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维和敛聚思维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化学实验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有益于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更有利于创造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学生未来的创新成果也许是从一堂好的实验课上受到的启发。
一、发散思维和敛聚思维
发散思维和敛聚思维同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它强调思维的变异和想像的跃进,故有时称求异思维或灵活思维。这种思维潜能一旦被挖掘最终会转变为创新能力。发散思维指全方位、多角度的、联想迁移式的思考问题,惟有这种立体性思维方式才能发现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思维增长点。发散思维用于实验教学在于引导学生“发现”人类社会所需要发现的东西。
敛聚思维指聚焦于某一问题上作深入思考。发散思维一旦寻找到新的思维方向后,思维便由发散转入敛聚。它是思维过程中灵感的体现,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统一,是发散思维的深化。
二、实验启动发散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人们只有通过联系解决问题和努力发现,方能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验课上早一步联系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就是早一步发展能力。如在“氯化氢的实验室制备”实验中,每位同学观察角度不同,因此思维方式也不同。如果教师及时引导并要求学生实验课前做最大限度的预习。当学生用下述反应:按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动手,并且观察现象,就有可能提出诸如此类的问题,如:
从HCl性质的角度:NaCl晶体能否用饱和NaCl溶液代替?
方式制备HCl是正确的。这对他们再着手进行HCl性质的实验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实验、归纳会使学生们学会对他们终生有益的思维方法。这种充分利用实验课上的学习所得,多角度的发散思维,最后归纳成为一种解决问题、或调查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这就是能力的发展,对他们解决今后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自然科学问题和社会科学等任何问题都有好处。
三、敛聚思维帮助完成创新过程
实验课上的发现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一样,发散思维与敛聚思维总是交替运用的。继发散思维的“发现”之后,聚敛思维则侧重于“完
度条件谈棉花燃烧的结论是正确的,过氧化钠的强氧化性得到了证实。
每当发散思维进行到一定程度,学生的兴趣大增,很想试试他们所想到的问题。教师要保证实验安全,插好路标,选好角度、时机,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向敛聚思维,保证学生完成目标任务,将思维的潜能变为创造的显能。
四、操作建议
1.以学生为主体 要调整实验教学中师生的主客关系,不把学生当成简单机械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因为思维品质的形成与个性有关,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要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就要重视学生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一个想像空间和思维余地。
2.思维始于观察 课前学生要预习实验内容,找一些参考资料做好基础知识准备,明确实验要达到什么目的?有哪些疑问和设想?要求实验时观察有目的,操作有顺序,思考要全面,结论要准确。
3.利用好奇心,发挥想像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的确,没有想像,思维的海水就像死水一潭。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像,想像是创造的火种和发源地。学生的疑问常以幻想和假设的形式向未知王国进发。
4.鼓励学生好问发难 展开争论学生观察到的,加上想像到的,就想要设问,这就是“眼到、心到、口到”。“眼到”就是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感到兴趣,集中注意力;“心到”就是思维,这是最急的,是学生的求知欲。有疑于心而发自于“口”,这就是“心到”。学生的思维品质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在争论中可以相互启发,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拓宽职能 扩展时间试验课不仅局限于从书本步骤得出书本结论的技能培养,而且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创新,改变原设计方法;另外,也可在教师批准的情况下,将学生课外的小发明、小创新在实验课上操作或展示,这样的试验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技能,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发明意识。
6.鼓励实施新方案、新设计 实验课上,学生讨论的新方案、新设计,在教师审查没有危险后要尽量鼓励他们实施,并且要学生不断寻找新的思维切入点,发现问题。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不要放弃;有的学生在实验时,感到麻烦、费事、成功率低,想放弃;而有的学生不甘失败咬咬牙重做,结果成功了。要教育学生懂得思维的潜能加上坚忍不拔的实干精神就意味着创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