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宏观经济环境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态势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房地产市场论文,证券市场论文,宏观经济论文,态势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新一轮经济启动不会立即出现新的“过热”,经济“软着陆”后将在稳定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稳中求进将是1997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政策取向。
1996年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物价涨幅明显回落,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软着陆”。所谓“软着陆”,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指的是既抑制了通胀,又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受到国际国内的高度评价,曾经有不少人士预测,中国经济不可能做到“软着陆”,要“着陆”只可能是“硬着陆”即以经济的大滑坡或大到退来恢复协调和稳定。还有人甚至断言,世界上没有经济“软着陆”的先例。中国经济实现“软着陆”,来之不易,这是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的结果。回顾几年来宏观调控的成功,一是坚持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不动摇;二是下大力气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三是加强和巩固农业地位,把粮食生产搞上去;四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中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将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将生产和建设纳入正常的发展轨道,经济可能比较有规则地运行;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依靠技术进步、依靠规模经济、依靠经济管理和深化改革,来提高效益;有利于物价改革、企业改革的深化,并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但是,应当看到,随着供求总量平衡状况的明显好转,经济生活中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将越来越尖锐地暴露出来,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大、亏损严重、效益增长缓慢,企业生产和经济不适应市场状况的现象加重。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必须要在保持良好的宏观环境下才能够取得实效。对于“软着陆”以后的经济发展,不少地方和门期望启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进行新的经济起飞,大多数省、区、市将经济增长率的目标定在12%以上。也有不少预测分析人士据此认为,1997年国民经济将进入新的高速增长期。面对这种情况,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指出,越是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冷静的头脑,当前特别要注意努力避免以粗放型为基本特征的传统经济增长周期的重演。经济“软着陆”后仍要在稳定中求发展,不能盲目乐观,不能随便松动银根,不搞大干快上。1996年3月全国人大会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安排8%,物价上涨率控制在经济增长率以下,这个计划是稳妥可靠的,是一个经济在稳定和协调基础上增长的计划。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1997年总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必要的灵活性,总的原则是稳中求进。《人民日报》社论《了不起的“软着陆”》也指出,虽然实现了“软着陆”,但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经济增长的质量还较差,农业的基础脆弱,国有企业困难,基本建设战线太长,稍不注意,宏观经济环境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高瞻远瞩的经济政策的指导下,1997年宏观经济环境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经济调控将更加有效。目前全国的财政、金融形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银行已两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利因素增多,整个经济的平衡回升具备比较好的条件,加上香港回归和党的十五大的召开使我国经济走势备受国际社会关注,这就决定了我国经济调控将更加积极而谨慎,新的一轮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经济社会和政治大局所决定的。因此,我们认为,过去那种大起大落的过热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不会出现。在经济周期转换期和上升期速度达到10%是有可能的。因此,1997年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不会存在什么问题。
二、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是1997年经济发展的主流,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将成为1997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
我国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经济发展的第一压力将来自于市场。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市场化程度将大幅度的提高,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力和作用力不断增强。当前企业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供给跟不上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仍然俏销,拥有这样的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其效益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大大提高。因此,面向市场、研究市场,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加快结构调整,以经济的结构性增长来带动经济的发展,以结构性经济效益的发展来提高经济综合效益,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宏观调控与微观搞活的必然选择。这样,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将更加发挥基础性作用,投资分散、缺乏规模经济效益、产业趋同、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等的状况将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增加投入将不再是简单地铺摊子,而是重点加大对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投入;资金流向将体现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重点项目和有市场、有效益、有后劲的重点企业、重点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因将由过去主要依靠资源投入推动,逐步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将提上重要日程。因此,无论是企业投资,还是个人投资,必须要深入研究市场,研究国家政策,随着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发展,盲目投资,过渡投机,都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而理性投资则将会迎来新的机遇。在这种宏观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与培育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软着陆”后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选择,其一,必须与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趋势一致,市场需求量大,能够增加社会总需求中的最终需求;其二,必须与现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要求相一致,对支柱产业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其三,必须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相一致,有利于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其四,必须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五,必须有利于投资回收,形成良性循环。综合考虑,能够符合上述原则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主要为:①加快住宅建设。住宅需求量大,市场容量大,“九五”期间平均每年要建2.4亿平方米的住宅才能实现国家小康住宅目标。住宅是最终消费品,能够带动建筑、建材、冶金、纺织等50多个物质生产部门及家俱、家用电器等的发展。②开拓农村市场。我国有近9亿农民,农村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市场需求加大,从农村生产资料市场来看,农业机械、农用汽车需求明显增加;从农村消费品市场来看,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耐用工业消费品需求有增无减。此外,农业生产对农药、农膜、化肥的需求量会继续增加,农村居民对轻纺产品包括吃穿用的需求也将接替城市的消费层次,提出新的量和质的需求。③培育汽车产业。汽车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汽车工业是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反映,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巨大,国家产业政策中已将汽车工业列入支柱产业,《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已经出台,降低购车税费、统一汽车消费政策,将是大势所趋。这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无疑会产生积极影响。④扩大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以内需为主的发展中的大国,但对外贸易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大约五分之一左右的国民生产总值是靠出口来实现的。国家制定了“扩大出口、鼓励出口”的政策,对外投资的限制将会适当放松,出口区域将进行多元化调整,对发展中国家的发电设备、大型运输机械、大型施工机械和汽车市场的开拓,将会在信贷规模的安排上得到支持。今后,对国际经济的普遍运作规则,对国际市场的基本特点和行情研究都将会更加深入,这对外经外贸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此外,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点也是大势所趋。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还是重点产业的发展,1997年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加大资产流通与重组。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准则,组建大公司大集团,促进存量资产流向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企业,有计划、有步骤的淘汰落后企业,通过经济的法制的手段,推动国有资产再度优化配置,是国企改革的迫切要求。而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企业必须要走向规模经营,并实现结构优化、技术进步、管理科学、利润最大化。通过资产并购重组,使企业在改制、改组、改造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资产流动、产权交易,将会对劣势企业进行生存约束,又鼓励优势企业发展扩张,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有效调整,利于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家群体,利于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实行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加快资产流动与重组,成为1997年经济社会生活的又一热点,就有其客观必然性。
三、抑制通胀、稳定物价,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九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在1997年不会改变,但利率改革将与经济增长变化协同运作。
国内外经验表明,持续的高通胀,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危害极大。高通胀的弊端主要表现为引起价格信号失真,误导资源配置,导致虚假需求,诱发企业粗制滥造,浪费社会资源;扰乱经济秩序,助长各种投机;加剧社会分配不公,损害多数公众利益,影响社会稳定;恶化投资环境,影响对外开放和国际贸易等等。造成高通胀的根本原因,一是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二是经济体制还没有根本转变。从深层次上看,导致通胀的因素未根本清除,针对这种情况,十四届五中全会《建议》和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都把抑制通胀列为今后必须高度重视和要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并将“抑制通货膨胀,防止经济大幅度波动”作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尽管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率不能等同起来,但搞好价格调整、降低物价涨幅仍然是大势所趋,专家指示,价格改革中把握好物价上涨的“度”是当务之急。所谓“度”,一是“九五”期间比“七五”、“八五”期间的平均价格涨幅要明显下降;二是物价上涨率要与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物价上涨率应低于经济增长率;三是物价上涨率低于利息率和收入增长率,避免出现负利率,保证绝大多数人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综合各方面分析,“九五”期间经济增长率控制在8—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0%,物价涨幅年均控制在7%左右,经过努力还可能使物价涨幅降到6%左右。从已出台的大政方针来看,预计1997年物价涨幅也会在这个幅度内有所下降。纵观1997年面临的宏观环境、战略任务和当前经济运行的现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是肯定无疑的。所谓适度从紧,绝不等同于治理整顿时期的全面收紧银根,而是从总量控制方面适度从紧,注重结构调节,优化信货结构,以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这样,即使在适度从紧的政策下,住宅建设、农业和科技开发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仍将会得到强有力的信贷支持;企业盲目扩张、铺新摊子、低水平重复建设则将会受到限制。与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套的支撑体系将是,其一,金融调控工具的市场化与金融风险防范机制配套推行。建立统一的有透明度的货币市场,规范各类金融机构的同业拆借业务;开办中央银行国债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灵活运用中央银行再贷款和中央银行再贴现等调控工具,对银行、信托、保险和证券实行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对金融机构进入市场、业务状况、资产负债比例、风险控制程度、负责人任职资格进行全面监管,防止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其二,资金流向注重市场效益,注重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作的基本关系是交换关系、价值关系、信用关系,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通过资金配置来实现。这样,贷款必然要坚持择优限劣的原则,流动资金贷款将重点支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将首先保证国家重点建设。伴随金融货币政策改革的深入,中央银行运用银行利率、存款准备金调节经济运作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四、中国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将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股票市场也将顺势而为,稳中求进。
只要将资本市场放在宏观经济的大环境,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体运行和国企改革的战略决策中去深入考察,就不难发现,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需要资本市场。从资本市场的表现形态来看,既包括证券化的资本市场,也包括非证券化的资本市场,诸如股票、债券、产权、投资基金、长期票据贴现、租赁等。资本市场在企业债务转换、银行不良资产的解脱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我国资本市场起步晚,市场准入、市场行为、市场中介、法制监管、配套改革等都还跟不上实际需要。随着金融改革、国企改革的深入,我国资本市场将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善。预计今后一至二年,我国资本市场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较大的发展:一是建立起内部风险约束机制。对于市场参与者来说,外部监管固然能起一定作用,但真正有能对其行为起制约作用的是内部风险机制。今后将通过深化改革,建立起银行、证券公司、股份制企业乃至机构投资者的风险约束机制。投资者根据投资利益和风险的判断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二是加强市场监管,强化中介机构的自律机制。资本市场的过渡波动对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资本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的长远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资本市场和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本身的规范化程度。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讲,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法规,加强市场监管,同时要遵循市场规律、改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中介机构来讲,加强行业管理,健全自律机制,规范市场行为,就成为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三是全面认识和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绝不只是证券市场,更不会只是股票市场,今后将注重全面发展资本市场,在规范发展股票市场、国债市场的同时,应特别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组建和发展约束力相对较强的实业型、封闭型投资基金等。加强资本市场与实际生产部门的联系,发挥资本市场对增量资源的配置和存量资源的调整作用。作为资本市场重要构成部分的证券市场有了较快的发展。至1995年底,我国在国内共发行各类有价证券约8000亿元。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其一,为国家建设筹集了大量资金,近几年很多大型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大型电力工程、交通工程、原材料项目、城市公用设施工程等都不同程度地利用债券和股票资金,B股、H股的发行还筹集了大量的外资。其二,推动传统的资金供应方式和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在发展证券市场之前,企业的生产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和银行,企业对财政和银行的依赖性大,财政、银行的资金压力很大。发展债券、股票以后,企业可以直接面向市场筹集资金,沟通了一条储蓄投资转化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企业以证券方式面向社会筹资,通过社会、市场以及投资者的监督机制,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促进产品转型、进行资产重组。但我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去解决:一是证券市场监管经验不足,法规不健全,政策变动大,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政策市”、“消息市”特征突出。在监管体制上,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在监管内容上,不该管的管得过多,该管的又未管好;在监管方式上,法制的经济的手段不强,行政手段欠规范。在剧烈的市场振荡面前,显得无所适从,重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路。二是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中介机构和投资者在信息披露的规范化、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与风险防范意识等方面都还有待提高,证券市场投机现象突出,理性投资者甚少,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市场大起大落就难以避免。三是品种单一,规模偏小,供求失衡,证券市场的功能难于有效发挥。目前,证券市场品种单一,只有国债、企业债券、股票三种,企业债券、股票在证券市场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投资者选择余地小。目前我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大体为1∶18,其中企业债券、股票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1∶300。直接融资规模过小,特别是股票市场规模太小,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较大震荡,既不利于市场发展,也难于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在国际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都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方式,在美国,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为7∶3,其他西方国家也至少在1∶3以上。我们虽不能简单地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但直接融资的确还有待较大提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直接融资的潜力还很大,股票市场将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四是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面临两难境地。国家股不上市流通既不符合上市公司同股同权原则,又损害了国家利益,但若国家股上市流通又会给市场带来过大压力;长期限制外资进入A股市场将会压抑股市活力,但允许外资进入又存在如何监管、控股等问题:股市的扩容是市场发展和股份制改造的客观需要,但若扩容过快又会给市场带来新的压力。这些问题不解决,得不到肯定回答,投资者的投资信心就会大大折扣。五是上市公司良莠不齐,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不能发挥作用。上市公司业绩、发展潜力是股市生存发展的基础。但目前我国从股份公司设立、上市公司的审批、日常监管等都存在随意性大、透明度低的问题。一些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依旧上市。一些经营不善、效益不佳的企业,通过从股票市场筹集的资金艰难地维持企业的运转。个别企业不是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和经济效益,对股东负责,而是设法掩盖亏损状况,掩盖管理漏洞,借助各种真真假假的“题材”、“信息”,与“主力机构”联动拉抬股价,造成虚假繁荣现象。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就难免失去微观基础。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完全能够在发展中解决:一是随着认识的深化和经验的积累,证券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肯定,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会加强。证券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从“试点”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的一大深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证券市场、“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方针是对证券市场的充分肯定,而针对某一时期出现的过度投机现象而采取的“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措施,只会有利于市场的长远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客观的态度,全面评析证券市场才是明智之举。储蓄和证券投资既是个人投资行为,又是支援经济建设的行动。参加银行储蓄是支援国家建设,参与证券投资也是支援国家建设,这是主流。今后证券政策的制定应从长远着想,从全局考虑,使之更加有连贯性、预见性,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而不是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才“急刹车”。二是完善法制监管,加强风险教育。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要走向成熟,就离不开经常性的风险教育和完善的法制监管。美国市场经济发达,证券市场已经高度成熟,但美国证券市场监管仍将法制建设与风险防范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市场,我国更应加强证券市场监管的法制化,并努力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这是刻不容缓的事。三是适应市场需要,开发证券新品种,发展机构投资,既活跃市场,又减少波动。证券品种单一,选择余地小,市场难于活跃起来,开发新品种确有必要。从目前来看,证券投资基金、可转换债券等,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总之,无论是从宏观经济面,还是从政策面来看,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依旧看好,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是我国证券市场的大趋势,1997年的中国证券市场不会偏离这一发展轨道。
五、随着宏观经济实现“软着陆”和住宅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房产业将逐步复苏,1997年房地产市场将趋于活跃。
房地产是房屋与土地在经济方面的商品体现。作为从事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的房地产业,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给房地产业注入了勃勃生机,房地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充分肯定,这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宏观环境条件。房地产是构成国家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建设积累大量资金,并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我国一些城市,财政收入的15%左右是房地产创造的,有的高达20—30%以上。房地产对于缓解城市住宅紧张状况,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生活条件,更是功不可没。“八五”期间,我国五年内共完成城市住宅建设投资7600亿元,竣工住宅10亿平方米,有1/4的城镇居民迁入了新居。“九五”期间,预计我国住宅建设还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房地产业的市场化还有利于推动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改革,启动最终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房地产业法制建设加快,《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及其配套法规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国家垄断一级市场、放开管好二级市场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初步确立,房地产流通、中介服务、产权保障、物业管理等逐步深化。但是,房地产业在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从1996年来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在房地产市场上高房价与低收入的反差,商品房空置与住房困难户量大面广的反差,部分商品房屋质量低劣与消费者要求日益提高的反差,以及住房分配双轨运行的矛盾,都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房地产交易仍不活跃,绝大多数居民仍然徘徊于房地产市场之外,住宅还没有成为强有力的消费热点。二是房地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革,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产业结构欠合理,有市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房地产业企业为数不多,房地产业的科学技术、企业管理、质量效益、市场营销等都还处于低水平状态。房地产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到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10—20%的比重。房地产业投资结构、产品结构也不太合理,受利润动机影响,开发商热衷于建造高档别墅、写字楼,普通住宅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认识都还有待提高。三是房地产金融不发达,抵押贷款零零星星,房地产管理体制、税费调整等配套措施有待深化。住房消费的金融支持体系尚未形成,抵押贷款期限较短、利率较高,不适应实际需要。房地产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住宅税费负担过重。这些问题已引起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好转,预计1997年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将会进一步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其主要发展趋势为:①房地产市场的培育和商品房的促销重点将转向启动住宅消费,这将成为199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一个热点。全国商品房空置量达5000多万平方米,各地均已采取调整价格、增设房屋抵押贷款、提供城镇户口等手段促进房地产流通。在空置商品房中,半数以上是商品住宅,启动住宅消费既有助于推动住宅建设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形成,又有利于加快住房商品化步伐,活跃房地产市场。采取的措施可以考虑通过对住宅建设用地实行较低地价供应土地的政策,土地出让收入主要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清理对住宅建设的不合理收费,从而遏制住宅价格无序上涨;通过为居民提供住宅抵押贷款,减免购房税费,提高公有住房租金等,提高居民购房积极性。与此同时,开发商也将通过拓展市场营销渠道,以名牌企业、名牌物业吸引潜在的消费者,房地产促销在一些地方还将出现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协同作战的精彩场面。房地产营销中的一个新特点是注入质量导向意识,建筑质量是市场的生命,是消费者特别敏感的问题,②房地产业的结构调整,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房地产开发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举措,住宅产业化和普通住宅的开发将成为房地产业的重头戏。以市场为导向,加快结构调整,是1997年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房地主业尤其面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的问题,普通住宅成为房地产业的重点在前两年也有过较高的呼声,但收效甚微,如今,国家宏观经济部门和房地产职能部门将住宅建设列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相继出台一系列引导鼓励措施,普通住宅的开发建设就必然会引起各方面的响应。由于国家实现“九五”小康住宅目标的宏伟战略已定,态度鲜明,方针明确,安居工程的投入和开发都半有一个长足的进展。适应两个转变要求,住宅产业化与房地产企业集团化将进一步加快发展。住宅构配件的标准化、系列化、工业化生产,住宅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生产认证制度,住宅建设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应用,以及建筑材料、设备、构配件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等,都将有助于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与建筑质量。房地产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收益与风险并存,实施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推动资产的并购、重组,提高市场竞争力,就有其客观必须性。以资产为纽带,以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为核心,推进核心层、控股层、持股层和固定协作层的有机联系,扩充集团的配套协调能力,实现系列开发和网络经营,将成为1997年房地产业发展的新趋势。③随着个人购房加快,房地产产权保障、法制保障将提上重要日程,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将向纵深发展。拥有一套住房已成为许多人的一大追求。随着个人购房步伐的加快,房地产权与法制保障就必然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房地产位置固定,不可移动,房地产交易实际上是产权交易。房地产权包括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由于体制的、历史的原因,过去房地产市场上房地产产权证不完全的事件时有发生,产权纠纷不断。今后,房地产产权的取得、灭失、保护等都将更加严格,房地产产权保障程度决定房地产市场发育程度,因为只有完备的产权保障才会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极少,但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也都无不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产权保障利于房地产交易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通过产权登记、审查和确认,核发产权证书,给产权以法律的承认和保持,保障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房地产产权产籍档案资料,并实现房地产产权产籍资料的公开化、市场化,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预计我国房地产产权产籍管理也会朝着这方面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房地产法规的健全,房地产开发、交易、租赁、抵押、产权登记等方面的规定将会更加完善,这无疑是购房者所期盼的。居住质量、居住文明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设施不配套,以及环卫、通讯、防盗、治安不健全,使购房者深感不便,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的现代物业管理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推行高效优质的物业管理是适应市场要求的明智之举,今后还会有新的突破。专家预测,今后1—2年,房地产市场上的商品房有90%以上都将实行现代物业管理,社会房屋总量的30%也都将推行物业管理。④房地产业的增加值将会稳步增长,但不会出现新的“过热”。针对1992年至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过热”问题,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了宏观调控措施,随之而来便是房地产的萎缩低迷。“暴热”、“暴冷”现象在房地产业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暴涨的时候,不少企业过分追逐高回报,盲目投资增多;暴跌的时候,一些企业又失去信心,商品房积压使企业步履维艰。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房地产又迎来新的机遇。但宏观经济不会象过去那样大起大落,而是稳中求进,平稳发展,房地产业也不会出现新的“过热”,而是“软起飞”。“坚持发展,保持协调,突出重点”是房地产业的一个基本政策取向,“培育市场、完善体系、盘活存量、规范行为、促进销售”是房地产发展的基本思路。因此,平稳、规范发展是1997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房地产业的主旋律。奢望“一夜暴富”是不现实的,同样,看淡房地产业发展前景也会失去新的投资机会。
标签: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物价水平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房地产业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