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在冷战后的世界里,一万里的国昌和齐鹏飞将是“战争”或“和谐”_和平演变论文

我希望,在冷战后的世界里,一万里的国昌和齐鹏飞将是“战争”或“和谐”_和平演变论文

但愿国常和,万里齐鹏飞——冷战后的世界大势是“战”还是“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势论文,万里论文,战后论文,鹏飞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自1946年开始的美苏两个大国之间的冷战持续了40多年,到80年代后期才大有缓解,至1991年苏联解体而最终结束。走出冷战之后,世界的大势是什么样?该如何表述?究竟是“战”还是“和”?如果是“战”的话,究竟是“和战”还是“两个新的冷战”?是否还会发生新的“热战”?如果是“和”的话,究竟是“冷和”、“温和”,还是“热和”?是否还有“变和”和“续和”?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想就这些观点分别作一评析和论述。

第一个观点,在结束热战、走出冷战之后,世界大势是和战。 〔1〕所谓和战,就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之间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达40多年的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终于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社会主义苏联和东欧各国的瓦解,的确是资本主义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结果。在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和平演变的锋芒集中指向中国和其他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一点来看,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和战看作是冷战之后世界大势的基本点是言之成理的。但是,当今世界按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大体上有三类国家,即30多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50多个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和5个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 所以和战也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除了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之外,还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市场、争权夺利的和平斗争,以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控制与反控制、推行霸权与反对霸权之间的和平斗争。如果只讲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这一方面,显然概括不全,有片面性。同时,把走出冷战之后的整个世界大势概括为和战,不免也有片面性。因为“和战”的提法,重点在于“战”,不过不同于热战与冷战。走出冷战之后,整个世界大势应该说是进入和平共处状态,可以简称为“和处”。和平共处的重点在于“和”,固然“和”之中包含有“战”。但是和平共处首先要进行和平协商、和平合作。所以我认为用“和战”来概括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未必准确、全面,改用“和处”似乎更为恰当;尽管“和”有不同状态,对这个“和”字也有不同理解,如“冷和”、“热和”、“温和”等等,这一点下面再细谈。

第二种观点是一个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又出现两个新的冷战。该观点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政党,为什么还需要重新提出党的建设工程这一问题时,列举了四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因为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面对着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了,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能不能站住?一个冷战(美国和西方对苏联的冷战)结束了,两个新的冷战又起来,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是针对不发达国家的,对于这种局面中国能不能应付?”〔2〕这里就1989~1991 年苏联东欧剧变以来国际局势的新变化,来强调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这样说法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我认为用“一个冷战结束了,两个新的冷战又起来”来概括国际局势的变化,容易引起误解,会使人们误以为世界不仅未走出冷战,而且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冷战之中。也许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提出过类似的看法,讲过类似的话。例如他于1989年11月23日在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时的谈话中指出:“美苏双方会谈,裁军的势头不错,我们表示欢迎。我希望冷战结束,但现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一个是针对整个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个是针对社会主义的。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3〕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这是1989 年时小平同志对国际局势发展的一种估计。他只是说:“可能是一个冷战结束了,另外两个冷战又已经开始。”可是后来局势的发展证明了,虽然有另外两个冷战局部地抬头,但是并未发展为全局性的状态;在美苏之间冷战结束后,整个世界大势还是从冷战转向和平共处,还是比之先前美苏之间的剑拔弩张缓和多了。第二,在1989年之前,当美苏之间处于冷战状态时,就已经有另外两个局部性的冷战,我们总不能说那个时候世界存在着三个冷战。尽管在美苏冷战结束之后,另外两个冷战一时更加突出,但是就世界全局而言,还是不能说:“一个冷战结束了,两个新的冷战又起来”。

第三种观点,冷战之后的和平发展只是暂时现象,将来世界还会回到新的“热战”。该观点作者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仍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就当前东西、南北的政治、经济关系而言的。‘当代世界’与此处所说的历史时代不是同一个概念。”“与这个时代问题直接相连的是列宁所作的另一个著名论断,即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4〕言外之意就是到21世纪上半叶, 帝国主义的各种对抗性矛盾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制度的根本矛盾都会激化,战争与革命将重新成为世界主要问题。他说:现在“法西斯势力在意大利已部分执政;在德、美等国早就存在这一种势力”。“某种类似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局面,正在西方重现”。“在今后矛盾激化时,帝国主义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也不能绝对排除”。“现在南北差距……在日益扩大”。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世界之间的矛盾也在积累,在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革命仍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爆发”,在北美、西欧、日本,“不可能以和平方式掌握政权”〔5〕。 可见作者认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帝国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无产阶级革命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作者还暗示:中美之间的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他这样说:“我国人民不可能长期容忍祖国继续分裂,不可能容忍帝国主义长期利用台湾作为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地,利用它与我国大陆对抗。继1997年收回香港、1999年收回澳门之后,我国势必要在一定时期内收回台湾。这必将引起帝国主义的阻挠与干预,一场较量将不可避免。”〔6〕我认为, 这些观点完全是背朝21世纪、面向20世纪70年代以前,用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旧事例、旧眼光来预测21世纪的新进程、新前景,完全无视第三次、第四次新科技革命和人民力量的增长已经给世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是教条主义和“左”的思想的典型表现。这种观点在理论界是十分孤立的,大概只有极少数人对此孤芳自赏,所以没有必要多费笔墨加以批驳。我深信,新科技革命愈加迅猛发展,人民大众的力量愈益增长,和平与发展就愈能持久地成为世界的主题,战争与革命已难以再成为世界的主题。各国情况千差万别,不可能一刀齐切。今后局部战争(包括革命战争)还会连续不断。这主要将是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干预发展中国家的战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引发的战争(包括革命战争),而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内部将很难爆发战争(包括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今后的局部战争难以成为世界全局的大势,而且战争的规模将逐步缩小,战争的次数将逐步减少。世界大势将是和平的张力越来越强,和平的覆盖面越来越大。当然,世界和平在发展中不会一帆风顺,必定会有曲折,会有反复。

总之,走出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从总体和主流而言,我认为是“和”而不是“战”;用“和战”、“两个新的冷战”和新的“热战”来概括,都不准确,或者不恰当。然而对于“和”(和平共处),人们也还有不同看法,实际上也存在多种不同状态。

第四种观点是“冷和”。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加藤于1992年出版的《冷和:美国、日本、德国及其霸权之争》一书中,首次提出“冷和”(Cold peace)概念。他预言美、日、德这三国在冷战后的经济竞争加剧将取代先前它们之间的军事防务合作,从而出现一个冷和平时代。随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于1994年12月5 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欧洲安全和合作会议上尖锐批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东进、东扩政策时说:“北约”东扩将使欧洲陷入冷和。从此,“冷和”之说风行全球。所谓冷和共处就是缺少热度与稳定,看似平静,实际上充满较量的和平共处。“冷”字在中文中除了冷冰之外,还有冷淡、冷清、冷漠、冷寂、冷落、冷遇,甚至冷眼、冷笑、冷嘲、冷酷之意。这些冷和共处的状态都不算好。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美苏冷战结束之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的确突出、加深,美日、美欧之间以及欧洲联盟内部都出现过冷和。苏联解体之后,美俄蜜月短期即逝,美俄、欧俄关系的确因“北约”东扩等原因而陷于冷和状态。就是中美、中日、中欧关系,也时有处于冷和状态。冷和共处毕竟不是很正常,因此双方或者单方都有人力求改变这种状况。

第五种观点,近几年我在海内外讲学中杜撰了一个新概念:“热和”(Hot peace)。“热”在中文中除“热火”外,还有热心、热情、 热切、热烈、热闹、热中、热乎、热腾、热忱、热诚之意。两国之间、各国之间如果都能这样热和共处,那是最佳状态。实践证明,只有热和共处才最有利于为各国的发展创造最有利的国际条件,最有利于各国加速科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最有利于各国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有利于各国提高人民大众的福祉和素质。这种热和共处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在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都出现过。如古希腊结成提洛同盟和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各城邦国家之间的关系,近代如结成凡尔赛同盟、神圣同盟、巴尔干同盟各国之间的关系,现代如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关系,都曾经有过长短不同时间的不同热度。这种热和共处往往是为了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而采取结盟的形式。随着同盟的散伙,热和共处也就结束,原入盟各方甚至变为仇敌。苏、美、英的反法西斯同盟于1945年完成历史使命后,苏联与美、英从1946年起不就是转变为冷战对峙吗?现代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后,民族独立国家数量激增。当今世界五大洲已有193 个独立国家(加入联合国者185国),38个地区,有些地区将来还会成为独立国家。200个左右的众多民族独立国家,既有大国又有小国,既有富国又有穷国,既有强国又有弱国,既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各国不分大小、富穷、强弱,不分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只要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互相借鉴、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互相让步、互相了解、互相补充、和平友好、和平发展、和平合作、和平协商、和平谈判、和平解决、和平竞赛、和平竞争、和平交往、和平对话,只要做到这“十互”和“十和”,就能达到热和共处。当代不仅在结盟国家,如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内部,而且在不结盟国家之间,如近几年中俄关系、中韩关系,可以说都是热和共处的实例。当然,热和共处并非没有矛盾、摩擦与纠纷,而是隐含甚至充满和战,但是可以通过“十互”、“十和”缓解或者消除争端。

第六种观点,我还要提出一个新概念:“温和”(Warm peace),即不冷不热的温和共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犹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也有介于冷热之间的温和状态。既有从热和转向冷和或者从冷和转向热和之间的过渡状态,又有两国由于相距较远、相关利益不多等原因而处于不冷不热的温和状态。如中苏、中美、中日关系在长期冷热变化过程中就有过温和共处,我国与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西欧一些国家的关系也可以说较长期是温和共处。

第七种观点, 我还要提出一个新概念:“变和”(Variablepeace),即可变化和平的简称。指处于忽冷忽热或时冷时热、 长冷短热或者长热短冷的可变化状态的和平。在国际关系中,各国不论是什么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论是大国小国、富国穷国、强国弱国,都是以国家民族利益作为最高准则,都要维护本国的主权和权益。在变幻无常、错综复杂的国际交往中,难免在利害得失方面会有契合或碰撞,因此国际间难有永久的朋友,也难有永久的敌人,离合聚散是常有常见的现象,国与国之间的冷热武力对抗或冷热和平共处也是经常变动变化的。为国家兴旺发达和民生美满幸福着眼,最好是努力促使由冷和变为温和、再变为热和,而尽量减少由热和变为温和、再变为冷和。近40多年来,中苏、中美关系就是经历了完全相反的冷热变化过程。中苏关系可以说是由1949年建交起的热和,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的温和,再到1960年苏联撤走专家后的冷和,又到1963年中苏论战后的冷战,再到1969年的珍宝岛热战;随后又退到冷战, 1982 年勃列日涅夫后期进到冷和,1989年中苏恢复关系后进到温和,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更进到热和。中美关系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起是热战,1953年朝鲜停战后是冷战,1969年尼克松当选总统后是冷和, 1972 年尼克松访华后是温和,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时是热和,随后不久就退到温和与冷和的交替状态,其间还充满着和战(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战斗),不时还出现过冷战。总之,可变化的和平共处是绝对的,不变化的和平共处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要努力促进更快更多地向好的方向变化。

第八种观点, 最后我还要另提出一个新概念:“续和”(Sustainable peace ), 即可持续和平的简称。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这个新名词近几年在我国书刊中已广为流行。它最早是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的共同未来》一书中正式提出,并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到1992年6 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纲领性文献中,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当代人类发展的主题,大会并要求各国努力贯彻。我国政府当即率先于1994年3月编制并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 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战略,也是一种新的行为规范和运行机制。其主要内容是要保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协调发展,使科技、经济、环境和社会都能够达到持续的发展,而不致遭到中断和破坏。一个国家不论其社会制度和大小、贫富、强弱程度,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都需要可持续的国内外和平环境,任何战争和动乱都会中断、破坏可持续发展。自古以来,不少国家是靠对外发动战争而暴发起来的。从古希腊、罗马起就靠对外战争占领殖民地,“殖民地”一词起源于此。近代西班牙、英国都曾经靠海外征战建立了“日不落帝国”。现代帝国主义列强更是靠殖民战争在全球建立了无所不包的殖民体系,靠榨取本国劳动者和殖民地人民实现了现代化(蒸汽化、电气化、工业化)等。物极必反。帝国主义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终于激发各个殖民地亿万人民奋起争取独立。到60年代,帝国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上百个国家取得独立。正在这时,世界掀起了以电子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今后各国已经不可能而且不必要采取发动战争侵占别国的老办法来发展自己。近几十年来日本、德国和亚洲新兴的新加坡、韩国等许多国家的实践都证明了:只要能够赢得可持续的国际和平环境,再加上其它各项正确决策,就能够高速度实现本国的可持续发展。而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长期与美国搞军备竞赛,到处要以武力干涉别国内政(如对东欧国家和阿富汗),缺少可持续的国际和平环境。一个国家如果能够睦邻友邦并且与众多国家实现可持续的和平共处——续和共处,再加上热和共处,那就好比珠联璧合,一定能够加速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国家蒸蒸日上,兴旺发达。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近十几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战略正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

(一)冷战之后的世界大势应该概括为和平共处,而不能说是两个冷战,更不能把和平看作只是短期状态,而认为世界还要再到战争。

(二)和平共处还可以细分为热和共处、温和共处和冷和共处,三者之后都隐含着和战,三者之间又是可变化的。

(三)在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社会各种结构不断变化和人类文明程度日益提高的推动下,只要国家领导人有高超的政治智慧、政治谋略和政治艺术,政府决策具有科学性、原则性和灵活性,就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和平。

(四)可持续的热和共处是国际关系和世界发展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这虽然不容易做到,但是在人民大众的大力推动下,经过精心努力,还是可能日臻佳境。

写到这里,不禁使我想起宋朝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千古美词的最后佳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对人的思想感情和人际关系变化以及对人际关系美好祝愿的绝妙写照。观诸当今世界大势和国际关系的特征和发展,我想模仿苏轼美词写出如下新句:“国有利害亲疏,天有炎凉冷暖,此事今难全。但愿国常和,万里齐鹏飞。”

注释:

〔1〕《走出冷战:世界大势与中国对外战略》, 济南出版社1997年版。

〔2〕《求是》1994年第22期,第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页。

〔4〕〔5〕〔6〕《20—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瞻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19~220、218、221、222页。

标签:;  ;  ;  ;  ;  

我希望,在冷战后的世界里,一万里的国昌和齐鹏飞将是“战争”或“和谐”_和平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