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分析论文_彭翠仪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分析论文_彭翠仪

广州市荔湾区鹤洞小学 广东 广州 510375

【摘 要】小学时期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时期,因此教师可利用《品德和社会》这一课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基于此,本文论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分析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是世界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不管怎么改变,中华民族根本的道德情感观始终没有变。在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的道德情感素养进行培养,让其将正确的道德情感观树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小学生道德情感特点

首先,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有着阶段性的特点,有以下体现:第一,年纪不同的小学生,道德情感会有易变和稳定的差异、强弱的差异。第二,当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发生变化时,道德情感范畴也会发生变化。第三,不同年龄的学生会有不同表达道德情感的方式,比如年龄较小的学生一般会在物质层面给予他人帮助和支持;而年龄较大的学生,除了有行为表达,还会有言语表达。

其次,小学生的道德情感容易受到感染。当小学生的感官受到外界刺激之后,情绪上会产生一定波动,而且还会通过情态和表情以及动作来表现。在小学整个阶段,外界的事以及人都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且其得到的情绪体现还会在其记忆系统当中存留,变成一部分个人的生活经验。

最后,小学生的道德情感有一定依附性。年级较低的学生,会从对家长的依附到对教师的依附;而年级级别较高的学生,又会依附学生群体。

2.当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现状

2.1缺乏同道德情感培养相关的教学内容

在正式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创新以及充实课堂内容。在教授道德情感的相关知识时,很多教师并没有融合现实生活,与此同时,其教学的重点主要放在道德的认知方面,而没有启迪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道德行为,更多的是讲解理论性内容,而没有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没有摄取同校园生活以及现实生活的丰富内容,这样会让学生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另外很多教师都会依照惯例照本宣科,直接地对课本案例资源进行应用,没有充分地调动实际生活的资源。还有,教师在学生的情感共鸣以及行为方面缺乏一定的指导性,而只是在说教层面上停留。

2.2单调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仍旧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权,因此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很难激发他们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师生之间没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时,很多师生较少互动,没有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想法,而学生也很难了解教师的用意以及教学目的。这样两方都处于一种较为封闭的状态,从而产生对对方的误解以及偏见,在这种情形下,不管采取什么教学形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4没有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教学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学校都没有清晰地认识课程建设目标,没有准确定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同时缺乏相关的课程的必要评估以及指导,致使课程的开展有较大的随意性,无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分析

3.1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

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就应充分地对学生感兴趣和熟悉的内容以及话题进行应用,比方说可选择学生身边的故事、班级和学校发生的事件、学生感兴趣的体育话题和综艺节目以及明星话题等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能够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1]。

3.2使教学形式得以丰富

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可改变以往沉闷的教学形式,采用表演和游戏、话题讨论和辩论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另外,也可对多媒体等影像技术进行应用,给学生播放趣味的视频以及动画,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在认知以及情感上让学生产生共鸣,加深学生对这一课程教学的理解程度[2]。

3.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对学生道德情感进行培养的重要渠道,而通过社会实践能够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所以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应给学生创造合适环境,来实现提升学生道德情感的目标。对此,作为教师应当紧密结合社会生活以及学校,强化教育的实践性。教师可鼓励学生进入社会的大课堂,参与社会服务和调查,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比方说,在道德情感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带着学生一起走往社区或者是敬老院对孤寡老人进行慰问。

3.4锻炼学生的劳动能力

当前很多学生都不爱劳动,没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父母包办一切,并给他们灌输一种观念:只要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其他的一切无需担心,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动手劳动,慢慢地对学生的劳动能力进行道理,这样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3.5强化师生的交流

师生之间要想更好地交流和互动,作为教师就要掌握学生的行为和情感以及生活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确保学生能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在互动交流时,为了能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应转交给学生话语权,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自我的机会。与此同时为了能缩短学生的距离,应同学生谈论其感兴趣的话题,并利用课余时间和其谈心,让其产生信任感和依赖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实施这一课程的教学,要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另外,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让学生逐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赵洁.《品德与社会》课程对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影响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5,29(3):11-14,17.

[2]周灵剑.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方法探讨[J].读与写(上,下旬),2015,12(22):40-41.

[3]格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上,下旬),2016,13(18):62-62.

论文作者:彭翠仪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5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9

标签:;  ;  ;  ;  ;  ;  ;  ;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道德培养分析论文_彭翠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