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八中学 刘晓英 26611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价值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意义和现状,然后针对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提出了几点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渗透
前言: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有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法律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来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意义
在学生受教育阶段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目前的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基础这几个方面的内容[1]。在当前社会,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现状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法制意识和价值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社会现状有初步的认知,促进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发展意识的提高。但是,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他们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予了过多的关注[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上,在教学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教学氛围会显得枯燥而无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有些学校缺少专业的道德与法治教师,这门科目的教学往往由其他科目的教师兼职。这些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不利于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方面做出更新。教师要转变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不再做课堂教学中的领导者,而是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中要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同时,教师也要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对学生的了解[3]。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出发点,从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转变教学模式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则很难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新闻播报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时事热点新闻,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在课堂开始的五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主持人的角色来播报新闻。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还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新课程背景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在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时,教师要将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明确学生的任务分工,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初中阶段的学生都比较活泼好动,角色扮演的形式能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感悟,还能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让学生通过网络途径去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一个人在超市买了假酒,在这个人知道自己买了假酒以后,就到这家超市买了更多的假酒,并且向超市索要大量的赔偿,超市却表示是被这个人骗了,双方为此事打起了官司。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模拟一个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商家以及消费者。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内容会有更深的理解,自我权益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核心素养也能够得到提高。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还要积极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从而更好的渗透核心素养。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团体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长处,也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责任感。其次,教师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教师在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实践的课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外。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
结论: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核心素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在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做出更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组织社会实践,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雨花.瞄准学生需要 践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行为作业[J].名师在线,2019(12):47-48.
[2]马凯娜.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渗透[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4):165.
[3]周光安.核心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9(13):78.
论文作者:刘晓英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核心论文; 初中论文; 学中论文; 治教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