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真切地走出课堂论文_马春香

语文教学要真切地走出课堂论文_马春香

甘肃省康乐县新治街小学 73150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理念目标推出之后,广大教师“深挖洞,广积粮”,潜心研究教材教法,极力从课堂上获得实效。但我觉得:走出文本,走出课堂,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让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这更重要。下面是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借助教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众所周知,现在我们所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其编排相当系统科学。它根据不同级段,由易到难的安排了单元主题、具体内容(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作、拓展·回顾、综合性学习,极其缜密地渗透了上述的目标理念。那么,该怎样引导学生,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这些内容,是关键的关键。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开发和利用广泛的课程资源,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转换。确切地说,就是引导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从课外获取知识。就拿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来说,是这样做的:教之前一周教师先通览单元全部内容,领悟单元主旨(了解民风民俗),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学情、认知水平,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广泛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文字资料、图片、实物,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这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则确定为:浏览课文(包括导读部分),整体感知民风民俗→品读课文,感悟民风民俗→拓展延伸,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交流反馈,升华主题→运用实践,培养动手、表达能力。而第一课时安排在教正课的三天前,目标为“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寻求资料来源渠道,查找搜集有关民风民俗的资料”。片断:师:请同学自由阅读第二单元的导读,看从中你知道了什么,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自由读)师:谁来告诉大家?一生:读了这些内容,我知道了泱泱华夏民族之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一生:学习本组课文,就是要我们了解课文表现出来的民风民俗。一生:并且要我们结合课文学习,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很会抓要点。你们对这些民风民俗感兴趣吗?想不想去了解了解?(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那么我们先来快速地读读后面的四篇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只要是感兴趣的,就会产生探求的欲望,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但让我感触更深的是:教材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的最好范本,只要你会利用它,便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引向网络,引向自然,引向图书室、书店,使他们在这个大课堂里自主查找、搜集、观察,了解与文本有关的信息资料,真正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的引导不是茫然的引导,而是有目的、有目标的引导;给学生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命令,而是囚势利导、循循善诱的巧引妙导。换句话说,就是要真切地引领学生走出文本、走出课堂,才会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也只有在这样的空间里学习,学生才会长知识、长见识。

二、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费神费时积极搜集来的那么丰富的资料,当然不能随意弃之,那么如何使用呢?我做了这样的安排:先让学生分类保存,然后有选择地安排在四篇课文的导入、拓展、作业等教学环节中,最后在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的教学中来一个全面的反馈。上课开始,先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加以整理,随之想一想,看哪些民风民俗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然后讲给大家听,同学们跃跃欲试,异常兴奋。此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其中一个回族同学讲述了回族人过古尔邦节时为什么宰牛羊的传说故事,一个同学讲了回族人油香的来历,一个同学讲了本地的汉民族是怎样过年的。有个回族女生竟然说她会念古兰经呢,而且声情并茂地念了起来,那一本正经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一个同学说他从奶奶口中得知汉族过年时放鞭炮、跳火把、贴对联是为了避邪避灾。随之,我启发学生:生活中,不同民族的服饰、饮食也各有不同,谁还了解这方面的?一个女生马上举手说:“我们康乐的洋芋搅团。”我追问:“那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她便从搅团的料、色、味、做法等方面作了详细的介绍,赢来了同学们的掌声。一个同学拿出一把保安腰刀,一个同学还拿出了她妈妈纳的绣花鞋垫……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

见同学们搜集来的资料如此之多之广,但没有时间去一一交流,便采用办手抄报的方式来展示给大家。我让同学们自由组合,每组五到六人,利用课余时间合办一份手抄报,并要求大家办出个性、办出特色来。此后,我来到教室一看,只见同学们趴在桌子上,写的写,画的画,桌子上堆满了资料、图片、彩笔纸张,兴致特别浓。不到三天时间,墙上出现了八份手抄报。我一看,内容极为广泛,其中有回族、维吾尔族、纳西族等民族的服饰,有春节、火把节、开斋节等传统节日的介绍,有傣家竹楼、土家吊脚楼、回族清真寺等建筑图片……而且还有挺儒雅的报名,什么“各民族一家亲”“民族之花”“民族来源于生活”等,这不仅让学生,就连我都大开眼界了。之后,就这一单元的学习做了个总结交流,学生在谈收获时说,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学习活动,了解了许多民族的民风民俗,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受益匪浅。

学习是一个实践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整合与落实。通俗地说,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情境。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表达、倾听、动手、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凸现了教育无痕、教学无痕的新理念。

论文作者:马春香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0

标签:;  ;  ;  ;  ;  ;  ;  ;  

语文教学要真切地走出课堂论文_马春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