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

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

陈宇[1]2003年在《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动荡性。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间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式的竞争转向合作竞争。战略联盟作为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以及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手段,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普遍关注。战略联盟组织是一种界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是组建联盟的企业各方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及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结成的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战略性的合作行为。而非股权战略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分类,主要依靠契约方式进行制约和协调,具有突出的松散性、灵活性特点。由于更强调相关企业的协调与默契,非股权联盟更具有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论文主要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支撑,剖析了构建非股权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系统地分析了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构建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前提条件及对于特定企业的适用类型的评估方法,并通过与企业内部一体化之间的比较研究,在理论上得到建立非股权战略联盟的边界结论。继而,论文从非股权战略联盟的组织结构入手,通过对成员企业战略目标、企业文化及信息沟通等角度的研究,对联盟伙伴企业间的协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了加强实际运用价值,论文重点对非股权战略联盟在动态条件下的利益分配、组织约束以及不稳定性的优化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主要地,通过对非股权联盟动态机制的各主要方面建立数理模型进行科学地推导、论证,并最终得到各关键要素与非股权联盟建立、实施和稳定过程的重要相关关系及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实际意义的解决对策。其中,论文研究得到了促使整个联盟系统平衡运转的帕累托最优利益分配向量,提出了“动态相对稳定”的概念,解决了如何在有效的联盟组织约束下达到最优的稳定性水平的问题。通过论文的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建立有效的非股权战略联盟,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张卫国[2]2003年在《企业边界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边界进行调整。一方面,企业并购在全球各地风起云涌。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超过4640亿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猛增到了25000亿美元;而1999年则又增加到了34000亿美元,形成诸如时代华纳、波音、奔驰—克莱斯勒、埃克森—美孚石油、花旗银行等一大批巨型企业。另一方面,随着收入水平的普遍增加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进一步加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分化和种族混杂程度的提高,过去那种偏好趋同的大规模市场已不复存在,消费者的偏好日益个性化,市场被细分为各种不同层次。与此同时,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产品更新速度,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个性化特征需求得以满足。这给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给每一个企业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企业的合理边界在于何处?正是基于以上背景和原因,对企业边界的理论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现实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企业边界尤其是纵向边界变动规律的认识,为研究企业横向边界、纵向边界以及整体边界形成和确定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助于诸如企业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战略联盟等决策。同时,随着企业理论的新发展,尤其是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加深了人们对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企业范围的理解,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企业的战略发展模式、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利用等提供了新方法和新观点。论文运用战略经济学、组织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企业边界的形成进行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分八章展开:第一章阐述了研究企业边界理论的现实背景及其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对国内外企业边界理论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作出充分评述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内容、方法。第二章从企业性质、现代企业理论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入手,重点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进而分析了企业成长的基本模式和发展方向,为研究企业边界变化规律提供坐标。第叁章运用组织经济学的理论对哪些活动和业务应该保留在公司内部,哪些活动和业务应该通过其他途径来完成进行了系统地研究,从而对企业边界的合理界限问题作出经济学的解释,研究并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边界变化的趋势。第四章分析了企业纵向边界形成的动因,通过系统研究影响市场交换与纵向一体化之间相对效率的因素,以及特定环境下如何权衡技术效率与代理效率,从而探讨企业纵向边界的确定问题,提出了企业纵向一体化程度的衡量方法以及企业纵向边界确定过程模式。第五章着力于从规模与范围经济的角度来研究企业横向边界确<WP=6>定的问题,分析企业规模经济的实质和内涵,重点研究了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来源,系统阐述了规模与范围经济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经济规模计算的一些方法。第六章在分析多元化经营的经济学动因的基础上,提出多元化程度的测度方法,分析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多元化程度、多元化类型与经济绩效、经营风险的关系进行研究,并讨论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匹配关系。第七章主要从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运行机制、稳定过程等方面来研究战略联盟这一中间组织形式对企业边界形成的影响。第八章对整个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陈学梅[3]2003年在《非股权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集团化、国际分工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变化,企业面临环境也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动荡性。各国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开始对企业间竞争关系进行战略性的调整,纷纷从对立式的竞争转向合作竞争。战略联盟作为合作竞争最主要的形式之一以及强化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形式,已经引起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普遍关注。战略联盟组织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的中间组织形态。而非股权战略联盟作为战略联盟的一个重要分类,主要依靠契约方式进行制约和协调,具有突出的松散性、灵活性特点。由于更强调相关企业的协调与默契,非股权战略联盟更具有战略联盟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不确定性和联盟脆弱性的存在,非股权战略联盟更强调依赖联盟的信任机制来保障联盟的稳定发展。论文主要剖析了构建战略联盟的经济动因,系统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内涵、特征、类型等。在此基础上对非股权式战略联盟相互信任基本理论的一般分析:首先从不同角度定义了信任的涵义,由此得出非股权式联盟相互信任的定义及特征;在分析了非股权战略联盟相互信任的重要性及类型之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细致的阐释,并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信任度T进行了介绍。然后运用了博弈论对非股权式战略联盟相互信任进行了的研究。该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分别从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对非股权战略联盟的相互信任进行的详尽的分析。其中在完全信息条件下,运用了“囚徒困境”模型;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运用了KMRW声誉模型,并对其做了一定的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需要从联盟内部和市场环境两个方面来建立非股权战略联盟信任机制。通过论文的研究,期望能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建立有效的非股权战略联盟,特别是对非股权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青雪梅[4]2016年在《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契约型战略联盟具有突出的边界灵活、关系松散、运作高效等特点及初始投入和转置成本较低、政府的政策限制不严格等优点,常见于联合研发、联合市场行动、中小企业间,正逐渐成为战略联盟的主导。然而,现有研究发现:对于在不同国籍和不同行业的各种企业战略联盟而言,联盟不稳定性及高失败率问题广泛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及契约这一控制模式对联盟成员缺乏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这使得契约型战略联盟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契约型战略联盟稳定性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结果,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问题。本文基于企业的类生物性,将契约型战略联盟视为一个整体,从生态学及系统论视角研究其稳定性:在对企业生态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及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模型;在对战略联盟路稳定性与不稳定性概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界定战略联盟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应用生态学理论诠释契约型战略联盟稳定与不稳定、从生态系统论及系统论视角分析契约型战略联盟的稳定性机理及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中各要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应用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进行仿真;最后得出本文结论,并据此为我国企业实施契约型战略论联盟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基于生态学视角构建了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模型在与自然生物类比的基础上,分析企业生态特性,构建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在企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企业可以与其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企业组建契约型战略联盟,契约型战略联盟是企业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从系统构成视角阐述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的元素、结构、环境与特征,建立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模型。(2)从生态系统论视角诠释契约型战略联盟稳定与不稳定。企业通过组建契约型战略联盟以拓展自身生态位、扩展其最适生存空间。如果通过联盟企业的最适生存空间未得到扩展,则企业对联盟的表现不满意,此时联盟不稳定。若通过联盟企业的最适生存空间得到扩展,联盟伙伴一方面对这部分扩展的虚拟生态位进行争夺,另一方面又对自身非合作维度上生态位进行保护,这种攻防之间的权衡导致了联盟不稳定。(3)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分析契约型战略联盟稳定性机理契约型战略联盟绩效、绩效与联盟目标之间的差距与联盟主体对联盟的控制合力一起构成了一个负反馈因果回路,联盟绩效决定了联盟稳定性。以联盟主体固有增长率、增长阻滞率代表联盟主体特征,以竞合代表联盟结构。固有增长率、阻滞率、竞合与联盟绩效、绩效与目标差距及控制合力构成了一个更为复杂的反馈回路。主体与结构通过这个反馈回路相互作用,影响联盟绩效,并最终影响联盟稳定性。借鉴生物种间Lotka-Volterra模型,建立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演化模型,具体分析联盟主体与结构对稳定性的影响,并用vensim软件进行仿真。

张卫国, 陈宇[5]2003年在《实施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动态稳定过程》文中研究说明非股权战略联盟是一种松散的 ,界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中间组织形态 ,它主要依靠契约方式进行制约和协调。相对于股权式战略联盟而言 ,非股权联盟更具有突出的灵活性特点 ,但正是这个特点导致其不稳定性和在管理、协调上的复杂性。依据这一特点笔者引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从制度均衡入手探讨非股权战略联盟中的动态稳定问题。提出了稳定过程中的管理协调控制机构M的假设 ,分别建立了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非股权战略联盟相对稳定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论证 ,以期对我国企业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下建立非股权战略联盟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刘霆[6]2006年在《中小企业成长边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中小企业限于自身资金、人力、物力及管理能力的制约,多数的中小企业不能实现持续健康成长。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将研究视角置于中小企业成长边界的选择和确定之中,从规模边界和能力边晃两个维度审视、界定中小企业的成长边界,寻找适合中小企业成长的合理模式,希望对中小企业成长做出有益的探索。文章首先从技术、交易成本,产权、纵向一体化、企业能力与竞争优势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六个方面对企业边界理论进行了综合性的回顾,并分析了企业边界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以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能力理论为主体,讨论了企业边界的两重性:即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并进一步总结了新经济时代成长性企业的边界特点,表现为边界的模糊性、动态性和可渗透性。根据对企业边界理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等理论的分析,文章接着阐述了中小企业的五种常见成长模式,即独立经营、并购、股权及非股权战略联盟以及虚拟企业,分别论述了各自的内涵、形式、实现的前提条件以及中小企业典型选择,并总结了各模式的边界特点。最后文章选取并购和战略联盟两种成长模式进行了重点研究,对并购和战略联盟的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的确定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且尝试着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的管理方法。最后根据对企业边界的分析和管理,总结了整个研究给中小企业成长带来的一些启示,证明中小企业的成长不能仅仅拘泥于企业的规模边界,而是要做到企业规模边界和能力边界的完美契合。

曲波[7]2015年在《合作者差异、地区制度差异与酒店管理合同治理机制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酒店集团已经进入中国发展战略的深水区,面临不进则退的战略关键期。一方面,中国业主企业经过30多年的学习与积累,具备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尤其投身酒店行业的企业多为各领域中的优势企业,其在主营业务中具有较为突出的行业优势。这些业主大多具有强势的管理经验与传统、清晰的战略目标定位,以及不断积累的酒店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国际酒店集团中国市场整合范围已经拓展至二、叁线城市,相比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不同地区之间的制度环境差异明显。换句话说,国际酒店集团在中国市场扩张过程中,不仅面临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不同目标的业主公司差异,也面临由于中国经济转型导致的地区制度差异。在无法实现“最优”(最匹配)合作者选择前提下,管理方究竟如何基于合作者特征和制度环境特征选择与业主“打交道”方式,成为其中国市场整合的重要考量因素。本研究聚焦于“在转型期中国市场分割情境下,非股权联盟双方如何基于企业特征和环境特征进行治理机制选择”这一科学问题展开讨论与研究。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证研究等方法,以企业间合作治理理论、战略联盟理论、制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国际酒店集团面对的合作者差异、地区制度差异,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管理合同治理机制选择。具体来看,本文对以下叁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1)管理方与业主方的合作者差异,是否影响酒店管理合同治理机制选择,以及如何影响;(2)管理方所进入的不同地区制度环境差异是否影响酒店管理合同治理机制选择,以及如何影响;(3)面对不同的合作者差异及地区制度差异,管理方选择何种管理合同治理机制可以产生更好绩效?研究结果表明:(1)管理方与业主方的文化差异、目标差异越大,酒店管理合同越倾向于实施合同机制;管理方与业主方的业务差异越大,酒店管理合同越倾向于实施信任机制。(2)酒店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高,管理合同越倾向于实施合同机制;酒店所处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越低,管理合同越倾向于实施信任机制。(3)管理方感知的双方差异越大,其越可能选择合同机制,而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则越强化了这一选择关系。(4)相比于信任机制,管理方采用合同机制,更可能产生好的酒店绩效。(5)双方差异越大、管理方采用合同机制的情况下,酒店产生更好绩效的可能性也越高;酒店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越高、管理方采用合同机制的情况下,酒店产生更好绩效的可能性也越大。本文将管理合同研究延伸到了企业间合作治理机制等概念中,补充了管理合同研究的分析框架;其次,本研究将企业特征、环境特征与联盟治理的过程管理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战略联盟与企业间合作治理机制的相关研究;再次,本文以国际酒店集团中国市场跨区域整合行为为研究对象,嵌入了新的环境背景,较为深入和系统地讨论了地区制度差异情境对跨国公司治理机制选择行为的影响。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结果,本文就管理方所面对的不同合作者特征与环境特征逐一确立了适宜的治理机制选择方式,因而对国际酒店集团及我国酒店企业寻求以管理合同模式“做大做强”提供了实践启示。

蔡佳[8]2006年在《我国银行业股权战略联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使得金融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化和复杂。任何银行不管其规模多么庞大,实力多么雄厚,要单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地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竞争,已越来越困难。股权战略联盟作为一种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组织形式,能够有效的整合内外资源,实现联盟成员间的多赢。建立股权联盟,同样符合金融服务企业——银行寻求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发展战略的要求,它的有效运用能使我国银行业现有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国内银行业正掀起一股引入外资参股的热潮,这成为我国银行界普遍的战略思维。本文将战略联盟理论运用在我国银行业股权战略联盟的实践中,在区分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的基础上,界定了股权战略联盟的概念。在股权联盟的方式选择问题上,文章指出制度约束下的合资模式已逐步退出,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对上海银行成功的引资参股模式(已成为主流模式)做出收益分析,但同时提出应冷静看待参股模式。基于此,文章分析了股权战略联盟存在的两个障碍,即内部成员差异性问题和联盟控股权转移问题,后者分别从股权结构的过度分散和控股权租金的寻求两方面论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文章最后从组织结构、经营理念、机制建设和监管四个方面构建了我国银行业股权战略联盟的管理框架。商业银行管理者对中外银行股权战略联盟的建立及高效运转问题必须有个理性的思考,并以此来指导相关的实践活动。本文在对我国银行业股权战略联盟的实践进行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联盟的方式选择问题、内部成员差异性问题、控股权转移问题以及联盟后的管理进行了探讨,帮助我国商业银行加深对股权战略联盟的了解和认识,希望本文关于银行股权联盟的研究能对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守更[9]2011年在《企业战略联盟的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战略联盟不同于纯粹的市场和一体化企业,被众多当代经济家视为企业发展全球战略最迅速、最经济的途径。它打破了企业之间只有对抗竞争的传统理念,为企业重新审视自己同竞争对手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范式。对于全球范围内的企业战略联盟迅速崛起的这一现象,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战略联盟概念的界定、企业战略联盟的特征、构建企业战略联盟的动因等方面。有关企业战略联盟组织治理的单独研究也存在,但研究并不十分透彻,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也缺乏理论代表人物和核心观点,还有很多的欠缺和分歧。而在战略联盟组织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证战略联盟健康运行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战略联盟的治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法、文献研究首先对战略联盟的内在特征、战略联盟的内在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战略联盟具有“市场—企业”,网络组织和“中间组织”等叁大内在特征,由此揭示了作用在战略联盟组织内部的叁大机制:价格机制、权威机制和信任机制;并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战略联盟的治理模型。根据战略联盟的治理模型的结论,学习能力和谈判破裂担心程度是影响战略联盟治理结构和治理形式选择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分析了战略联盟组织的治理结构,即战略联盟内部成员间关系、制度安排、学习能力与战略联盟制度安排的演变和非正式制度在战略联盟内部的作用。最后本文在战略联盟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股权联盟、非股权联盟和合资企业治理形式的选择和学习能力对它们的影响。

徐礼伯, 施建军[10]2010年在《基于中小企业角度:非股权战略联盟中不合作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战略联盟成为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中小企业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市场网络等方面的实力相对较弱,实施战略联盟有利于中小企业充分发挥特长,整合资源,扬长避短,进行优势互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获得较好的发展,这具有不同于大企业的特殊意义,但参与联盟也有联盟成员不合作的风险。中小企业的实力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了应尽量采用非股权联盟的形式,非股权联盟中不合作行为主要有投机、"要挟"和背叛叁种。中小企业应通过分析不合作行为的深层原因、提高核心能力、加强沟通、建立联盟内的中小企业间次级联盟、建立社会资本等措施来减少不合作行为;政府还要推动诚信社会的建设,大力培育促进中小企业合作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D]. 陈宇. 重庆大学. 2003

[2]. 企业边界理论与应用研究[D]. 张卫国. 重庆大学. 2003

[3]. 非股权战略联盟信任机制研究[D]. 陈学梅. 重庆大学. 2003

[4]. 契约型战略联盟生态系统构建及其稳定性研究[D]. 青雪梅. 重庆大学. 2016

[5]. 实施非股权战略联盟的动态稳定过程[J]. 张卫国, 陈宇.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6]. 中小企业成长边界研究[D]. 刘霆. 东北财经大学. 2006

[7]. 合作者差异、地区制度差异与酒店管理合同治理机制选择研究[D]. 曲波. 华南理工大学. 2015

[8]. 我国银行业股权战略联盟问题研究[D]. 蔡佳. 湖南大学. 2006

[9]. 企业战略联盟的治理研究[D]. 谢守更. 重庆工商大学. 2011

[10]. 基于中小企业角度:非股权战略联盟中不合作行为的成因与对策[J]. 徐礼伯, 施建军.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非股权战略联盟动态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