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_公民意识论文

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中国大学生论文,公民论文,当代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9-0128-05

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进行研究,近几年已经成为一个热点。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综合化趋势,这不仅表现为方法的综合运用增多,还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教育方法之间出现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趋势。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复杂性科学尤其是协同学理论为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协同学理论概述

协同学一词是哈肯于1970年在斯图加特大学演讲中首次提出的,1972年,在ELMAN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协同学会议和以后有关的多次国际会议上,他更系统、更明确地表达了协同学的思想。1975年,哈肯在美国物理学会的《现代物理评论》上发表了题为《远离平衡及非物理系统的合作效应》一文,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协同学的中心原理——支配原理。③ 所谓协同是指协合、协作、合作的意思。④ 哈肯认为,协同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完全不同性质的大量子系统(诸如电子、原子、分子、细胞、神经元、力学元、光子、器官、动物乃至人类)所构成的各种系统。⑤ 国内有些学者将其表述为研究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相变,以及相变的规律和特征的一门综合性学科。⑥

协同学有几个重要概念:

有序度。在不同的系统中都存在有序与无序的矛盾。有序和无序在一定条件下的对立统一形成系统一定的秩序,此即有序度。在协同学中,哈肯使用了序参量来代表一个系统的有序度,用序参量的变化来描述系统内有序和无序矛盾的转化。

慢变量和快变量。在由无序到有序转化的临界过程中,按照衰减的快慢可将参数分为快变量和慢变量两大类。有些参数受到阻尼较大,弛豫时间很短就衰减下去了,称为快弛豫参数或快变量;有些参数在变化时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几乎不衰减,称为慢弛豫参数或慢变量。慢变量就是主宰系统最终结构和功能的有序度的序参量。⑦

涨落。即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也并不是说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会完全停止。系统的“地下世界”是极其丰富的,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以及它们各种可能产生的局部耦合,加上环境条件的随机波动等,都反映在系统的宏观量的瞬时值经常会偏离它的平均值而出现的起伏上,这种偏离平均值的起伏现象就叫涨落。只有那个得到了大多数子系统很快响应的涨落,才能由局部波及系统,得到放大,成为推动系统进入新的有序状态的巨涨落。

有组织和自组织。从无序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或者从有序转变为新的有序状态,首先需要环境提供能量流和物质流作保证,也就是说控制参量需要达到阈值时,这种转变才成为可能,这是必需的外部条件。⑧ 一个系统在外界强迫下形成的有序行为称为有组织;反之,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强迫时,系统内部自发形成的有序行为称为自组织。⑨ 自组织理论是协同学的核心理论。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包括:

不稳定原理。对于系统控制而言,失去稳定性意味着功能态被破坏,因此不稳定性总是要力图避免的纯消极因素。而协同学正是以探寻结构有序演化规律为出发点考察问题,从相变(平衡的或非平衡的)机构中找到界定不稳定概念的新角度。由于一种模式的形成意味着原先的状态不再能够维持,即变成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种模式形成现象常被称为不稳定性。任何系统(包括物理学、化学、工程学、生物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种种系统)的有序演化可以说都与不稳定性联系在一起,在某种意义上,协同学就是研究不稳定性的理论。

序参量原理。协同学认为,序参量是微观子系统或诸要素集体运动的产物,是其合作效应的表征与度量。序参量的形成,不是外部增加的子系统结构,而是来源于系统内部。当外部控制参量驱使系统远离平衡时,系统内各子系统的独立行动开始关联,相互作用,由于涨落的存在,子系统关联与相互作用和环境的能量输入共同构成非线性的耦合关系,于是,协同开始在竞争与协同的矛盾中占据主导地位,子系统形成合作关系,协同行动。系统自组织一般只由很少的序参量来决定,是协同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支配原理。支配原理是说序参量支配着系统整体的自组织演化过程,又称伺服原理。在系统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系统内不同子系统和不同的运动模式、参量或性质,对系统的影响是有差异的、不平衡的。当系统逼近临界点时,各种运动模式对系统演化影响的差异和不平衡就表现出来了。它们相互竞争着,慢变量或不稳定模式欢迎变化,适应变化,因而伴随系统的不稳定增长而增长、发展,随之成为主宰系统自组织演化进程的主要力量,支配着其他运动模式的行为。⑩ 此即协同学的支配原理。

二、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契合性

为什么笔者要使用复杂性科学理论中的协同学理论来分析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呢?因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本没有绝对的界限,自然科学的一般原理是可以被借用来解释社会现象的。

首先,以协同学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理论研究的主体及其适应性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契合性。在复杂系统中将系统的组成部分称为个体,而在复杂适应系统中将具有适应能力的个体称为适应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为主体,一般又称为智能体。在社会系统中的主体一般指人。CAS理论认为主体具有主动性,富有积极活性和适应性。主体具有的适应性是指它本身能够与环境以及其他主体进行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从中不断地“学习”或“积累经验”、“增长知识”,并能够利用积累的经验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以及和其他主体协调一致,促进整个系统的发展、演化或进化。复杂性科学的另一代表霍兰将主体与环境以及其他个体间主动地、反复不断地交互作用,促进整个宏观系统演化或进化所具有的特性称为适应性。(11) 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而每一个大学生即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富有积极创造性的智能主体。我们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来分析大学生如何才能接受公民意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行为。而且,研究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正是为了不断促进社会整个系统的发展与进步,促使中国公民社会的早日形成。这一点,复杂性科学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其次,我们的研究对象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其中涉及到人的意识问题,而人脑本身就是复杂性科学包括协同学研究的对象之一。研究表明,系统发生自组织时,系统中出现了众多要素、多个不同的部分、多个层次的相干行为,它们一下子全部被动员起来,使得涨落得以响应、放大,造成整个系统发生相变,进入新的状态。人的大脑具有皮层功能定位的差异,又有皮层分工,人的精神现象往往主要是大脑的一定功能定位区、多皮层之间发生联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对于知情意的统一思维,是其物质基础——大脑这样的多层次、多部位系统的多层次、多部位协同整合作用的结果。从较大的确定性到较小的灵活性,绝非一步到位,而是要经历多阶段的发展才能实现,这样的阶段一经凝固,就表现为系统的层次性,形成了多层次系统。作为思维的器官——大脑,这个可能是宇宙最为复杂的系统,就是一个多层次的高度灵活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高效的系统,正是这种高效灵活,才使得人能够应付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使人的能动思维成为可能。(12) 也就是说,人的大脑、人的意识本身的复杂性就已经成为复杂性科学研究的对象,而我们的研究也正是期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多阶段的教育,使公民意识沉淀在大学生的心里,并逐渐内化为其个体无意识甚至集体无意识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协同学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具有相当程度的契合性。

第三,社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社会系统中,政府、学校、家庭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方面存在互相配合、互相影响的现象,而且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本身也需要各个不同系统的互相配合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开始,多少存在一些无序状态,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系统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同而导致的反应上或者说响应方面的参差不齐,而后,经过各方面的协调、配合,从而逐步走向有序,在有序的基础上,走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在这方面,协同学理论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类似之处,存在类比关系。

第四,协同学把不同学科共同存在的协同现象抽取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研究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是怎样产生的,系统怎样从杂乱无章变成井然有序,有序结构形成之后又会如何发展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等。而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可以说正是一种跨学科的研究,它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跨学科较多。在这方面,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协同学也有契合之处。

第五,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它欢迎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领域的理论参与进来。不管是代表官方的还是民间的,不管是社会科学方面的还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理论,只要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理论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增强,都应该受到欢迎。当前,对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如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学术争论,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进行了分析,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索,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进行了阐释,还有从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据笔者的初步统计,21世纪以来发表的有关论文已有上百篇,有些文章已经较有深度。但是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也有一些不足,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要取得更大的进展必须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将协同学理论引入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正是在这方面作的一种尝试。

三、协同学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

第一,政府作为慢变量决定着其他快变量,政府总是在公共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13)

协同学认为,在临界点前,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弱到不能束缚子系统独立运动的程度,因此子系统本身无规则的独立运动起着主导作用,系统呈现无序状态。随着控制参量的不断变化,当系统靠近临界点时,子系统之间所形成的关联便逐渐增强,同时子系统无规则的独立运动在相对地变弱,当控制参量达到阈值时,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从均势转变到关联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系统中便出现了由关联所决定的子系统之间的系统运动,出现了宏观的结构或类型。序参量便是系统相变前后所发生的质的飞跃的最突出的标志,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同时序参量又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随着控制参量的继续变化,合作中的几个序参量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变化,序参量之间的竞争日趋尖锐,一旦控制参量达到一个新的阈值时,终将导致只有一个序参量单独来主宰系统的格局,即更高一层的有序。协同形成结构,竞争促进发展,这是相变过程中的普遍规律。(14)

可以说,政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产生、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就是这些系统中的慢变量,民间组织、社会媒体、学校都是快变量,受政府的影响,而后这些变量又互相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改革,它是以政府领导人指导思想变化和政府部门政策调整为基础的一个逐步展开和深入的人为设计的自上而下的发展过程。这又因政府的政策方针强调以“深化改革”和“加大改革力度”为运作核心而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因政府大力宣传改革政绩和有意强调政府在改革中的作用而得到了特殊的印证。(15)

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了毒奶粉事件、地沟油事件等等,学界也有不少人认为我们今天的社会有些失范。涂尔干认为,社会失范是现代性所隐含的问题之所在,这是因为,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个人主义的强化日益消解了传统社会的宗教、道德、习惯等整合纽带,但在社会转型时期,新的社会整合纽带处于形成过程中,从而造成公民道德信仰匮乏、行为失去外在约束和欲望变得毫无节制等后果。在走出社会失范状况的手段和方式上,由于社会失范的根本原因在于道德信仰的缺失,因此,必须增强国家在培育道德和信仰方面的职能,同时,强化以地方群体和职业群体为主体的民主机制,重建社会的道德信仰,实现社会整合纽带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16) 谁有能力对此进行整合,这就是政府。可以说,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政府的作用很关键,它就是可以决定其他快变量的慢变量。只有政府重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才会在相关的教育制度中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舆论力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大小。

协同学研究表明,舆论的形成是一种集体现象。其基本原理如下:把下边的任务交给10个“被试人员”,他们必须说出参考线与不同长度的另外三条线中的哪一条长度相同。除了一个真正的被试验者外,所有其他人都是协助进行试验的,但那个被试者并不知道这些。如下图所示:

图1 社会舆论形成图

图表来源:[德]H·哈肯: 《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9页。

在第一轮试验时,协助试验人员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被试人也作出了同样的回答。在下一轮试验时,协助者都作出错误的回答,结果被试者也作出了错误的回答。相同的实验做过多次,经过统计发现,约有60%的被试者作出了错误的回答。这清楚地说明了各个人是如何受到其他人意见的影响的。由于各个人在发表意见中的相互影响,因此可以用协同学分析舆论形成的场,尤其是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舆论会发生巨大的变化。(17) 在协同学的意义看,形成公共舆论的所有集体效应的根源,就在于对影响的让步。这种影响在个别情况下怎样出现,以及如何以数学形式表现,无关紧要。根据协同学的普遍规律,在不同的意见之间会自动出现竞争,最后导致一种意见占统治地位,获得胜利。秩序支配个人,转过来个人又维持秩序。盛行的舆论起着序参量的作用,它支配各种个人的舆论以形成一个广泛统一的舆论,从而使自己的地位维持下去。社会心理学家的实验表明,有相当多的人,甚至同意他们已经认识到是错误的意见。(18)

通过协同学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社会舆论会互相影响,而且某一个公民的观点容易受到其他公民的观点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宣传工具的影响。这就说明,公民意识教育重要与否,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宣传工具的宣传,它可以决定公民意识教育影响的大小。

第三,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巨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家校社一体化的机制。

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项巨系统工程,长远工程,需要多维配合、支持,才能达到教育的效果,协同学理论则为我们提供了相应的分析工具。根据协同学理论,如果要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必须建立家校社一体化的机制。

根据协同学理论我们可以得知,系统从无序状态转变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有序状态,或者从有序转变为新的有序状态,首先需要环境提供能量流和物质流作保证,也就是说控制参量需要达到阈值时,这种转变才成为可能,这是必需的外部条件。就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来讲,政府、网络传媒与民间组织都是属于外部的环境,政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着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态度,而民间组织在其中起着推动的作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目前的这种状况还是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是系统内部自发形成的有序行为。中国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基本还停留在有识之士对它的鼓吹与宣传上,还没有发展到像“两课”一样进入大学生的课堂与大学教材。要想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成为一种有组织的状态,还需要各个不同系统共同努力,使政府了解到该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进入大学的课堂。

同时,为了保持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与连贯性,必须形成一种家校社一体化的机制。通常我们说,遗传、环境与教育是一个人成才的三大最重要因素。家庭中的父母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于大学生的成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前提性的影响与作用。

而学生受教育最大、最多的机构自然非学校莫属了。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学校要经常举行一些孩子的成长典礼。因为,青春期庆典、婚礼与葬仪的风俗,这些活动的首要功用也许在于排除人们心理上的创伤,次要的功能则是为进入新阶段的人做好准备。(19) 仪式是关于强置情境的限定性案例,其中,通过一种可能很不完美的技术能力的演练,一种社会能力——被赋予了言说权而且是具有权威的言说权的合法言说者的社会能力——得以操演。(20)

除此之外,社会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公民意识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常说,社会是一所很好的大学,只有在社会这个熔炉中千锤百炼,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才会真正提高。20世纪初期,众多有志之士提出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造就国民人格,脱去种种奴隶思想的羁绊,养成一种新的民族精神和独立的思想性格,今天我们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对于21世纪的大学生,如何去除“改装了的旧文化”——官本位思想的羁绊、权威思想的崇拜以及崇洋媚外思想的影响等等,对于其公民意识的形成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传统中国的社会资本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特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资本则以契约、法律为特征。尽早形成新型社会资本,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提高。

总而言之,协同学理论表明:政府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产生、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政府是慢变量,它决定着其他的快变量;舆论力量可以决定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大小;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是一个巨系统,需要建立家校社一体化的机制效果才会更好。

注释:

① 相关的研究如.陶建钟:《公民身份、公民文化与公民教育——一种民主与国家理论的共洽》,《浙江学刊》2009年第3期;阳东:《论大学生公民意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7年第5期;武启云:《大学生公民意识及其培养》,《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李兰兰:《试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湖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罗少良、彭庆红:《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调查与思考》,《求索》2001年第4期:Thomas Ehrlich,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Higher Education,Oryx Press,2000;等等。

② 万美容:《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

③(12) 杨博文、谭祖雪:《自然辩证法新编——复杂性科学理论及其哲学》,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65-66、106页。

④⑦⑩(11) 李士勇、田新华编著《非线性科学与复杂性科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67-71、185页。

⑤⑨(14)(17) [德]H·哈肯:《高等协同学》,郭治安译,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43-44、23-24、19页。

⑥⑧ 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29页。

(13) [德]威廉·冯·洪堡:《论国家的作用》,林荣远、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15) 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16) [英]安东尼·吉登斯:《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著作的分析》,郭忠华、潘华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译者序”第3页。

(18) [德]H·哈肯:《协同学——自然成功的奥秘》,戴鸣钟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版,第138-143页。

(19) [瑞士]荣格:《分析心理学与梦的诠释》,杨梦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0-41页。

(20)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言语意味着什么——语言交换的经济》,褚思真、刘晖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3页。

标签:;  ;  ;  ;  ;  ;  

协同理论视角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_公民意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