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职教发展策略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职教论文,策略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果把人才视作一种特殊“商品”的话,职业技术教育就是生产“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工厂”。这个“工厂”与市场、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息息相关。由此,笔者认为,21世纪初职教发展策略应为:稳定与巩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教材与课程建设为契机,促进职教专业教学模式的建立,促使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职教发展体系的形成,提高教学质量,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点对职教的影响和职教发展的几个外延问题
1.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教发展资源配置的影响
市场经济实行以减弱计划调控成份和增加非国有经济的自由成份来驱动经济发展。到21世纪初,非公有制的企业产值会有较大幅度上升。虽然公有经济还占主体地位,但“主导地位”或“补充地位”将逐步淡化。为经济服务的职业技术教育的服务对象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它的投资结构、经费筹措渠道、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就业走向等改变更在情理之中,职教税、学费、双向选择就业等政策与法规也会相应变化。职教将从过去意义上的就业教育,转变为振兴整个民族经济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战略发展手段。
2.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对职教的影响
市场经济下,资本积累将明显转向优胜企业。由于买方市场的出现,市场容量饱和,加上市场秩序的整顿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化,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必须通过激烈竞争,促使产业、行业的组成结构发生不断的变化。例如,近年制造业的下降和服务业的上升,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的兴起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移都证明了这个趋向。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必然引起职教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专业人才培养思路的调整。调整的途径、方式与手段也将以市场为导向。但是,这种调节带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一方面,教育“滞后性”使其本身常常滞后于经济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作为依托于产业、行业的专业设置,随着产业、行业的调整不得不产生联动。这种调整不仅冲击企业内部的职业技术培训,也冲击企业外部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大批下岗工人必须接受新的培训,企业和社会的培训任务加重(国企改革有大量下岗人员必须接受培训);大批工人下岗又影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调整对工人、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原有技术(原所学)、技能、工艺水平、知识、素质更是新的挑战。再有,对职业技术学校未来人才培养的素质、技术、技能、知识要求和类型模式、规模数量也是一种冲击,对职校发展前瞻预测的准确性也是一种挑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学校要改变过去那种按步就班的工作方式,除了注意当前就业的技术技能训练外,更要注意学生宽厚的理论功底培训(职校更应注意),不断进行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培训(职校与培训中心都应注意),这样才能适应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的需求。
3.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普及、知识经济的形成对职教的深远影响
第三次以信息革命为主体的工业文明浪潮,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中央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经济发展联系得最紧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学校,不能不把信息等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依据。需要展开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创建一批以信息产业为依托的新专业,培养信息技术专门人才;二是将信息技术在各学科、产业、行业应用的知识、技术、技能融入专业、课程与教材;三是用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科学研究;四是用信息技术来研究和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发展。
新技术革命使“分工进一步专业化和人才合理流动”,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密切注意这个趋向,因为它关系到职教和职校发展趋向。
4.经济调整周期与世界经济走向的不稳定因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
我国经济经历了多次转型与调整,特别是融入世界经济后,受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既存在经济上升期部分专业人才供少于求,又有在经济发展转型期、调整期产业、行业结构性失业或总体供大于求的矛盾。这对职教的人才培养影响也很大。21世纪的前段,这方面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这便要求准确地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状态及职教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要求,处理好“宽专业、厚基础、重技能、多方向”和有限时间的关系。关门办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与经济管理部门、企业、行业、产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是新时代职校的重大任务,也是职校生存的条件之一。
职业培训机构更应该嗅觉灵敏,短线急需和长线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应两不误。另外,职教、职校、职教培训机构要想可持续、健康地发展,眼睛要紧紧地盯住本地域经济的发展和相关行业、产业国际发展态势。
二、实现职教发展策略问题的探讨
1.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走“调整布局、巩固效益、提高质量”的道路
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职业学校与培训中心1.7万多所,年招生约340万,在校生830万,分别为高中阶段的56%和55%。按照国家规划,高中阶段职教与普教的比例为6:4,许多省市从总量上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上海、江苏)。我国中等职教单纯从数量上看,发展的幅度已不大。如广东’98全省技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供大于求突出,3000个岗位,求职者达8000人,甚至出现一个招聘岗位有数百毕业生竞争的情况(南方都市报,1998.3.28)。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学生就业期望值过大外,市场需求量和职校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分布不合理、过于单一、定向所造成的供求失衡都是重要的因素。造成“一方面是毕业生分不出去,一方面是国有小企业、乡镇企业分不进来”的原因,除了宏观调控无力、市场不成熟,学校盲目上专业外,就业制度积累的问题以及企业经济不景气,毕业生技术、技能质量低也是重要的方面。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等职校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作大幅度的调整,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一是根据本地域经济产业、行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二是根据职业技术教育规律,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师资水平和实践技术、技能训练水平;三是以教材建设为契机,使职校的专业建设走上正轨等。
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还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不科学、规模小、效率低等问题。例如,目前许多省市技校、中专学校的布局还是按文革前的,近年来虽新设了部分适合市场的专业,但许多是学校自发的,缺乏全局考虑。技校受教育条块管理和产业、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生源质量不高影响,教学水平备受限制;职中作为新兴的中等职校后起之秀,一开始就是为高考落榜生准备就业服务,先天条件就不足,落后地区的职中,有些只有一头牛、一架手扶拖拉机和一些简单过时的仪器、设备,缺乏良好的实训基地和工场。当然,也有部分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办出了一批省级、国家级重点职中、中专和高级技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问题的解决,只有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调节相结合之路。有些地方也正在尝试。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市县为区域对职中、培训中心进行布局调整,扩大学校规模,对专业设置和培养任务进行分工,减少重复建设。各地可从中得到启发、引以为鉴。
2.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个问题
我国现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高校88所,成人高校1100多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还处在供少于求阶段,21世纪初,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符合经济发展人才需求趋向的。
原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行“三改一补”的策略虽是节约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但鉴于成人高校、高等专科学校底子薄、本科压缩型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师资队伍普遍不适应、加上职业技术教育历来由“二三流”的学校转制和声誉不高,要提高高等职教的地位与作用,非下苦功夫不可。
广东、河北、江苏等省市中心城市建立了一批类似于美国社区学院的职业技术学院或中心城市大学;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海出海口的一批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举办的职业技术学院,既有较发达的经济、企业、产业为依托,又有较丰厚的资金支撑(还有华侨、港澳同胞捐资),更有急需人才的企业、行业需求,还有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民众愿望和经济能力支持。这种特定环境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极其有利。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发展的另一趋向是改制。一些地区将成人学院或专科学校或最差的学校改制成高职院校,这是很难提高高职的品质和规模效益的,也很难快上挡次,摆脱低人一等的阴影。有些省市却有意识地将一、二所省重点工业、农业、综合大学改制成高职院校或创办二级职教学院,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声望无疑将起巨大的品质效应,可增加号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一批素质较高的生源。东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办职教学院就是很好的例证。有意识地让一批重点大学办职教学院,既可改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专科为主的面貌,为办高职本科、研究生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也可影响一批理工、综合性大学重视应用性教育,增加普通高校职业化、应用性成份,消除学科型、学术型人才联系实际少的弊端。
3.缺少工程意识和技术文化的熏陶是职教的最薄弱环节
美国专家认为,美国教育与日本教育的差距在于,日本学生的工程意识比美国强。所以近年来,美国增加了企业实习、见习、参观的时间和要求,使学生的工程意识有所增强,技术、技能水平和工程素质得到提高。
世界银行的专家将工业发达国家与阿拉伯国家的职教进行比较后认为,在课堂教学上,双方的差距不大,而在技术、技能水平上,差距却很明显。原因有两条:一是教员素质的不同。工业发达国家的教员理论与技能较出色,是优秀的工艺人,工作一丝不苟,学生接受的是一种技术技能文化。而阿拉伯国家教员只注意讲授学术性课程,工艺教育份量不足,操作规程不严格。二是阿拉伯国家受教材、仪器设备及技术文化程度的限制,学生的实践训练量、标准化规程和技术文化养成受到影响,无法达到工业化国家的水准。
我国目前的职业技术教育类似于阿拉伯国家,缺乏合格的师资(多数是由普通大学转行、改教或普通师范大学改教),教员技术文化意识和工程意识缺乏,缺乏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在企业、工厂中实践的条件。此外,职教仪器设备普遍落后、缺乏,政府、学校对工程意识、技术文化养成的要求还停留在一般号召的水平。因此,职业技术学校(高、中等)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工程意识的技术文化的熏陶。坚持高质量、高标准,才能使我国职教人才达到高的水平。
4.职业技术学校内涵发展问题研究
(1)专业设置是影响高、中等职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为经济服务的标志是专业设置。普通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蓝本;职业技术学校的专业设置应以行业、产业的职业群、技术群(发展初期为职业与技术)知识与技能为依据。必须考虑:地域经济发展的主体、主导行业、产业和它的长短期发展目标、任务;学校专业职能的定位、任务、目标、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仪器设备与其他办学条件;招收学生的类型、起点;学习年限及达到什么要求;该专业的理论、技术、技能(工艺)的水平及发展趋势,等等。
地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技术人才的层次(如高级、中级)、类型、需求量、长短期需要,直接影响服务于该区域的职校(高、中级)的专业设置。这些专业,有些是通用专业,有些是非通用专业;有些是短线专业,有些是长线专业;有些量大,有些量小;有些是高新技术专业,有些是传统制式训练专业。还要考虑上、下级配置,以免资源重复配置和不必要的浪费。职校专业要有生命力,必须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方向”的道路,解决好职教人才短期专业技术、技能需求和长期发展所需基础知识以及有限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另外,创办示范性专业也是提高职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
(2)影响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教材建设。在职业技术教育兴起初期,往往借用学科知识教材(如借用普通大学教材),这个“权宜之计”严重影响职教质量和职教人才的素质养成。例如,高职院校在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管理型人才”中,借用普通理工科院校的学科型教材,在时间上不能保证技术与技能的学习,在知识内容上难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培养目标上也达不到“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多方向”的要求。现用教材缺少的就是该专业(职业群、技术群)的多学科融合、多种技术技能渗透及理论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若能使教材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技能”的特征,就可避免时间上的重复,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应用相结合,符合职教的教学规律。鉴于我国职教教材,特别是高职教材的缺乏,必须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一批国外的优秀职教专业教材,在学习国外优秀职教专业教材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写一批有我国特色的专业教材。有好的教材才能真正解决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与有限时间的矛盾。结合教材的编写,重新构建职教专业教学计划中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新组合,才能编好职教教学大纲,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才能使职教真正步入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