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变世界是哲学家们的共同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能够超越以往哲学,实现改变世界的目标,就在于其立足点不同于以往哲学。“人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人类社会”的高度,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从而改变世界。
关键词:人类社会;改变世界;人的解放
一、改变世界—哲学的共同诉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言下之意即大多数的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并未落脚于改变世界,而改变世界才是哲学真正的诉求。可以说这是马克思对其他哲学的尖锐批判,也宣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标,同时也是在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其他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通过理论付诸现实,从而改变世界。
但是,通过对哲学史的简单梳理,我们会发现哲学从产生以来都在追求改变世界。西方哲学史上,诸多的哲学家都企图建立一个哲学本体论,寻找世界的本源,来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如柏拉图建立的理念学说,在这样的一个理想国中,哲学王、武士和公民,各自做好自己职责内的事。柏拉图为什么认为这样一个等级分明,各司其职的理想国是最理想的社会了?我们从当时的现实社会状况去分析就比较容易的理解了,古希腊以来的战乱不断,倡导一个等级严格,人人各司其职的社会,人用理性指导生活,克制欲望,社会就能就能相对稳定和平的发展。可以看出,柏拉图也试图改变世界。
笛卡尔把哲学研究重心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他所倡导的方法论原则——“我思故我在”,思想可以怀疑外在对象,也可以怀疑内在对象,唯一不能怀疑的就是我在怀疑自身,我唯一能够确信的就是我在思考。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笛卡尔所处的十六、十七世纪,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而当时欧洲还处在中世纪的余波中,教会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我思故我在”告诉人们教会和中世纪的神学思想也是可以怀疑的,人要追求自由和解放,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发展史的顶峰。常说,法国革命、德国头脑,法国革命的反复和不断的流血以及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迫使德国思想家们寻找新的出路,避免德国重蹈英法覆辙,实际上德国古典哲学就是要干预德国落后的社会现实,而不仅仅在概念和逻辑中兜圈子,只不过德国思想家们试图通过思想上的解决来实现现实解决。如黑格尔哲学中的“国家概念”是绝对精神外化在客观世界中的最高呈现,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终结和内在的发展目标,是逻辑中的国家。但黑格尔这个逻辑的国家是为了反对英国和法国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在英国思想家那里,国家是保护私人财产的工具,英法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而在黑格尔那里恰恰相反,国家是侵犯私人财产的工具,他试图通过建立一个不同于英法思想家的“国家”,干预德国的社会现实。
二、“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通过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简单梳理,不难发现其他的哲学家绝不仅仅限于解释世界,也致力于改变世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往的哲学家门要解释世界也要改变世界,但真正的问题在于其他的哲学家们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是站在个体或特殊意志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普遍意志的角度。马克思认为哲学不能只立足个体,而是要立足社会总体的实践,即立足于社会的普遍意志。改变世界必须要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否则无法真正的解决社会的矛盾,就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到来时的修修补补,并未解决“病根”。何为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当然包括每个个人,但是一部分人并不构成社会,什么是社会,人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构成社会,社会是个有机体,其中最重要是社会关系而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关系,只有立足于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的改变世界。人类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改变世界的立足点,也是马克思区别与其他哲学家的不同点。如果只站在个体和特殊意志的立场上,理论无法掌握群众,也就无法变为物质的力量去改变世界。
人类社会思想可以说是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于黑格尔的哲学精神,要在黑格尔哲学语境下来剖析,但也要注意其与黑格尔的不同。黑格尔在其关于国家和君主的论述中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黑格尔认为国家代表普遍性,是具体自由的显现,国家首先要给个人发展的空间以及对个人私有的承认,即私人利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通过对私人利益的承认过度到普遍物的利益,并把普遍物作为他们的最终目的。黑格尔建立的是伦理的共同体,马克思也讲“共同体”,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德国就是个虚假的共同体,“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是其特点而非本质。马克思和黑格尔都承认从共同体出发的国家原则,但马克思要消灭的是“代表私人利益的国家”,代之以代表共同意志的国家即“自由人的联合体”。
马克思人类社会立足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和人,是对市民社会的超越,是人的真正解放。人类社会是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克服市民社会中公人普遍性与私人特殊性的对立,让现实的人重归本质。市民社会中的人要克服人在本质上表现的二重化,克服特殊性和普遍性分裂的矛盾状态,仅仅依靠政治解放是不够的。“通过政治解放而确立的所谓人权无非是市民社会成员的权利,即脱离了人的本质和共同体的利己主义的人的权利。” 而要克服市民社会,马克思提出了超越政治解放的人类解放,即人真正意义上解放的人类社会。作为市民社会的私人和作为政治国家的公人再次重新结合,即消除个体存在和类存在的矛盾,把人从“非人”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实现人性的复归。“只有当现实的个人把抽象的公民复归于自身,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体劳动、自己的个体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身 “固有的力量”是社会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起来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以政治力量的形式同自身分离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的解放才能完成”。
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建立人类社会的“执笔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不是黑格尔 “抽象的精神的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现实的人”。因此无论是废除私有制,还是实行普选的人权,实现人类解放的活动,必须藉由现实的人及其人的感性活动来完成。而在达成这一结果的路径上,马克思是诉诸于现实的人及其感性活动,如世界交往、扬弃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等现实的活动过程。人类社会亦是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实现了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2]钟晓宏,《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观对黑格尔市民社会观的批判——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年第12期.
[3]董方,《“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马克思社会政治思想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第36卷第6期.
论文作者:李民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30
标签:马克思论文; 黑格尔论文; 社会论文; 世界论文; 人类社会论文; 哲学论文; 国家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