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后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体育政策的影响_体育论文

20世纪80年代后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体育政策的影响_体育论文

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80年代后体育方针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奥林匹克论文,方针论文,年代论文,我国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与国际奥委会中断了长达21年的联系,直到1979年底才得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与此同时,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在1972 年的慕尼黑遭到政治的劫持, 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之后又受到经济窘迫的阴影缠绕,直到1980年萨马兰奇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而本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体育这颗星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夜空中显得格外耀眼。

1980年在困境中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以积极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以开明的政治手段和灵活的经济手法使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进入了一个兴旺发达的新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扩大了奥运会的影响并推动了各国群众性奥林匹克运动的开展。莫斯科奥运会没有流产,洛杉矶奥运会开创了举办奥运会赢利的先例,汉城奥运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象征,巴塞罗那奥运会成为全球文明的盛典。奥运会成为各国竞相参与的国际活动。从1984年开始,国际奥委会号召在每年的6 月23日国际奥委会成立纪念日,由各国奥委会组织“奥林匹克日”纪念活动,包括群众性的10公里长跑或其他群体活动,而且,国际奥委会的大众体育委员会还资助各国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体育活动。〔1〕

国际奥委会的上述改革及其影响对中国体育方针的制定起了推动作用。早在1979年的全国体育工作会议就提出了争夺奥运会团体总分前10名的目标,甚至提出“今明两年,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要求在1984年奥运会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体委和解放军都要根据群众体育基础,训练条件和今后发展趋向,分别承担四五个单项和有纪录项目的任务,有的可以多一些”。〔2〕这以后,中国体育在1981年出现了一个高峰,冰球晋升B组,女排首获世界冠军,男排击败韩国获亚洲冠军,乒乓球夺得世乒赛全部7 项冠军,男子足球也险些进军世界杯。竞技体育的发展也极大地振奋了群众精神,“振兴中华”及“女排精神”等激励了大批群众。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发生了一些转变。奥运金牌居世界领先地位一方面使体育工作者信心倍增,另一方面也促使人们冷静地思考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多次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的召开及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的提出便是例证。1985年提出了“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的改革指导思想,1987年的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又提出了“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战略与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战略在实践中协调发展”的观点。其后,尽管中国在汉城奥运会上的成绩不尽如人意,但依然没有放弃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参与,没有放弃对体育发展方针的探索。张彩珍同志在1990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讨论会上提出,一定要加强群众体育,但决不以放松、牺牲竞技体育为代价。伍绍祖主任强调指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是长期以来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体育工作方针的深化。〔3〕 这表明我国体育工作的方针已基本确立并成为体育实践的指针。1992年,中国又召开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体育”战略讨论会,提出了结合中国特色发展奥林匹克运动的问题,坚定了实施奥运战略和全民健身战略协调发展方针的决心。

从这一阶段中国体育发展的实践来看,尽管奉行、提倡的是两个战略协调发展,但对竞技体育投入的人、财、物无疑更大,这一特点被某些研究者认为是“竞技优先原则”。〔4〕应该说, 中国体育的这一发展特点是符合历史和现实实际的,其中主要的一点便是奥林匹克运动粘附的巨大国际政治影响力,而这正是改革开放的中国所追求的。可以说,这一阶段中国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参与,尤其是在奥运会上杰出的表现,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影响的增大,以及全民精神的振作,而这与中国体育方针的制定又是密切相关的。

如果说巴塞罗那奥运会之前国际奥委会致力于在国际社会争取生存空间、拓展国际影响的话,那么,巴城奥运之后,则标志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地位已基本稳固,国际奥委会面临着进一步深入、全面影响全球体育的新任务。对全民健康及全民体育的关注与支持便是这一转折的标志。1993年6月, 国际奥委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签署了一项“基本目的应该是到2000年人人享有体育与健康”的协议,1994年3 月国际奥委会又在乌拉圭召开了专门研究体育和健康的会议,要求各国积极发展群众体育以增强身体健康。

正是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我国于1993年推出了深化体育改革的目标,提出了《群众体育改革方案》和《训练体制改革方案》,重新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体育的发展道路和基本方针问题。这直接促成了“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台。国家体委副主任刘吉指出:“出台《全民健身计划》,这是为增强全民身体素质和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一大举措,无疑也是弘扬和普及奥林匹克理想和奥林匹克精神的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5〕这不仅标志着我国在1993年9月申办奥运失利之后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认识,也标志着我国体育方针的调整:从偏重竞技体育转向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

刘吉所说“全民健身,为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是我们体育工作的重点和基点。”〔6〕是这一个阶段中国体育方针调整的一个注脚。 伍绍祖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讲话中提到,采纳萨马兰奇的建议搞全国百城市自行车赛,以此来推行“全民健身计划”,是加强与国际奥委会联系的一种办法。这说明我国体育工作重点挪移到全民健身方面也存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当然,对群众体育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竞技体育的忽视,相反是对奥运会的更加重视,对第八届全运会除武术外非奥运项目的取消就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举措。中国将形成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的新格局。

值得强调的是,“全民健身计划”的思路是1992年十四大之后就提出来的,而不是某些研究者认为的1993年9月申奥失利后才提出的。

随着时代的变化及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和奥运会自身的调整,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将在下个世纪出现一些更加深刻的变化。它的“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目标,将在世界性的追求身心和谐的潮流中逐步实现。随着未来社会对大众体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世界大众体育的娱乐化、终身化趋势,奥林匹克运动将积极向大众体育渗透。而且,奥林匹克运动在文化、教育、体育科学研究方面的活动也将更加活跃。“奥运会的体育比赛会更加紧张,扣人心弦……这会使奥运会的比赛观赏价值大大提高。”“奥运会的文化色彩会越来越丰富……奥林匹克的文化资源将大大拓宽”;“奥林匹克运动在世界和平事业中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7〕

所有这些变化和发展都将对中国体育方针产生影响。首先,它将促使我国“奥运争光”计划在参与奥运会的目的上发生变化,从原来的以政治目的为主转向以文化目的为主。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将不会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为主要目的,展现中国文化风貌将成为主要目的。其次,群众参与奥林匹克竞技也将不再抱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将更多地带着娱乐、欣赏的心态。这两方面的变化将促使我国的体育方针在竞技体育的追求力度上有所减弱。与此相应的是,全民健康将成为我国体育在下个世纪的主题,而且追求目标将不再仅仅是健身,而是身心俱健,以健心为更高的追求目标。这与《奥林匹克宪章》中的追求一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中国人在这方面不会也不应落伍。

综上所述,以1980年、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世纪之交为分界的三个阶段中,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从争取生存空间到扩大国际影响,还将发展为人类和平、世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国体育方针与此相应的发展是,从偏重竞技运动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重,还将凸现追求全民健康。这两者在改革要求,追求目标及今后发展趋向的一致,愈益深刻地体现出了80年代至下个世纪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体育方针的影响。

注释:

〔1〕IOC.Olympic Review.June.1989.P.256

〔2〕国家体委:《现行体育法规汇编》(1949—1988)。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P14—21

〔3〕马宣建:《继续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道路》, 《体育科学》,1990,4

〔4〕 谢亚龙:《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竞技优先原则》,《体育科学》,1989.1

〔5〕〔6〕刘吉:《体育——培育人类的一方“沃土”》,《五环》,1994,2

〔7〕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P100-104

标签:;  ;  ;  ;  ;  ;  ;  

20世纪80年代后奥林匹克运动对我国体育政策的影响_体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