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流通产业十大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十大论文,年中论文,特征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是流通产业规模继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商品期货市场交易总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1993年扩大了4.33倍、5.04倍、5.9倍和26.61倍。2004年各类批发零售贸易业经营网点约1700万个,基本形成了遍布城乡的流通网络。
二是流通产业先导作用不断增强。第一,流通产业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流通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相对稳定,长期保持在8%左右;流通产业的增长速度始终超前于GDP的增长速度,从1993年至200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24%,生产资料销售总额年均增长15.85%,均明显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长13.27%(可变价格)的水平。第二,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自1993年至2004年,仅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从业人员年均增加177万人,占全社会新增就业人员的23.6%。第三,流通产业已成为国家税收的重要增长源。2004年,国内贸易领域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合计增长25.83%,增长幅度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水平1.1个百分点;对外贸易领域进口环节税收入增长32.7%,直接拉动全国税收(不含关税和农业税)增长4.5个百分点。第四,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全球化配置资源的主要渠道。流通产业在衔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配置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是流通产业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首先,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目前,由市场决定商品价格的比重已经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1%。其次,供求结构调整有所加快,买方市场特征依然显著。600种商品市场供求状况排队分析表明,2004年供求平衡商品的比重有所上升,供过于求商品的比重略有下降,商品供求状况继续改善,但买方市场特征依然明显。第三,多元市场主体竞争格局向纵深发展。至本世纪初,国有经济的市场份额下降到18.2%,集体经济为15.6%,个体和私营经济上升到44%,股份制经济为10.5%,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已占1.8%,其他经济为9.9%。
四是流通产业各行业竞相快速发展。流通产业内部从零售行业到批发行业,从餐饮业到美容服务业、装饰装修、汽车服务等各种新兴消费服务行业,从典当、拍卖、租赁等传统商品流通行业到电子商务等现代商品交易行业,呈现出了竞相快速发展态势。
五是流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一,大型流通企业成长迅速,流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销售额为38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店铺总数为13801个,比上年增长23.8%;47家重点生产资料流通企业销售额增长速度达到35%,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第二,城市流通业发展继续领先于农村。第三,东部地区流通产业继续带动中、西部流通产业加快发展。第四,商品交易市场继续加快调整与升级。第五,流通领域投资增长迅速,布局调整开始加速。以商业地产投资为先导的流通产业布局调整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势头。2004年全国商业地产投资达到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1.4%。
六是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发展,流通服务内容与范围不断拓宽。第一,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继续快速推进。近三年来,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数和销售额年平均增速分别高达23.6%和30%。2004年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2003年底有效运行的电子商务网站达1533家,比上年末增长16%。第二,新型业态加速发展。目前,中国零售业业态形式已经涵盖了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各阶段的各种商业业态。第三,会展行业、汽车服务业、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业以及各种居民生活服务业等新兴流通行业不断涌现,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全国专门从事展览组织、展览服务的从业人员达12万人,全国展览业收入增速保持在20%左右。第四,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快速推广,流通产业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销售时点系统(PO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已普遍采用,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经营管理技术已经开始应用推广。
七是流通领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资流通企业发展出现新动向。第一,外资流通企业的市场拓展重点集中在东部地区的大中型城市。第二,外资流通企业的经营方式相对集中于大型超市。第三,外资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成为其全球配置商品资源的战略步骤。第四,外资流通企业进入和拓展中国市场的方式正在从投资建店转向收购、兼并等资本运作方式。
八是政府规范、调控和监管商品市场能力进一步增强。各级流通主管部门加强对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省级城市和地级城市的商业网点规划全面展开,制定了内贸领域标准化体系框架和发展规划,初步确立了涵盖市场规模、运行质量、消费结构等在内的8大类527小类市场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等在内的市场调控机制进一步完善。
九是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深化,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继续改善。首先,流通企业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确定了20家重点培育的大型流通企业,基本明确了促进中小流通企业改革发展的思路。其次,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探索流通体制革新思路,确定了7个试点省市开展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十是法制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流通秩序进一步改善。第一,提出了建立我国市场流通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制定和完善了拍卖法、突发事件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暂行办法、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领域管理办法、商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第二,完成了对我国市场流通法律法规的清理工作,废止了110件法律文件。第三,继续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流通秩序,推动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