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副论文,委员长论文,全国人论文,知识经济时代论文,成思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时代会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我希望我们中国也成为头脑国家,而不是成为简单的躯干国家。”
按照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我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全面理解知识经济的内涵。
第一,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像信息业、咨询业、金融业等这一类知识比较密集的第三产业。
第二,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增长方程有三个因素:一个是资金,一个是劳力,还有一个是所谓的综合要素。综合要素中知识应该占重要的地位。现在,从发达国家来看,这个综合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都超过50%。
第三,知识在生产力的构成里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方面组成,这三方面的有机组合和优化,就是管理。从劳动者来看,新的时代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在IT产业表现得特别明显。即使在化工等传统产业里,对工人的知识水平的要求也大大提高了。
从劳动工具来看,机器不但代替了人们的一部分体力劳动,而且代替了一部分智能劳动,所以劳动工具也有所变化。
随着知识的进步,以前不能用的资源现在都可以用了,劳动对象发生了变化。最初人们用动植物等天然产物为原料及燃料,以后用煤,再以后用石油,我看石油早晚要有枯竭的一天,那么可能要回到煤,最后还要回到可再生的天然产物,这是个螺旋式推进、否定之否定的进化过程。
第四,知识成本在总成本里占的比例越来越高。其实,有些高技术的产品如硅片等,它本身的原料价格并不高,但是要精密加工它就需要高精尖的加工技术。许多高技术产业里,设备费用可能还不如技术许可证使用费高,这就说明知识成本越来越高了。
知识经济给企业带来什么机遇和挑战呢?信息技术发展对中国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产生什么影响呢?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因为知识经济中很重要的动力是信息技术。
有人说,知识经济时代会有两类国家,一类是头脑国家,一类是躯干国家。我希望我们中国也成为头脑国家,而不是成为简单的躯干国家。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以后(当然在我国才初见端倪),谁掌握了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获得了主动权。从我们国家的例子可以看得很清楚,我们的电脑发展很快,但芯片用的是Intel 的产品, 软件用的是Microsoft的产品;再如VCD大战,我们的厂商尽量降低成本, 可解码器都是进口的,等等,所以,人家掌握着制高点,它可以不怎么费劲地掌握你的命脉。躯干国家的GDP也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毕竟被人家牵着走, 我觉得这是个最大的挑战。
“传统理论认为,市场环境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企业牟利的机会,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战略是企业的生命线,信息技术的发展首先将大大影响企业战略的制定。什么叫企业战略?我个人认为,企业战略就是确定目标,进行资源分析和环境分析,然后选择一个最合适的行动方针。但从信息技术的发展来看,无论是目标、企业环境和企业自身资源都有所变化,所以战略受到很大的影响。从目标上看,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企业再单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已经不受欢迎了,必须同时考虑用户利益的最大化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像Yahoo,像Linux,我认为他们所走的道路,代表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道路。Yahoo作为搜索引擎不收用户的钱,为什么呢? 它的理念很清楚,我是靠提供服务来吸引用户,然后吸引广告,靠广告费来发展的。所以,跟其他一些搜索引擎相比,它吸引了大量的用户,形成一个滚雪球的效应。我也欣赏Linux的做法,Linux把整个内码公开,让全社会所有软件人员帮助改进它,如此一来,它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远比一个公司雇佣少数人员来改进产品快得多,也好得多。与此相反,Microsoft采用的则是所谓“老大垄断”的做法,说实话我不赞赏, 我认为这种做法是反历史潮流的。我觉得盖茨必须转变观念,否则,他没有永久的成功。
我们再从复杂科学的观点来看,经济发展中有组织作用,也有自组织作用。也就是说,尽管每一个企业的决定是独立的,但是他必然要考虑环境的变化和其它企业的行动。以前,市场环境的不均衡和信息的不对称造成企业牟利的机会,但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据有关资料,现在全世界大概有5亿用户上Internet网, 网页更新最快可以做到5—10分钟一次,所以信息的不对称大大减少了。 由于信息发展得快,大家的反应都快了,结果环境变化也快了。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你的战略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搞什么三年、五年不变的计划,而是要不断地跟上信息快速传递的环境和竞争对手的迅速变化。所以我很欣赏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一书中提出的观点:在这个变化快速的时代,既要受混沌的引导,又要驾驭混沌。
相应的,在企业经营管理这个层次上当然也会有很多的变化。以制造业为例,现在的制造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了。我们正在研究21世纪的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跟信息技术结合有两大源流。 一条源流是MRP,从物料需求计划,到闭环的MRP,然后到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另外一条源流是日本同期搞的JIT。这两个方面正好是互补的, 一个是计划推动,一个是需求拉动,推拉结合, 发展到现在的 ERP。 我们现在讲的CIMS,叫作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我个人认为,今后应该叫做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就是说新一代的CIMS要把管理职能都加进去,不但是制造,也包括财务、计划,甚至包括R&D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