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研讨会论文,政策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适应政策科学发展需要,开展政策科学理论研究,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与江西行政学院于2000年8月1—3 日在井冈山召开了政策科学学科建设讨论会。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区)高等院校及政府政研系统的理事、代表60余人参加了讨论会。江西省政府、省行政学会和井冈山市政府派出领导同志参加会议。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基本问题上:基础理论研究问题,当前研究的重点应是如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政策实践问题,政策实践研究的重点应该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公共政策问题;政策理论如何为政策实践服务的问题,重点探讨政策科学理论进入政策实践的途径。最后,会议就推进和发展政策科学专业的有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政策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策科学

一个系统而科学的理论体系,一个成熟的专业和学科,一般都必须有自己深厚的理论基础、科学有效的方法论、严密健全的学科体系以及与现实的基本衔接点。会议代表对这四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

1.关于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离不开科学的价值论指导,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问题也就是政策科学的理论支撑问题。从西方的情况来看,古典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思辩哲学,现代政策科学行为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我国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作为它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支撑。因为政策主体同政策客体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价值关系,政策选择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人民民主理论,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策科学的理论基础。

2.关于政策科学的方法论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政策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二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论问题。会议认为,在构建和发展我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时,必须处理好行为研究、价值研究与规范研究的关系,处理好历史主义、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关系,处理好核心深化、边缘拓展和体系建构的关系,处理好借鉴西方成果、总结我国经验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四个关系,才能在继承原有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实现应用化、本土化的创新和发展,才有可能形成适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政策科学,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成熟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会上学者们还提出了应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的逻辑方法来构建理论体系。政策科学的逻辑体系要同政策发展的历史相一致,要同政策科学自身发展的历史相一致。

3.关于政策科学的学科体系问题。构建政策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首先要确定政策科学的逻辑起点,然后经过一系列的范畴推演,最后过渡到它的逻辑终点。具体而言,政策科学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公共社会问题,遵循着社会问题——社会目标——行为规范——政策运行过程——政策运作规律的逻辑来揭示政策实践和研究的客观规律,其逻辑终点则是社会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一种多层面、多环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同样政策科学的学科也应该包含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研究方法论的软科学等等内容,形成一个既具理论功能又能切实指导实际应用的政策科学体系。

4.关于政策科学研究的现实关注问题。政策科学研究必须关注中国的现实,离开了中国的现实就没有了根基。政策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它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是为现实服务的。研究中国的政策实践是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政策科学要获得健康而有效的发展,就必须深深地扎根于我国的社会现实,与我国的政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保持永久的旺盛生命力。

二、总结我国的政策实践经验,改革和完善政策运行体制

在讨论中国政策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就我国建国以来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各相关要素进行了考察,对我国的政策实践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了政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完善政策运行机制的应对措施。

1.我国长期的政策实践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艰苦卓绝的困境中崛起,并建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现代化的累累功勋,是与政策和策略正确分不开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党和国家制定执行了正确的方针、政策。通过几十年来的政策实践,我们党和国家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决策传统,如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等;也形成了一系列政策制定的法律规定,如人大、党、政府在政策制定上的分工,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等等;各个具体工作部门制定具体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学科体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深化行政改革,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我国政策实践中依旧存在各种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制定过程中,权力过分集中;在政策执行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大量存在;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没有理顺,政策大于法的现象还未根除;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的参与有限,影响力小,不能起到监督作用;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尤其缺乏有效的政策评估机制和责任机制。这些问题都是造成我国目前政策实践较乱、政策失误频多的原因,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颇大伤害,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少损失。

3、完善政策运行机制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我国政策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会议代表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党和中央政府制定的政策宜粗不宜细,对地方性事务把决策权授予地方,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分散决策责任,保证决策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地方的发展;区分政策与法律,人大在把政策转化为法律的过程中,要有健全的审查机制,把好政策质量关;政府在政策制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建立政府制定政策的科学程序,加强决策民主化,谋断分工,用制度来保障政策科学化;要拓宽社会参与的渠道和途径,加强人民群众对政策制定、政策执行的有效监督;建立健全政策执行的监控系统,完善政策评估和反馈制度,保障政策运作健康地进行。

三、关注中国社会现实背景,研究转型期公共政策问题

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代表们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并专门进行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公共政策研究的讨论,提出了政策科学研究的时代任务。

会议认为,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研究社会问题为中心内容的政策研究也必须适应社会变化而进行相应的调整。随着以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社会管理、社会观念、社会生活等都在悄悄地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政策科学的研究带来了种种挑战。首先是对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主要表现为政策科学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价值矛盾和利益冲突,如大众价值观与政策价值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产生新的摩擦;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问题,甚至在同一政策内部也存在不同目标的协调问题。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行为规律认识方面也提出了挑战。人们的社会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识活动和认识能力也有了很大进展,人们对政策研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对公共社会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更要求和渴望获得精确的数据,更加准确有效地解决问题。因此,专家们认为要大力发展定量分析方法,尽可能地把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以及先进的通讯技术应用到政策科学当中。此外,社会转型还为政策制定过程和人们对政府作用的认识都带来了变化和挑战,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需要我国政策制定和执行进行创造性的调试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目标和社会治理。

在如何认识和规划社会转型期我国政策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和任务时,会议认为,我国政策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必须结合社会转型期的实际需要,要根据社会转型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特点进行定位。专家们提出,当前政策科学研究的任务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研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一致的社会价值系统,要宣扬与市场机制和社会主义伦理相一致的社会价值观,尤其要强调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等价值精神,并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体现落实这些精神;要加强政策科学研究中定量方法的研究,最大限度地实现政策研究的精确化和科学化;要研究政策运行的动态过程,包括政策制定的诸多方面和环节;要研究社会治理机制问题,具体研究社会保障,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等各种问题。最后,政策科学研究还要积极开展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管理服务。

四、加强政策科学学科建设,为政策实践科学化服务

专家学者认为政策科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其原因既有总量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有效供给欠缺的问题。前者主要是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各级领导对政策科学重视不够,还处于经验决策、常规决策、非理性决策的阶段,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和非规范性还很明显,这种局面的形成与目前的决策体制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决策权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政策缺乏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更没有政策责任机制;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部门还没有被纳入法定程序。这些都造成了决策者对决策缺乏足够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没有动力和压力迫使他们重视政策科学研究成果,因此也造成了政策研究需求的不足,政策科学的发展也就失去了强劲的动力。另一方面,政策科学和政策研究也存在供给不足的局面:虽然目前政策科学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政策科学研究和教学的队伍也逐渐地发展壮大起来,然而,政策科学毕竟还是发展中的学科,它的发展受制于基本理论、方法技术的缺乏以及现实功能的欠缺等各方面因素,提供给社会的成果还不多。政策科学理论日前以引进西方为主,还没有与中国的实践很好结合起来,未能形成有中国特色、对中国的政策实践有指导作用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政策咨询研究方面也只限于对现行政策进行论证、解释和宣传,而不能有效地为科学决策服务。针对以上各种问题,专家学者们提出:要加强政策科学的学科建设,要搭建理论研究与实践间桥梁,实现政策科学学科与政策科学化实践的同步发展。

1.政策科学应有独立的专业设置。美国的政策科学发展比较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且有一定规模的专业了。我国目前虽然在一些高校、行政学院都开设了政策科学的课程,有的还在研究生中设立政策分析的培养方向,但在国家教育专业目录上还没有应有的位置。有的学者提出应该有政策科学的本科专业设置,根据政策工作的具体需要来确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案,进一步发展政策科学。有的学者则认为,由于政策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综合学科,需要行政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及具体专业部门(包括一些技术性的知识与能力)作为研究公共政策的基础,因此,重点要发展硕士、博士层次。只有对已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基础的学生进行政策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培养出适用的政策研究和政策分析人才。

2.政策科学专业要有合理的课程体系。专家认为,在国外,公共政策专业通常开有12门以上的必修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必修课。具体来说,开有政策科学基础理论、政策分析方法论、政策分析技术、专门政策分析等几大块,其下又分设具体的课程。在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上,国外比较重视行为主义的科学方法,我们也应该重视定量方法的应用,加强学生数理逻辑能力、计算机技术、经济数量方法等的培养。

3.政策科学要在为政策实践服务中发展。大家在总结政策研究的经验和体会时,提出政策必须是宏观与微观、长远与近期、创新与常规、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实践活动,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必须与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必须不断地扩大政策科学对现实的影响,使决策者重视政策科学。为了使决策者具备必要的政策科学知识,提高领导者的科学决策素质,专家们提出,市场经济需要各级领导掌握法制知识,科学决策、科学领导更要求各级领导把政策科学也作为必修课,政府在开办行政法制等知识班的同时,不妨也开办政策科学知识班,以此来推动政策科学的发展和政策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标签:;  ;  ;  ;  ;  ;  

政策科学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_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