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育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地位_精神文明论文

论德育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地位_精神文明论文

德育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地位论文,思想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德育。在我们国家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他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并多层面、多视角阐述了德育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他教育思想中独具特色的德育观。本文就此论述,以就教于行家。

一、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首

马克思、恩格斯预言,消灭私有制以后的未来社会的新人,应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是以教育作为必要条件的。1957年,我国刚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毛泽东为全党制定的教育方针中,就明确把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针对“四人帮”在教育战线上颠倒是非,他在1978年4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重申, “我们的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德是什么?德, 即思想品德,它是构成人的精神面貌的主要因素,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导向和灵魂的作用,德育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的实践问题,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代言人有不同的回答和衡量标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劳动者。毋庸讳言,党的教育方针在一个时期内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肢解,“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更是把政治推向了极端,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忽视德育的倾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确保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实现,邓小平同志以明察秋毫的战略眼光,态度鲜明地提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2〕把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是德育为首的集中表现。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主要内容。邓小平同志一再要求“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3〕1989年那场风波过后, 他在总结我国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时尖锐地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4〕邓小平多次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不仅如此,他还对思想政治工作原则方法作过很多精辟的论述。邓小平同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是他重视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

当然,德育为首,并不否认智育、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同志认为:“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5〕只有德育促进智育、 体育各方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德育为首才有真正的意义,才有实际的价值。

为了保证德育的战略地位,发挥德育的巨大作用,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把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贯彻到底,真正在各级各类学校乃至全社会形成讲德育的大气候。他认为这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政治质量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在青少年以至整个社会上造成人人向上,奋发有为,不甘落后的革命风气,都将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6〕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我国教育发展战略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时,虽然没有“德育为首”的明确表述,但这一观点却贯穿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或者说,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条主线。

二、又红又专,“红”绝对不能丢

“又红又专”是毛泽东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选拔人才标准和学校教育目标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对政治和业务方面要求的简要概括。邓小平同志坚持和发展毛泽东的这一基本观点,并科学地论述红与专的辩证统一关系。我们知道,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红与专的关系被歪曲。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拨乱反正,把被“四人帮”颠倒的是非重新颠倒过来。1978年3月, 他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提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又红又专要有正确的理解,合理的要求。”〔7〕怎样才算正确理解呢? 邓小平同志指出,红是政治标准,主要是指政治方向和世界观,专主要是指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只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自觉自愿地为人民服务,并初步确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就是红。只有政治上的反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才能说是白。他强调:“又红又专,那个红是绝对不能丢的。”〔8〕不难看出,“红”是属于德的范畴, “专”是属于才或智的范畴,红与专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德与才的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红绝对不能丢。”也足以说明“红”在红与专中的地位。

三、“四有”目标,理想和纪律特别重要

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是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根据我国教育的现实情况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而提出来的。如果说,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又红又专的阐述方面,尤其在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上,邓小平同志对毛泽东教育思想坚持多于发展的话,那么,“四有”新人的提出,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毛泽东提出的教育的目的的发展,更具有时代的意义,是全面发展观点在新条件下的具体体现。

在“四有”目标中,德育占有重要地位。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都属于德育的范畴,这就是说,德育在“四有”目标中是四分有其三。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强调指出:“这四条里面,理想和纪律特点重要。”〔9〕他在1986年11月9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谈到,“四有”中,“没有理想和纪律,建设四化是不可能的。”〔10〕因为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革命理想和信念,是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邓小平同志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1〕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2〕

需要强调的是,邓小平同志讲的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四个现代化的理想,而不是别的理想。对此,他告诫人们:“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13〕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在安定团结的条件下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我特别强调有理想、有纪律,就是这个道理。”〔14〕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就是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了共同的理想,就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把人民团结起来,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15〕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高速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总设计师把理想和信念提到如此高度,反复强调,其远见卓识可见一斑,它向世人昭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四化”标准,政治条件第一

与“四有”培养目的相适应,邓小平同志提出了选拔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四化”标准。可以说,“四化”标准是对“四有”目的的实际检验和深化,也是它的逻辑延伸。是把德放在首位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作为伟大的战略家,邓小平同志在晚年时,特别关注接班人的选拔和干部制度的改革。他把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提高到改革开放能否深入的高度来认识,把选好选准接班人看成是党的事业的当务之急,在选拔接班人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标准,要把德放在首位,他指出:“要选贤任能,选贤任能这个话就有德才资的问题。贤就是德,能无非是专业化、知识化、有实际经验,身体能够顶得住。”〔16〕1992年初,他到南方视察时强调:“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这就是说,“革命化”是干部“四化”的首要条件,这个排列不是随意的,也是不能颠倒的。他说:“选拔人,第一个是政治条件。”〔17〕“革命化”实质就是德、是一个问题的两个说法,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青化、知识化、专业化。”〔18〕邓小平同志把选拔好接班人,看成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是真正关系当前大局的事情。接班人选拔好、人民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19〕而选拔接班人的首要条件是“革命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干部的“革命化”或者说干部的“德”或“贤”直接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

五、精神文明建设,确立了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

“精神文明”的概念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对此作出了突出贡献。1979年他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随着改革的深入,他对精神文明的内容、途径等都作了科学的论述,确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战略地位。邓小平同志1980年12月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20〕这里,邓小平同志既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即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又强调了思想道德建设在二者中的突出地位。因为思想建设决定着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支柱。前些年,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两手都要硬。他说:“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思想道德既属于德育的范畴,因此,思想道德建设、德育工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建设,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改造客观世界,精神文明建设是改造主观世界,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内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21〕简言之,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两种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其中,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既要靠自身的自律、更要靠学校教育,对青年学生,则主要靠学校的德育来实现。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也是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肩负着艰巨的历史重任。重视教育,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必然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邓小平同志是新时期明确提出教育战略地位的第一人,也是明确“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的主要倡导者。把德育放在首位,是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之一。他不仅对新时期德育的性质、地位、内容、原则和方法作了明确的阐述,而且对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把“德育为首”的教育思想贯彻到底,作过很多精辟论述。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观点,对于指导学校的德育工作,对于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收搞日期:1997年8月26日

注释:

〔1〕〔2〕〔3〕〔5〕〔6〕〔7〕〔8〕〔16〕〔17〕〔18 〕〔20〕《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3、104、342 、104、107、91—92、290、400、411、326、367页。

〔4〕〔9〕〔10〕〔11〕〔12〕〔13〕〔14〕〔15〕〔19〕〔2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06、110、 191、110、110、111,196—197、111、381、28页。

标签:;  ;  ;  ;  ;  ;  

论德育在邓小平教育思想中的地位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