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消费需求的几点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消费需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九五”以后,买方市场已初步形成,我国以短缺经济和数量扩张为基本特征的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国民经济已由以往的资源约束和供给约束转变为需求约束和结构转换、升级的战略阶段。当前,市场消费需求相对疲软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问题。如何有效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已成为全国上下关注的热点。本文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要正确地认识消费需求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要正确地认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辩证关系。长期以来由于对马克思经济理论的片面理解,生产被看作压倒一切的中心环节,“生产决定论”广为流行,消费则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和冷落。加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伴随出现的短缺经济,从诸多方面限制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其结果,不仅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得不到满足,也极大地影响了生产的发展。诚然,马克思十分重视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生产是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间的一定关系。”(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0页。 )但是马克思也清醒地看到消费对生产的巨大反作用,“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道路,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42页。)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产品大量积压、 企业严重亏损,其直接原因就是消费需求不足。据国内贸易局1998年5 月份的统计,在606种主要商品中,72.6%为供求平衡, 供大于求的接近28%;而到了1999年初,内贸局又对605种主要商品1999 年上半年供求情况作了预测,发现有66.7%供过于求,比1998年下半年增加38.7%。这表明,在生产和消费这一矛盾的对立双方中,由于买方市场形成这一特定的条件,消费已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我们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因此,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作出了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大决策,是非常适时、完全正确的。
其次,要正确认识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的关系。扩大内需包括扩大投资需求和扩大消费需求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中央出台的扩大内需政策以扩大投资为重点,在继续运用金融政策手段的同时,果断地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规模地增加政府对基本设施、储备粮库、农林水利、环境保护等公共投资,并且取得了明显效果。1998年在国内国外经济环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仍然达到了7.8%,比世界经济平均增长速度2.8%高出五个百分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其中扩大投资功不可没。实践证明,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扩大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切不可过分夸大投资需求的作用。这是因为,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看,只有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才是市场旺销和经济活跃真正和持久的动力。马歇尔曾经说过:“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都是消费者的需要。”(注: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11页。) 如果消费需求上不去,投资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由投资增长所促成的经济回升也就不会持久。何况,扩大投资是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的,但是社会闲置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如果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超过经济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过热,引发通货膨胀。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特定条件下采取的特定政策。因此,我们要切实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在继续增加投资的基础上,大力启动消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措施,使投资和消费双向启动。
再次,扩大消费需求并非权宜之计,而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各国经济间日益相互关连、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会迅速波及其他国家,乃至发生全球经济震荡。这次亚洲金融危机给不少国家以严重的打击,使其资产“缩水”,出口下降,投资收缩,内需不振,出现了经济的零增长或负增长,这种情况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所没有过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了我们许多深刻的警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始终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必须把立足国内、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注:见《人民日报》1998年12月18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政策之所以必须长期坚持,也是基于我国的具体国情:第一,从短缺经济到形成买方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对它的深远影响不可低估。目前我国出现的买方市场不同于成熟市场经济下的买方市场,它是在居民收入水平尚低、供给结构不合理、旧体制约束还比较严重的条件下发生的。但是,应当看到,这种变化不是一个短期的、偶然的变化,而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第二,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而在体制转轨没有完成以前,扩大消费需求还会受到旧体制的诸多约束。第三,居民消费需求的扩大是与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农村工业化的进程及城市化的进程相伴随的,而这些都不是短时期内就可以实现的。第四,供给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必须充分调动各种经济主体自身的积极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这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做到的。总之,我们对扩大消费需求要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二、扩大消费需求不能单打一,要多管齐下
扩大消费需求不能看作是某一部门、某一行业,或者仅仅是政府或居民的事情,不能搞单打一,而需要居民、企业和政府等方面一齐动手,多管齐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首先从居民方面看。居民是消费需求的主体。外商之所以看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就是因为实行经济开放的中国有12亿人口。20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3%,绝对额由1978年的3624亿元飞跃至1998年的79748亿元, 长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揭示了一个基本事实:真正决定经济运行方向和速度的是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方向和速度。从七十年代末以来,随着居民吃、穿、用各项消费需求逐步得到满足,在实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实现了自身的高速增长。1998年以来,居民消费增长乏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居民消费心理方面分析,一是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观念滞后,还停留在短缺经济时代的水平上。有的虽然已开始着手改善居住、出行条件,但遵循的仍是攒够钱再消费,没钱或钱不够就不消费或暂缓消费,对信贷消费还不习惯。二是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面对科技含量日益增多、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的商品和服务,许多消费者由于缺乏相应的知识,感到不知所措,无从选择。三是不稳定的居民消费预期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预期因素包括对价格、收入和支出的预期。一般说来,居民的即期消费与居民预期价格和预期收入成正方向移动,而与预期支出成反方向移动。近年来在居民中普遍出现的“惜购”和“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以及不断增强的储蓄意愿,反映了居民的预期价格、预期收入普遍降低和预期支出普遍增加。为了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一方面要加强对居民的消费教育。消费教育内容包括现代消费观念、消费知识、商品知识、信贷知识、法律知识等。组织消费教育可由各地的消费者协会牵头,有关部门协办,建立消费教育中心或消费咨询服务中心,消费者可以从中查阅资料、看录像、听讲座和进行咨询。还可以与大型商场或工会系统的文化馆联合开办消费学校,采取讲座形式,有针对性地对消费者进行教育。消费教育是全社会的工作,各级组织、社会团体、新闻媒介应该共同协作,形成消费教育网络。通过广泛的消费教育,帮助人们转变消费观念,丰富消费知识,不断提高消费者素质,以适应现代化消费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要稳定居民的消费心理预期,扩大即期消费支出。政府的各项重大改革措施要选择好出台时机,并且注意相互之间的协调一致,配套进行。如价格改革措施应与政府对价格的间接调控机制的建立相互配合;国有企业的兼并、破产、减员增效的改革要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同时进行;住房、医疗、教育消费等项目的改革要与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等等。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工作,使人们真正了解改革措施的近期与远期效应,提高改革措施的透明度,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使之能放心即期消费,从而达到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再从企业方面看。目前,我国之所以出现购销不旺、产品积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企业的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致使很多供给并不是有效供给,而是无效供给。“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原则只适用于工业化初始阶段或者短缺经济时代,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或者形成了买方市场后,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了。但是,许多企业经营者的思想却落后于形势的发展,没有从旧的教条束缚中解放出来,仍然我行我素,结果非碰壁不可。要扩大消费需求,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生产行为就必须有大的转变:一是企业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大力研究消费需求,准确地掌握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使产品真正做到适销对路。二是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考虑供给,也就是所谓以销定产。现在对一些行业的企业实行限产压库,就是因为它们的产品市场需求已经饱和,增加供给必然导致滞销、积压,造成企业的亏损乃至破产。三是企业要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完善售后服务,同时千方百计挖掘潜力、降低成本,使产品价廉物美,也就必然为消费者所青睐。四是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而且要重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是为着社会的需要而存在的,因此企业不能只是被动地适应顾客的需要,而必须主动地去发现和创造顾客,这样企业才能生存和不断发展下去。所以,他把“创造顾客”作为企业目的唯一适当的定义。卓越的企业经营者应该深刻了解社会消费需求的发展动向,善于把消费需求由潜在变为现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创造出新的需求的企业,是永远不会被打败的。
要扩大消费需求,固然要重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但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不可低估。正确的宏观调控对解决供求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会产生立竿见影的功效。针对当前买方市场存在的问题,实施宏观调控的重点:一是要从根本上增加居民的有效收入。只有多挣钱才能多花钱、多消费,这是一个再明白不过的道理。现在的问题是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幅太小,有的甚至有下降的趋势,这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重点是通过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的居民的收入。这是因为根据经济学中的“水桶原理”,社会有效消费需求的增长不是由占人口少数的高收入阶层所决定的,而是由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低收入居民所决定的。二是要及时出台各种鼓励消费的政策,如信用消费政策,允许明天的钱可以今天花,促进住宅、汽车、耐用消费品的消费;租赁消费政策,消费者可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而只拥有一定时期的使用权;服务消费政策,使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双启动;农村人口城市化政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中小城市适当扩容;等等。三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消费环境不好,即使存在消费愿望和具备了购买能力,也不能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如城市道路拥挤,缺乏停车场地,就会限制汽车的销售;农村用电、供水、电视信号接转站等问题未能很好地解决,家用电器就无法在农村普及。消费环境一般属于公共产品,民间投资兴趣不大,只能由各级政府统筹来加以解决。从去年以来,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增加财政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改善消费环境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总之,只要政府、企业和居民三方密切配合,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拉动合力,消费需求岂能不旺?
三、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关键在培育
面对消费市场的疲软,许多厂家和商家显得很无奈,他们感叹现在是投资无热点,消费无热点!
消费市场真的无热点吗?这涉及应该如何看待消费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对目前我国的买方市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形成了买方市场,但是这种买方市场处于一种良性互动的态势中,一方面是消费者的选择性需求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潜在需求的能力。良性互动使得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基本保持一致,经济平稳发展。而目前我国出现的买方市场虽然总量上表现为供大于求,结构上却严重失衡,造成了低水平供给过多与高质量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例如,我国的钢铁年产量超过亿吨,有2000万吨中小型材生产过剩,但板、带等生产能力不足,要大量靠进口:冷轧薄板自给率为65%,冷轧硅钢片为37.5%,不锈钢板仅为15%。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150多万种商品, 而我国能够生产的还不足十分之一。这说明,我国的买方市场并非绝对饱和,而是相对饱和,还有不少缺口亟待填补。在消费市场的开拓上还是大有文章可作的,这就为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提供了可能。
其次,不能用八十年代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消费热点。八十年代中期我国还没有摆脱短缺经济,家用电器作为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成为每个家庭追逐的目标,由此引发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消费高峰。那时的消费特点是排浪式的,消费者既带有比较强烈的攀比心态,又存在“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的恐慌心理,因此购买的选择性不强,非理性色彩较为浓厚。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明显降低,在消费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新特点:一是消费开始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者日渐看重商品与服务的品牌、名牌;二是居民消费的领域逐步拓宽,不再局限于某几种特定的商品,而是把消费与闲暇时间的利用、生活质量的提高联系起来;三是居民消费多层次格局日益明显,这与居民中的收入差距有密切的关系。高收入高阶层追求高消费,广大工薪阶层则寻找适合自己消费支出的位置。这表明,广大消费者的选择性增强了,消费理性日趋成熟,过去那种消费一窝蜂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谈论消费热点问题不能不考虑上述消费的新特点,否则就会犯刻舟求剑的毛病。
再次,新的消费热点的形成关键在培育。所谓培育,就是要为消费创造相应的主观和客观的有利条件。从主观方面说,消费者要更新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知识、消费方式;从客观方面说,除了积极引导、鼓励消费外,有关部门还要清理、取消一些限制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的各种收费项目和规定。住房、汽车在前几年就提出要作为消费热点,但一直“热”不起来,就是因为受一些条件的限制。随着住房改革的推进,特别是银行商品房抵押贷款规模的扩大,商品房成本价的降低,以及商品房二级市场的形成,商品住房成为消费热点是毫无疑问的。据统计,1997年全国私人购房占出售商品住房的58.7%,今后私人购房的比例还会更高。除住房和汽车外,可以形成消费热点的还有许多,如信息消费。信息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一种巨大的消费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日益看好信息消费。1996年世界信息产业的销售额增加到1万亿美元, 我国“九五”期间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每年都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重点开发电子信息等方面的技术,积极发展信息咨询等新兴产业。据统计,1997年我国个人电脑累计装机量已超过340万台,在未来几年, 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家用电脑将会和电话一样普及。当然,信息消费要成为消费热点,还要做很多培育工作,包括知识经济教育、电脑知识培训,完善售后服务等。此外,旅游消费、文化教育消费、生产和生活服务消费等也已悄悄在升温。以教育消费来说,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短缺现象,在同年龄段人口中,能够上大学的不足4%,与发达国家相差很远, 而人们在这方面的需求又很强烈,家长舍得在教育方面花钱,银行里的存款相当大部分是为了子女上大学储备的。为此,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使教育事业产业化,高等教育除了政府办以外,也要发动社会来办。应该大幅度提高高校招生人数,使现有高校的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便更快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
消费热点除了按产业、产品来划分外,还包括地域、空间的概念。比如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就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潜力。有人说,只要农村的消费水平达到或接近沿海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就足以使我国经济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广大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前景诱人,但是需要下很大的气力去培育它。现在关于农村消费热点的培育,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调整农业产品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发展乡镇企业,减轻农民负担,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二是要工商、银商、农商、内外贸等方面联手,共同开拓农村市场;三是要拓宽农村市场新的消费需求领域,开辟新的销售增长点;四是大力疏通、搞活农村商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多渠道、少环节、低成本、高效率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五是尽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村水、电的供应和交通、通讯等设施建设的力度。有道是,水到渠成。只要经过深入、细致的培育工作,新的消费热点才能真正“热”起来,从而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