的内容来衡量,我们可以证明:我国目前农村经济与发达国家农村经济的现实相比,基础设施薄弱,机械化水平不高,科技含量低,生产经营规模小而专业化程度低,生态环境恶化,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资金投入少,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商品转化率、劳动生产率均相对较低。将此状况与前述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及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相对照,我国目前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基本上还处于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已成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为了实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由粗放经营方式向集约经营方式的转变,依靠技术进步,走以提高要素生产率为中心的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然而,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道路,需要一系列对策保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技术水平的对策;②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对策;③增加资金投入的对策;④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的对策;⑤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⑥优化各产业部门内部结构的对策;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注释:
〔1〕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高鸿业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