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信息化分析_通信论文

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信息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代论文,我国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化”一词早在1967年初开始使用,一般可以理解为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三个层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先进程度的标志。目前比较完善的测试方法是日本学者建立的信息化指数模型。此模型法侧重从与社会信息活动相关的多个方面来进行测算,其结果可以横向、 纵向比较研究, 信息化指数模型共由11个三级指标和4个二级指标构成。

我们从实际出发,参照日本学者的理论,提出了一个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相对完备的信息化指数模型,对我国总体及部分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情况做了初步的计算和分析。

采用二步算术平均法,假定四个二级指标对最终信息化指数的贡献等价,但三级指标的贡献不平均,先进行组内平均,然后进行组间平均,最后得出最终信息化指数。

1 我国及国内部分地区的信息化指数的测定

在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参照我国统计工作的特点及现有资料,提出如下指标:

图1 信息化测定指标

在信息量上选入了人均邮电业务总量,除去了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避免了人口密度大导致信息化指数大的负面影响。

在信息装备率中,由于无线寻呼、移动通讯等新兴邮电业务的发展,加入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等指标;选入了能较好反映广播电视受众程度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的指标。

在信息系数方面,把原来个人消费除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百分比细化为城镇居民个人消费中除去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和农村居民除去衣食住外杂费所占的比率。

2 数据分析

2.1 全国信息化指数的纵向比较

图2 全国信息化指数纵向比较

通过表1和图2可以看出,我国从1990—1997年这8 年间信息化指数不断递增,且1992年以后幅度更快,平均以170%的速度递增长。 说明由于我国信息政策的制定贯彻、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算机的推广等,我国的信息化步伐在不断地加快。由图2还可以看出, 我国的信息化的增长主要还是以外延型为主,即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不断地、成倍地增长。新兴的移动通信业务使得无线寻呼机、移动电话数量急剧上升,分别由1990年的每万人3.82户、0.16户,增至1997年的每万人240.16户和107.04户。但是,通信主体水平和信息系数增长缓慢,尽管近年来我国家庭收入有较大的提高,但大部分还是花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消费上,而文化、教育等信息消费的增长较慢,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通信主体水平低,主要是因为有一定文化知识以及从事信息工作的人的数量增加并不显著,说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仍然很低。

表1 中国信息化指数纵向比较

指 标1990年 1991年 1992年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人均年邮电业务(元/人)7.14 100 17.65 247 24.83 348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4.8 100

4.5

93.8 4.88 102

息 人均年报刊期发数(份/人) 0.176 100 0.201 114

0.214 122

量 人均年通长话次数(次/人) 1.02 100

1.49 146

2.45 240

人均年图书发行数(册/人) 4.93 100

5.3

108

5.41 110

信息量指数100141.8184.4

电视人口覆盖率% 79.4 100

80.19 101

81.3 102

信 广播人口覆盖率% 74.7 100

75.44 101

75.6 101

息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部/百人)

1.11 100

1.29 116

1.61 145

装 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户/万人)

0.16 100

0.41 256

1.51 944

备 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

(户/万人)

3.82 100

7.64 200 18.95 496

率 每万人传真数(份/万人)

4.86 100

8.36 172 14.61 301

信息装备率指数100 157.7 348.2

通信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18

100

17.6 98

18.6

103

主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18.6 100

18.9 102 19.8

106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100 100 104.5

城镇居民衣除食住外杂费占

信 消费总数%

29.9 100

28.33 95 29.8

99.7

息 农村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系 消费总数%

46.09 100

17.69 110 18.56 115

数 信息系数指数 100 103107.4

信息化指数 100 125.6 186.1

指 标1993年 1994年 1995年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人均年邮电业务(元/人)36

504 57.42 804 81.64 1143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5.8

121

6.4

133

6.61

138

息 人均年报刊期发数(份/人) 0.215 122 0.201 144 0.179

102

量 人均年通长话次数(次/人) 4.27 419 6.32

620 8.37821

人均年图书发行数(册/人) 5101 5.27

107 5.22106

信息量指数

253.4

361.6 462

电视人口覆盖率% 82.3 104 83.4

105 84.5106

信 广播人口覆盖率% 76.3 102 77.5

104 78.7105

息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2.2 198

3.2

288 4.66420

(部/百人)

装 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5.39 3369 13.08 8175 29.97 18731

(户/万人)

备 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

47.37 1240 86.19 2256 143.59 3759

(户/万人)

率 每万人传真数(份/万人) 22.83 470 28.57 588 36.52

751

信息装备率指数

913.7

1919.3 3978.7

通信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21.4

119 23.4

130

24 133

主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1.2

114

23124

24.1

130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116.5127 131.5

城镇居民衣除食住外杂费占

信 消费总数% 32.3

108 32.7

109

29.46 98.5

息 农村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系 消费总数% 20.88

130 20.23 126

20.62 128

数 信息系数指数 119 117.5

113.3

信息化指数 350.7631.3

1171.4

指 标

1996年1997年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人均年邮电业务(元/人)

109.65 1536143.44

2009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6.62

138 5.54115

息 人均年报刊期发数(份/人) 0.173 98.3 0.177101

量 人均年通长话次数(次/人) 10.41 102112.571232

人均年图书发行数(册/人)

5.85

119 5.91 120

信息量指数 582.5715.4

电视人口覆盖率% 86.2109 87.6 110

信 广播人口覆盖率% 84.2113 86

115

息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6.33570 8.11 731

(部/百人)

装 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55.99 34994

107.04

66900

(户/万人)

备 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207.22

5425

240.166287

(户/万人)

率 每万人传真数(份/万人)46.16

950 57.581185

信息装备率指数 7026.8 12554.7

通信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24.6813725.66 143

主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26 14026.4

142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138.5142.5

城镇居民衣除食住外杂费占30.2610132.58 109

信 消费总数%

息 农村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22.5 14023.76 148

系 消费总数%

数 信息系数指数120.5 128.5

信息化指数 1967.13385.3

注:数据全部来自参考文献1,指数由换算得来。

表2 中国信息化指数横向比较

指标 全国1994年 浙江省1994年 广东省1994年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人均年邮电业务总量(元/人)57.42 100 98.86 172 213.38 372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6.4

100 8.9

139 13.55 212

息 人均年报刊期发数(份/人) 0.201 100 0.21 104 0.169 84.1

量 人均年通长话次数(次/人) 6.32

100 10.91 173 28.15 445

人均年图书发行数(册/人) 5.27

100 4.89 92.8 42781

信息量指数 100

136.2

238.8

电视人口覆盖率%83.4100 88.25 106

98118

信 广播人口覆盖率%77.5100 70.8 91.4 99128

息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部/百人) 3.2 100 5.55 173

8.17 255

装 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户/万人) 13.08100 21.25 162 71.75 549

备 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

(户/万人) 86.19

100 183.37 213 281.7 327

率 每万人传真数(份/万人) 28.57100 38.12 133 51.47 180

信息装备率指数 100

146.4

259.5

通信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23.4100

20.1 85.9 20.55 87.8

主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 10020

87

47204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100

86.45

145.9

城镇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信 消费总数% 32.7100

30.06 91.9 35.78 109

息 农村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系 消费总数% 20.23100

28.49 141 25.48 126

数 信息系数指数

116.5 117.5

信息化指数 100 121.4

190.4

指标江苏省1994年 安徽省1994年 江西省1994年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绝对值 指数

人均年邮电业务总量(元/人)135.06 235 50.78 88.4 48.05 83.7

信 人均年使用函件数(件/人) 7.61

119 3.34 52.2 4.875

息 人均年报刊期发数(份/人) 0.22

109 0.13 64.7 0.105 52.2

量 人均年通长话次数(次/人) 12.96 205 5.46 86.4 5.03 79.6

人均年图书发行数(册/人) 6.34

120 4.64 88

5.49 104

信息量指数 157.6 75.978.9

电视人口覆盖率%

95114 83.07 99.6 85.5 103

信 广播人口覆盖率%

88114 85.23 110 76.7

90

息 每百人拥有电话机数

(部/百人)

9.59300 3.39 106 2.92 91.3

装 每万人拥有移动电话数

(户/万人)63.32 484 20.22 155 9.96 76.1

备 每万人拥有无线寻呼数

(户/万人)

281.4

326 137.66 160 121.46 141

率 每万人传真数(份/万人)

44.89

157 21.64 75.7 48.49 170

信息装备率指数 249.2

117.7 113.4

通信 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数 20.06

94.3 14.77 63.1 20.82 89

主体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23.2101 12.01 52.2 24.6 107

水平 通信主体水平指数 97.6557.64

98

城镇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信 消费总数%

29.5

90.2 25.979.2 26.3 80.4

息 农村居民除衣食住外杂费占

系 消费总数%25124

32.12

159 19.6 96.9

数 信息系数指数 107.1 119.1 92.5

信息化指数 152.9 92.6

95.8

注:统计数据来自参考文献1~6

2.2 信息化指数横向比较(见表2)

若以1994年全国信息化指数为100,求出浙江、广东、江苏、 安徽、江西的信息化指数分别为121.4,190.4,152.9,92.6,95.8。 从表中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城市的信息化指数较高,而经济欠发达的内陆地区信息化指数较低。

广东省信息化指数高出全国指数的90.4%,其指数比两年后的江苏信息化指数还高37.5%,近似1996年江西指数的2倍。 广东省信息量和信息装备率远远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全国的2.3~2.5倍,信息化基础设施水平较高。虽然,第三产业人员百分比数较高,但是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较少,说明通信主体水平后备力量不足。广东省要提高信息化水平,这方面不能忽视。

浙江省指数比全国水平浮动不大,略高于全国水平,要加快信息化步伐,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江苏是一个老工业区,信息化水平已有一定的基础,在信息量和信息装备率两方面均有一定的实力,但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百分比仍较低,分别为94.3%、101%。 当前世界的趋势是劳动就业的重点逐渐转向第三产业,特别是向其中的信息产业转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信息产业越发达。江苏省要想促进经济繁荣,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教育的发展。

安徽、江西省是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信息化指数远低于全国同期水平,只是1994年全国指标的92.6%和95.8%。两省大多数单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以江西省人均年报刊期发数和安徽省人均年使用函件数最低,只是全国水平的一半。安徽省的通信主体水平指数仅为57.65%,只占广东、浙江两省的1/2,可见这两省不但信息化的硬件水平不足(信息量、信息装备率),且软件水平(通信主体水平)也跟不上。现在已进入经济信息时代了,要想加速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速信息化建设。

2.3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图3 信息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由图3可以看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与信息化指数的增长同向, 说明我国经济的增长与信息化程度的提高成正比。特别是1992年后,一系列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出台,信息化指数以1.7倍的速度递增, 经济水平以1.2倍的速度递增。可见信息化直接导致了信息产业的增长, 降低了信息产品、信息服务的价格,信息化提高了厂商和家庭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各种社会经济系统。所以信息化的增长推动经济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将提高对信息化程度的需求。两者相辅相承,以信息化带动经济发展是一条正确之路。虽然,我国信息化指数增长较快,但由于我国经济水平较落后、起点低,与发达国家信息化水平相差20—30年,所有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进程的步伐,使信息化软硬件均衡发展。

标签:;  ;  ;  ;  ;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信息化分析_通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