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父母殴打子女的时间和尺度_亲子成长论文

论父母殴打子女的时间和尺度_亲子成长论文

谈谈父母打孩子的时机与分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寸论文,时机论文,父母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子女教育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家长迫切关心的问题。许多家长求助于专家、书本和老师,渴望解答家庭教育中的一系列难题。如“要不要为孩子定向?”“孩子发展专长好不好?”“请家庭教师好不好?”“打孩子应不应该?”等等。其中“打孩子”的问题是常见又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家长对此不置可否,不知所措,从而失去了许多教育孩子的时机。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以期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一、打孩子应该不应该?

这是一个看似平常但却十分难解的问题。凡是为人父母几乎没有一个不遇到这一难题的。由于教育观的不同,人们常常在这个问题上产生分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观点分呈,各执一词。笔者收集整理了多种观点后发现,人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该打”,一派主张“不该打”。主张“该打”的理由有四:①对于年幼无知,不明事理的孩子,耐心说教好比“对牛弹琴”,能让他刻骨铭心的只有父母的“戒尺”;②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法和规都具有强制性,孩子违反法规,当然要给以惩罚;③打是“规划”孩子的一种手段,“玉不琢,不成器”,只有敲打才能使孩子成才;④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优越感极强,喜欢随心所欲,“打”是一种挫折教育,提醒他们,随心所欲是不行的。主张“不该打”的理由有三:①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容易造成心理疾患,如胆小怕事,怯懦内向等;②打孩子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强化他们的逆反心理,以致于“破罐子破摔”;③打孩子实际是间接助长他们狠毒,刻薄,攻击性等负面人格,长期打骂只能打出“武林高手”。

分析上述两派观点,不难发现,主张“打”也好,主张“不打”也罢,分歧的焦点在两个问题上“什么时候打”和“怎么打”。前者涉及“打的时机”问题,后者涉及“打的分寸”问题,二者综合起来就是“度”的问题。它说明,打孩子不能随心所欲,必须把握恰当的“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就该挨打。

美国哲学博士,家庭教育与中小学教育问题专家詹姆斯·多伯森认为: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即明知故犯,蛮不讲理,公然对抗,不服管教的行为时,就该挨打。多伯森博士通过举例给予了解释:如孩子明明干错了事,却拒不承认;父母让他干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他硬顶着不干,父母明明白白告诉他不许干什么,他偏要超越疆界,搞一些破坏性的恶作剧;公然辱骂,嘲弄父母等。

多伯森认为,在上述情况下,如果父母敷衍了事、掉以轻心,就等于放弃了管教孩子的责任和权力。孩子会因为你的长期纵容而不把你放在眼里,甚至会觉得你对他无能为力,束手无策,从而进一步变本加厉,越发地与你对抗,不服管教。这意味着父母失去了教育子女的力量。为了维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威性,必须给予必要的惩罚。

很显然,多伯森是从维护父母权威的角度提出这一主张的。除以此外,笔者认为还有两点理由可以说明和支持多伯森的观点。

第一,对孩子错误行为的惩罚能教会孩子明辩是非,区分美丑,提高道德判断水平。美国德育学家科尔伯格经过十几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处于人类道德判断等级的第一阶段,即儿童以自身或他人行为是否受到惩罚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当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受到惩罚时,他就知道这种行为是错的,从而停止错误行为。而当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没有受到惩罚,他们就知道这种行为是对的,从而继续这些行为。这说明,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父母打他,目的在于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该做的。这时候的打是为了引导孩子辩别是非,分清美丑。反之,如果父母对孩子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孩子会认为自己的行为都是对的,自己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混淆是非,不分美丑,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

第二,今天的中国,独生子比率日益增高。他们大多是在一种倍受疼爱、过多满足、少有挫折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环境使孩子充分享受爱与满足,但却剥夺了他们经受挫折的权力。结果是,孩子的优越感极强,只能适应温暖和顺利的处境,经不得半点挫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充路的爱,过多的满足是父辈们经心营造的。社会不是绝对的美好,会有很多坎坷与挫折。孩子必然要长大,走入社会。为了使孩子能够承受挫折,善于对待困难,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给孩子一定的挫折是十分必要的。当孩子做出反抗性挑战行为时,必要的惩罚就是一种挫折教育,这使孩子懂得,随心所欲是不行的,做错了就会有人管,生活中不仅有微笑,也有拳头。

以上分析说明,当孩子具有反抗性挑战行为时,父母打他是应该的。它有利于维护父母权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道德判断水平和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那么,是不是说,只要孩子一有反抗性挑战行为就该打呢?不是的。当孩子的反抗性挑战行为是无意的,家长千万不要打。因无意的,就不是明知故犯,不具有示威和挑衅的性质。若这时打他就是冤枉他,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和仇恨。最可怕的是,孩子出于自卫和求得心理平衡,变得狠毒、刻薄和具有攻击性。而这决不是父母打孩子的初衷。

以上我们分析了打孩子的时机。接下来我们再说一说“怎样打孩子才是恰当的?”这里需要注意两点:

第一,父母一定要把握好打孩子的分寸。多数家长都明白打孩子是为了教育孩子,很少有家长想真心伤害孩子。为了使“打孩子”既达到教育孩子但又不伤害孩子的目的,掌握适当的分寸十分必要。笔者认为,适度的“分寸”是,既让孩子感到“疼痛”,又让孩子能够承受。只有感到“疼痛”,他才会受到震撼,引起思考。但又不能过重,重到孩子无法承受的程度,孩子就会设法逃避。不少孩子做错了事不回家或离家出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逃避父母的打骂。

第二,既要打,也要爱。父母打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使他明白,父母打你是针对你的错误行为,并不是否定你。只要你改正错误,父母还会接纳你、欢迎你。因此,一旦孩子有认错、悔改的表示,父母就要热情地张开双臂,拥抱孩子,接纳孩子。使孩子真正感到:父母依然爱我。从而增强改正错误的勇气。另外,这样做还可以避免伤害孩子的心理。因为“打”向孩子传递的是恨、否定、厌恶的情绪,过分地施加会严重刺伤孩子。只有在打的同时施予爱,才有利于保护孩子的心灵。

总之,“打孩子”是一门艺术,其中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不打不行,滥打也不行。打轻了不起作用,打重了事与愿违。要想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家长必须把握好打孩子的时机与分寸。

标签:;  ;  ;  ;  

论父母殴打子女的时间和尺度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