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中的应用论文_高艺滨,张丽琴

(龙海市第一医院 福建 龙海 363100)

【摘要】 目的:评估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采取风险管理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方法:根据《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开展目标性监测,分析新生儿医院感染存在或潜在的风险。结果:目标性监测结果为新生儿发生呼吸道和胃肠道感染,针对呼吸道和胃肠道的易感因素,借2014年搬新院为契机,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2015年感染率下降至0.07%。结论:针对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风险,采取风险感知、风险沟通、风险降低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

【关键词】风险管理;目标性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R197.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346-02

新生儿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之一,其感染控制工作已成为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1]。风险管理是指导和控制某一组织与风险相关问题的协调活动,包括风险评估、风险处理、风险承受和风险沟通[2]。新生儿器官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差,在医院这一特殊场所中,尤其是早产儿、呼吸机置管、胃管置管等侵袭操作,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等侵入而感染的风险。在风险管理理论引导下,依照《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开展新生儿目标性监测,并识别风险,采取相应措施。借2014年搬新院为契机,依据《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及时建设和改善新生儿病室环境,并采用全封闭式医疗环境,有效减少交叉感染。从细节抓起,严格规范化管理,培养医护人员的整体医疗素质和医疗水平,有效地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率。现将监测结果浅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入住新生儿科患儿为调查对象,排除住院小于24小时的患儿。

1.2 方法

1.2.1医院感染诊断 临床医生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2001年版)》的相关规定,准确诊断院感病例,并及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1.2.2全院安装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系统,便于医生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医院感染管理科将上报的院感数据通过蓝蜻蜓软件,即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直报系统v4.0,进行输入、统计和分析。

1.2.3资料分析方法 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u检验,检验2014年与2015年感染率之间的差别。

2.结果

本研究共监测3035人次,其中发生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共8例,经过干预,2015年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0.07%,2015年较2014年新生儿感染率有所下降。监测结果见下表。

3.讨论

3.1 风险感知取决于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关注点及知识;风险沟通是决策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交换或分享关于风险的信息;风险降低是减少风险的消极后果,降低其发生概率或二者兼有的行为[2]。本研究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知识、新生儿理论等培训,提高新生儿科全员知识水平,将医院感染“零宽容”和“慎独”神精,贯穿日常诊疗、护理工作中,严格落实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积分管理办法》,处处体现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的执行者、管理者。

3.2 本研究感知呼吸道、胃肠道感染是新生儿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风险,经与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等沟通风险,并采取以下控制措施,有效降低风险。

3.2.1倡导技术创新,预防医院感染。改良新生儿胃肠减压装置,保护新生儿胃肠道粘膜,准确计量引流物,提高胃肠减压效果。具体方法:根据患儿胃内负压大小选择5~10ml的一次性注射器,首先分离针头,取出针筒里面的活塞,然后将针头穿透活塞中心并置于其中,再将活塞轻轻的推入至针筒里面约三分之一处,最后再与一次性胃管的尾端相连接,这样就完成了简易新生儿胃肠减压装置的制作。自制的新生儿简易胃肠减压装置,使用非常方便,取材经济,压力合适,并且透明直观,可以观察到引流物的颜色及量,无任何感染及副作用,对患儿的进一步治疗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同时保护了患儿的胃肠道粘膜,未出现胃黏膜出血,腹胀减压效果明显。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3.2.2规范布局建设,分区流程合理。利用医院整体搬迁为契机,根据《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医政发[2009]123号),规范建设新生儿科,为独立的区域,整体布局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新生儿病室床位数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配备负压吸引装置、新生儿监护仪、吸氧装置、氧浓度监护仪、暖箱、辐射式抢救台、蓝光治疗仪、输液泵、静脉推注泵、微量血糖仪、新生儿专用复苏囊与面罩、喉镜和气管导管等基本设备。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手卫生设施规范,空气消毒机配备齐全,确保空气质量。配置足够数量的医师及护士,并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抢救基本技能,熟悉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3.2.3建立健全制度,严实规范管理。

3.2.3.1入室前更换专用工作服及拖鞋,戴口罩、帽子,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进入,制定家属探视制度,家属在规定时间规定的探视间探视,并限制入室人数。患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及家属避免进入新生儿科。

3.2.3.2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新生儿科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管理制度、物品消毒技术规范、配奶室消毒隔离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列举如下: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切断医院感染传播途径的基本措施之一,在接触患儿之前均要做好手卫生,每个治疗车、护理车上均配备快速手消毒剂;严格规范操作,做好呼吸机护理及清洗消毒管理,呼吸道感染患儿应设立单间隔离,防止感染其他患儿;保持科室环境卫生,控制最佳温湿度,每天进行空气消毒,并定期行环境生物培养监测;奶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防止因奶具的不洁引起胃肠道感染和口腔感染。

3.2.3.3加强抗生素及多重耐药管理 每季度对新生儿医院感染病例、细菌、耐药菌、真菌和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汇总、分析、反馈以指导临床用药,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3.2.3.4加强监测,及时反馈和整改 每季度行环境生物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新生儿科,并要求整改;每季度定时或不定时检查新生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发现不足给予指正,并按医院《医疗护理质量积分管理办法》逐情奖罚。

3.2.3.5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医务人员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它管理与医务人员每不少于6学时。医院感染教育和培训贯穿医院感染工作的各个方面如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方法、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医务人员手卫生、医院感染的隔离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标本的采集(留取、运送)、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标准、空气、物体表面、手的采样方法等。并定期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考试,每年1~2次,对不及格者,再次培训,至考试合格。

4.结论

风险管理强调组织的文化,强调组织管理中与管理风险有关的各要素的集合,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医院感染防控意识。风险管理强化了“以病人为中心”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目的是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3]。针对呼吸道、胃肠道感染的风险,采取风险感知、风险沟通、风险降低等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将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建花,加强新生儿科护理管理有效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1):2701-2702.

[2]GB/T23694-2009/ISO/IEC.Guide73:2002,风险管理术语[S].

[3]张淑平,谭慕杨.风险管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华西医学,2012,27(1):129-131.

论文作者:高艺滨,张丽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5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预防新生儿医院感染中的应用论文_高艺滨,张丽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