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乡镇工业规模发展的特点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乡镇论文,对策论文,规模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规模经济是指在某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基础上扩大规模获得递增的经济效益,也称规模效益。规模经济由企业的科学技术、管理水平、组织结构、生产环境等诸多因素决定。不同规模企业同时并存是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工业生产的发展要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使其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客观趋势。江苏乡镇工业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主要特点和基本对策分析如下:
一、江苏乡镇工业规模发展的主要特点:
1.以小型企业为主。小型乡镇工业企业数占全部乡镇工业企业数的97.88%。面广量大的小型乡镇工业是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的结果,它适合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生产力水平,它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乡镇企业了展多数仍将以中小企业的形式存在。乡镇企业发展将构成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经济发展新格局。但江苏乡镇企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粗放式扩张经营特征相当明显,许多地区仍然沿袭着数量翻番外延扩张为主、粗放经营为主的传统发展战略;乡镇企业布局过于分散和随意,“村村冒烟”、四处出击、形不成拳头;企业规模呈“沙丘形态”,一场风暴过后消失一批,又形成一批新的“沙丘”。这种种弊端已导致一系列严重后果,成为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乡镇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再次腾飞,在发展思路上,要实施发展战略转换,实现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走以质的提高带动量的扩大的新路;在经济结构上,要突破社区范围发展乡镇企业的局限,向群体化、集团化、规模经营发展,以优势的最佳组合占领市场的制高点。
2.大中型企业发展已处于起步阶段。按照国家划型标准审定的全省大中型乡镇工业已由1990年的67家,发展到1995年的1209家,占全国大中型乡镇工业总数的26.68%。全省大中型乡镇工业企业数虽然仅占全省乡镇工业总数的2.12%,但其总量所占比重却要高得多。其拥有的固定资产和实现的营业收入均占全省乡镇工业总数的1/4,实现的利税总额超过1/3。大中型乡镇工业在企业个数以及经济总量即销售总额、利税总额、固定资产拥有量3项主要指标上已占全省大中型企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苏南,大中型乡镇工业所占份额已达百分之五、六十,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大中型乡镇工业的崛起,标志着乡镇工业已开始进入了一个发展规模经济的新阶段,正在实现从多年来全面开花式的量的扩张为主,向规模型、效益型质的提高为主的飞跃。
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大型乡属工业平均每个企业创产值3613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4742万元,拥有职工2166人,企业自有资金9081万元。在产值上已基本接近全省大型企业平均数,固定资产拥有量接近全省大型企业平均数的一半,人数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数的3/4,企业自有资金相当于70%;中型乡镇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创产值9319万元,已超过全省平均数。拥有固定资产3240万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数77%。拥有职工861人,已接近全省平均数;小型乡属企业各项指标,基本超过全省平均数;年销售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办企业数占村办企业总数的51%。这部分企业规模也有了很大发展,1995年平均每个企业产值704万元,拥有固定资产139万元,职工平均人数70人,企业自有资金103万元。
乡属大中型企业的地区分布,苏南占企业总数的51.56%,占总产值的67.89%;苏中占企业总数的33.85%,占产值数的25.71%;苏北比例较小,企业数只占14.59%,产值占8.02%。
为深化研究江苏乡镇工业规模效益,我们采用乡属工业分市分规模截面数据,计算江苏乡镇工业总量生产函数:Y=aX[b1,1]X[b2,2]。其中Y为工业总产值,X[1,]为资金投入总量,等于固定资产净值与流动资金之和,X[,2]为职工人数。b1+b2为规模因子。在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推算出各种规模企业综合要素生产率测定模式。P=P[a1,1]X[a2,2]。其中P1=Y/X[,1]表示资金生产率,P[,2]=Y/X[,2]表示劳动生产率,P表示综合要素生产率,等于各要素生产率的几何加权平均数。计算结果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企业规模因子大型企业为1.1182,中型企业为1.0026,小型企业为0.9157。即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乡镇企业规模效益不断提高。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规模因子大于1,规模报酬处于递增阶段;各要素投入增加一倍,总产出增加大于1倍。综合要素生产率大型企业为2.6349,中型企业为2.2353,小型企业为2.1184。大中型企业明显优于小型企业。
二、推进乡镇企业集约化经营的基本对策
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并不仅仅意味着追加投入,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兼并、实行跨地区跨产业跨行业的经济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发展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建设乡镇工业小区等都是实现集约化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乡镇企业要从组织结构的改善中实现规模经营,形成以企业集团为支柱、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优势产品为特征的乡镇企业规模经济新格局,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规模结构的创新。
目前江苏乡镇企业集约化规模经营已有了很大发展。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在100—5000万元之间的企业达7060个,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达1411个,超亿元的企业467个,其中苏南占75.8%,苏中占17.56%,苏北占6.64%。这些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占乡村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的一半左右。累计组建国家级企业集团142家,占全国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总数的43%。还组建了大量省级、市级和县级企业集团,有效地提高了竞争能力和规模效益。乡镇企业的社区规模也明显提高,企业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乡镇达306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4%。超亿元的村达308个。有300多个乡镇工业小区已初具规模。
推进乡镇企业集约化规范经营的基本对策是:
1.以集团化经营获取规模效益
江苏乡镇企业集团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已越来越显示出非凡的优势和潜力。一是优化了生产要素的组合。乡镇企业集团一般都通过市场行为和适当的行政手段,联结区域内外产品相近、工艺衔接、生产前后配套的企业组建而成,其特点是有较强的关联度。组建后企业集团的核心企业对其紧密层和半紧密层企业实行资产的统一经营,并采取购买式、划转式、托管式,控股式参股式等多种途径,进一步合理兼并企业,使纳入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的存量资产更合理地组合和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众星拱月、联动发展。二是提高了企业的经济增长质量和资本运营效益。乡镇企业集团在产品多样化的前提下,一般实行一品为主、多品经营;对外实行市场经济,对内实行计划经济,明确分工,自成体系。作为集团公司的核心企业,则由此从繁杂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逐步成为整个集团的计划运筹中心、市场开拓中心、投资决策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和财务管理中心,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市场覆盖面,以及带动整个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抗衡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风险等方面日益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带头作用。三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集团的组建和扩张,使企业之间、地域之间乃至行政部门之间出现了机构、资产、人员、所有制之间的重新调整和组合,为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改制、改组和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少企业还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实施开放战略,建办各种形式的三资企业和窗口企业,促进了企业集团与国际市场经济接轨和开放战略的实施。四是增加了企业知名度。乡镇企业集团的组建以优势产品为首要条件,加上多种优势兼而有之,不仅成功率高,而且建立后进一步重视名牌战略,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品牌质量,加强产品宣传,千方百计提高各自品牌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形成了一个名牌群体。
目前,江苏乡镇企业集团发展尚处于初创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有的集团存在行政撮合、企业间缺乏以资产为纽带的连接,利益关系还不够紧密;有些集团内部管理不科学,没有正确处理好集团公司与所属生产企业的责权利关系,存在着集权过多或分权过度的状况,集团优势没有发挥。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乡镇企业集团体制和运行机制,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集团规模的扩张。一是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理顺集团内部产权关系,通过增强产权联结纽带来强化原有的行政纽带或横向合作纽带;二是建立健全集团核心企业及成员企业的法人治理机构,明确资产管理职责,通过设立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班子,明确相互间的财产负责关系。三是建立合理的集团内部决策机制,使之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因地制宜地确定集团的内部管理方式,并使之制度化、程序化。四是建立科学的集团内部调控体系,强化内部调控力度,要进一步完善集团内部承包经济责任制,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强化集团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五是积极开拓经营之路,加快集团规模的扩张。
2.积极引导乡镇企业适度集中,形成集聚效应
在江苏已有不少乡镇开始重视集聚规模效应。各地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的实践,充分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和经济优势。一是工业小区内企业相对集中,基础设施可以合建共用,少占耕地、节约投资,便于治理污染和三废综合利用。二是工业小区为先进适用技术在企业间的相互传播和新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模仿和竞争环境。同时各个企业有可能共同组合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资金流动网络。三是工业小区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不仅有助于增强对外部资金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带动和促进城镇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四是工业小区所形成的集中优势,也为各级政府、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和培训指导,以及行业部门实施其它综合性服务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便利条件。
集中区开发是一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为:一是滥占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一些地方的集中区开发存在着盲目圈地,乱占滥用土地现象,大片土地白白被闲置,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有的集中区为了吸引资金、项目进区,不惜以低价出卖土地;有的圈而未用,有围墙无厂房;有的少用多占,成片抛荒。二是优惠政策不规范,损害了国家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有些集中区为吸引外资,纷纷在政策优惠上作文章,扩大倾斜面,提高倾斜度,随意放宽政策。在减免土地使用费、电费、税收等方面竞相提出更多优惠条件,从而引发政策优惠竞争,搞成“让利竞赛”。其结果有可能增加外商的投资疑虑和不安全感,产生抵消效应,反而造成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有可能使外资投入产生利用优惠捞一把的短期投机行为;有可能产生地区封锁的负效应,使我方在与外商谈判中处于“任人挑肥瘦”的被动地位。三是规划工作相对滞后,给今后开发带来了被动。有些集中区出现先干后规划,边干边规划的现象;有些集中区规划,仅仅是一种“圈地图纸”。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项目布局不尽合理的状况,给以后规划和开发带来了被动。
为此必须实施区域带动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布局逐步合理。一是必须把农村工业置于与城市工业相同的发展空间加以统筹规划和协调,以形成与城市工业互相呼应,共同繁荣的整体优势。必须明确城乡开通、统筹规划的指导思想,打破城乡界限,按城乡工业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原则,重新调整乡镇企业要素的空间配置和产业发展格局,引导其健康发展。二是必须坚持乡镇企业发展与农村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突破单纯依靠乡镇企业自然发展来促进小城镇建设的传统思维,采取小城镇建设先行的方针,这样才能较好地取得乡镇企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的同步效应。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鼓励竞争与企业兼并或合作与联合。特别要鼓励小城镇的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改组那些经营不善或不具有区位优势的企业,使要素逐步向小城镇集中,形成集聚优势。四是开发建立乡镇企业集中小区,以取得现代工业所追求的集聚规模效益。
3.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推动战略,推动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创名牌。乡镇企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品,转移一批“三高”(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通过精心设计,提高质量,拓展市场,快上规模,争取尽早进入名牌行列。然后充分利用现有名牌,引导其他一些优势产品向名牌靠拢,开发名牌系列产品,使名牌效应与规模效应互相促进。
4.在合资合作中迅速上规模,拓展新的生存空间。乡镇企业的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要坚持全方位的扩大开放,把开放的重点放在促进开发上。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成功做法推动合资合作,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借助外力逐步形成地区和企业规模优势。通过大规模、多渠道引进外资,嫁接改造现有企业,较好地解决资金不足的矛盾,以增强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