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原因分析_初中生论文

西北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原因分析_初中生论文

西北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成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北地区论文,成因论文,初中生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北地区农村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绝大多数地方提前完成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础教育进入了提高、巩固的新阶段。但近几年来初中阶段在校生的流失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基础教育正常发展和义务教育成果巩固的重要因素。

一 初中生流失的成因分析

据对甘肃省及周边省(区)不同类别的多所农村初中(不包括县城初中)的初步调查,初中生从初二开始到初三毕业时约有三分之一多一点的学生流失,甚至有的学校高达一半的学生中途退学。(注:由于种种原因,真正弄清初中生流失准确数据很困难。在所有公开出版的统计资料中看不到,在各校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材料中也很难发现有中途辍学的统计数据,即使到农村中学去,学校领导也闪烁其辞,不愿提供真实情况和具体数据,只告诉大概情况。经过我们多方努力,也只能了解到初中生流失的大致情况。因此本文没有提供调查数据,就是已有的一些调查统计数据应当事地区和学校的要求也不便在此公开,敬请谅解。)造成初中生大量流失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初中学生流失的社会背景

1) 初中毕业生的出口——升学和就业的压力是影响义务教育发展,造成初中生流失的重要社会因素

西北地区农村初中,在2000年以前衡量办学质量是以应届生考上中师、中专和技校的多寡为标准的,因为考上中师、中专等于参加工作,成为国家干部,可以说当时就意味着端上了人人向往的铁饭碗。即使考上技校成为国营企业的工人,成为城里人,能过上稳定的、较农村来说有天壤之别的生活,这些前程既是学生向往的,也是家长供给学生上学唯一的美好愿望。至于上大学进入高层次人才队伍,进入上层社会,就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和家长而言,并不是追求的真正目标,众多农民家庭并不奢望子女成龙,只有那些禀赋较好、学习优秀、有远大志向的学生选择考高中、上大学的道路。因而,在以前初中尚未普及,初中生相对较少的时期,学生升学、就业压力反而没有现在大,可供初中毕业生选择的途径也较宽广,所以矛盾并未显露出来。

近几年来,高校普遍实行并轨收费,国家也取消包分配的政策,中专、中技毕业生和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打击了学生上学的积极性,也使学生家长意识到花大量的钱供给学生读书,毕业后又无工作干,动摇了支持子女读书,特别是报考中专、中技的信念,进而影响到支持子女上初中的信心,对子女辍学听之任之。这从西北地区还包分配的中师(目前中师还继续保留,不过也在逐渐取消中)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专业,每年报考人数爆满,而高师的非师专业和高职专业一再降分都录不满计划招生人数就是很好的证明。另据报载,2001年西安等地中专、中技几乎没有招到学生,许多中专、中技面临关门的威胁。(注:参见刘万永,李菁莹:《困境——技校咏叹调[上]》,《中国青年报》2002-04-23(11))据调查,甘肃省的中专、中技也是如此,有些学校甚至达到只要报考就能录取的地步。中专、中技、高职招收不上学生,不是说现在的农民目光高了非上好大学不可,而是花大量的钱上学,毕业后无业可就,许多家长就不愿花钱供给子女读这类学校。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资本的本质的。

笔者认为,如果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不能有效解决,这种现象仍将持续下去,由此将逐渐引发严重的后果,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所以,初中生大量失学其本质是学生出路和就业问题,即学生将来的生存问题,这是初中生辍学的深层次社会背景。

从历史上考查,受古代读书做官遗风以及解放后农家子女读书就意味着走出农村成为国家干部的影响,过去即使一些家境贫寒的农民仍然不遗余力供给子女读书,甚至不惜举债。只要子女能吃上公家饭,家长什么苦都愿吃(当然,并轨以前上中专、中技、大学费用基本由国家承担,家庭支出并不多,甚至许多农民家庭出身的学生自己节余一些费用反过来支持家庭生活。)家长支出的教育费用基本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且费用不是太高。这一矛盾在读书做官和读书能改换门庭思想的支配下得以化解。这一结论由当前仍包分配的各级师范院校师范教育专业生源暴满的现状就能得到有力的证明。当然,如果师范生取消包分配后,这种现象极有可能发生变化,师范教育专业生源会相应减少甚至不足,应警惕这种趋势的到来,并及早做好应变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国营大中型企业经过多次租赁承包和股份制改制,以及减员增效等措施的实施,原本大量吸纳中专、中技、大学毕业生的能力逐渐减弱,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一方面吸纳学生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其职业、待遇等不稳定,多数学生不愿去,现有的各级行政部门和事业单位对学生的需求量又极小,再加上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成为学生及其家长的沉重负担。这种现象必然对基础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使许多农村学生失去了继续上学的信心。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即使学生大学毕业,国家不分配,自己又无能力帮助子女就业,与其花大量的钱和时间,不如早点辍学。因此,不仅基础教育,就是高等教育也存在着潜在的危机。

另外,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各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今年有部分企业用人趋向合理,不过分重视学历,但却要求有较高的技术与工作经历,中专、中技、职业高中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中专、中技、甚至大专生、部分本科生就业艰难,客观上又使基础教育的出口更窄,所有的学生都挤向上大学、读硕士、甚至读博士一条路,农村学生自然毫无优势可言。因此大量的农村初中生流失在所难免。

总之,目前制约初中教育,乃至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是教育出口——升学和就业,归根到底是新生劳动力就业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它所带来的后果将是整个基础教育滑坡,至少在西北地区农村从初中到高中都会出现学生大量辍学盲目流入社会的现象,大量的低年龄、低素质的人进入社会将会给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社会治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转型期农村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学生辍学的另一社会因素

调查中了解到西北农村相当一部分农民家庭男主人进城或者到外地打工,只有农忙和年关很短的时间在家,理所当然孩子的母亲既要承担繁重的农活和家务劳动,又要承担教管子女的重任,一般来说农村妇女文化水平较低,所谓教管子女其实只是照看孩子的生活,至于学生的上学、学习好坏实在无力监管。现在农户孩子少,再加上农村妇女善良的天性,往往对子女要求不严格,听之任之,时间久了自然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恶习,好吃懒做,旷课逃学,我行我素,继而中途辍学在所难免。

许多农村初中教师反映,近几年农村初中学生很难管理。由于信息渠道的畅通,社会环境的变迁,农村孩子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尊重师长,纯朴踏实,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沾染上一些恶习,如逃学、打架斗殴、到社会上胡混、谩骂和结伙殴打教师。这些现象的出现,既与家庭教育有关,也与经济转型期各种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有关。农村已经不再是过去封闭的集中华优秀美德传统和封建落后于一身的农村了。农村的这种变化,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一种进步,但确是我们研究农村社会文化问题、教育问题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也是初中学生流失的客观社会因素。如果我们抛开这一社会因素,就无法解决农村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本质问题。

2 初中毕业生流失的主客观因素

1) 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中学,有些原本不愿读书的学生进入初中后率先退学

西北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后,小学升入初中普遍取消了升学考试,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初中学生基数比较大,中途辍学的学生相对过去要高得多。这是因为在初中实行考试招生时,有一部分原本就不喜欢读书的学生已被淘汰,另一部分因上学机会来之不易,因而考上以后一般能坚持读完初中。而现在当一些学生看到即使读完初中,也升学无望、就业无门,不如早退学。因此在探讨学生流失的成因时,也不能不考虑这部分学生的特点。

2) 早期流失,出外打工,或者流落社会,无事生非的小青年,影响着在校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成为学生辍学的诱因

西北地区农村有些孩子,小学毕业或初中辍学后,出外打工(如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回民孩子很小出外打工,跟大人做生意,似乎成了民族习俗)。这些未成年人出外,虽然挣不了多少钱,但他们回家来时的风光,生活中的自由自在,对贫困的在校生和一些不愿刻苦学习而又喜欢享乐的学生,极具吸引力,成为初中生辍学的重要诱因。据许多家长反映,目前,西北农村真正在家的没有读书的孩子并不多,一些中学辍学的,或原本就未上中学的(有些其实小学未毕业)孩子,无论男女,都不愿在家务农或帮助大人干活,而是成群结队流入城市。许多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干上本不该她们干的工作,如小饭馆、洗头房、按摩房、娱乐场所等,充满城市此类场所的,基本都是农村来的女孩子,有些孩子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和义务教育工程的巩固,也成为众多家长的心病,生怕孩子出外染上恶习或学坏。然而,当这种现象演变发展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后,学校、老师、家长已无力解决和挽救,所能做的就只剩把有希望读书成材的学生控制、管理和教育好。初中生流失绝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民族习俗等在少年中的反映。只有解决了社会问题,才有可能保障义务教育的真正实施。

3) 家庭困难、读书费用高仍然是部分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西北地区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绝大多数农民虽然吃粮没有什么问题,但经济收入较少,用钱非常困难,特别是有些缺少劳力、没有手艺的家庭仍然十分困难。在学生个人教育成本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有些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虽然各级地方政府明令禁止学校多收费、乱收费,但有些学校化整为零,一年下来学生的读书费用仍高达几百元。偏远农村学校一般收费虽然都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但仍远远高于贫困农家的支付能力。因此贫困家庭的学生辍学在所难免。

4) 一部分学生家长认为子女读些书、识几个字就可以了,这一传统观念成为学生辍学的家庭动因

有些家长让孩子上学仅仅是让其在学校由老师看管,等长大有力气了辍学回家,或务农或出外打工。这部分学生家长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相对好一些而文化又落后的地区,如甘肃陇南等地。这些家长虽然为数不多,但影响较大。调查中了解到,有些学生家长,不仅对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表现漠不关心,而且当教师要求家长配合做学生的工作时,也不愿认真的教育,认为孩子学习不学习无所谓,在学校混上几年识些字等长大后能劳动就行。这部分家长的态度也是导致学生中途辍学的直接原因。

二 解决学生流失问题的对策

1 扩大义务教育出口,拓宽学生出路,从本源上堵住学生流失

思路一:实行教育成果转移输出人力资本。教育成果转移是指将本地的毕业生转移到其它地区就业并服务于转移地。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县经济欠发达,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很少,国营企业发展缓慢,下岗职工不断增加,以及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等原因,使就业与再就业非常困难,当地基本无能力吸收和消解农村新生劳动力。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就是向经济发达地区输送剩余劳动力。我们认为,西北地区农村学校应该确立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并把自己的教育成果——毕业生输送到发达地区的教育理念。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另一方面为人力资本向我国东南沿海输出创造条件,即为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从表面上看,西北地区基础教育为东南沿海输出人力资本是将西北农村有限的教育资源向发达地区转移,使西北地区农村教育经费更加紧缺;有知识的青年人的大量外流,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将延缓,进而影响其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然而,如果我们把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到中国的大教育系统,把西北地区农村发展并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来看,从长远考虑,其实质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同样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虽然培养出的学生服务区域不同,但都是为国效力。同时人力资本的输出又为西北农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即服务于发达地区的西北农村青年人必然将劳动所得回归于家庭,把先进的思想文化带入西北农村,从另一侧面为家乡做出了贡献,也改善了家庭生活,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及其家长将看到读书的希望,辍学现象必然消失。

思路二:国家应该统筹考虑义务教育费用支付。人力资本输出虽然是解决农村中学辍学现象,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促进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不仅是向发达地区、城市输出人力资本,而且输出大量的教育资本。因此有学者提出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补偿基础教育经费。[1]这种愿望是良好的,但实际操作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西北农村输出的人力资本是扩散型的,通过什么方式输出、输送多少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对等补偿显然行不通。所以,我们认为,基础教育费用补偿由国家财政部门统一执行是比较现实的。即国家通过税收调节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办法弥补西北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流失和亏空。也就是把区域义务教育扩大到全国范围统筹考虑,建立大教育理念,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困境。从理论上说无论任何地方的教育都是为国家培养人才,都是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尽力,这样做是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切合实际的。

思路三:普及高中教育,为农村学生提供和城市学生基本相同的发展基础。西北地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以后,普通高中教育成为制约基础教育稳定发展的瓶颈,初中毕业生大量增加和高中招生量有限成为突出的矛盾。特别是这几年高校扩招,中专、中技很少有人报考,绝大多数初中毕业生都报考普通高中,把上高中当作通向大学和谋取最好职业的唯一通道。有些学生和家长觉得考高中把握不大时便采取中途辍学。因此,普及高中是解决初中学生辍学的一个有效途径,而且是提高未来人口素质的正确选择,同时西北地区农村已经产生了普及高中的需要和一定的基础。当然目前由于受就业等因素的影响,职业高中很少有人愿意上,所以普及高中教育应该以普及普通高中为主。[2]

思路四:确立发展教育观念,把基础教育作为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教育对待。目前,西北地区农村中学仍然摆脱不了为升学做准备的教育思想的束缚,许多学校还把统考、升入中师和县重点高中作为衡量办学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建议地方行政部门不要以升学来衡量学校质量和教师业绩,而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作为衡量标准,减轻对教师的压力,从而减少对学生的压力,把苦学变成乐学,增强学校的吸引力。

2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为契机,增强学校教育本身的吸引力

如前所述,部分初中生流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对读书不感兴趣,视读书为负担。而从1999年开始的新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只重视课程讲授和学生苦学的传统,以全新的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每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及教育方法。教学方法从以教为重心向以学为重心转移,各科增加活动课程,并尽可能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种改革打破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和学生苦学、教师苦教的做法,增加了教学内容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这种改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对怕学、觉得学习毫无乐趣的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所以,各地、各校应借新课程改革之势,把课程改革作为稳定和巩固学生读书的重要手段来运用,用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3 增加教育投入,减少收费,解决因经济困难流失学生的实际问题

经过各级政府和学校的努力,这几年因贫困而流失的学生所占比重不是很大,但影响较大,所以各级政府和学校要特别关注这些学生,应该采取全部免费的办法使这些学生能回到学校。从过去的经验看,家境贫寒的学生往往都有非常强烈的求学欲望,且在校期间学习都比较刻苦。从人才成长的规律看,贫困往往成为个人奋斗的动力,这些孩子一旦有了一定的条件,将来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是很大的。

目前,西北农村许多学校收取的学杂费基本用于学校取暖、办公杂费等日常开支和改善办学条件及教师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地方财政很少有这方面的投入。这种状况迫使学校不得不依赖学生的学杂费,甚至有些学校置国家明令禁止乱收费的精神于不顾,想方设法化整为零,巧立名目收取费用,解决学校公用经费困难问题,客观上加重了学生家庭的负担,迫使一些学生不得不退学。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学校的取暖、办公等公用经费应该由财政拨付。中央、省、县应划分明确的比例,把这部分经费和人员经费一样对待。考虑到西北各省县级财政困难(目前大部分县教师工资收归县财政支付),国家和省财政应承担较大比例,不应再把基础教育当作包袱甩给地方,也不要把基础教育当作产业来办。

4 坚持强迫教育,加大执法力度

对部分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和对学生管教不力的学校或对子女逃学、辍学听之任之的家长来说,必须按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加大执法力度;各地还应制定地方性的政策法规,采取强制措施,从根本上杜绝学生的流失。地方性法规应在符合宪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以及其它有关法规的原则下,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即当地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及学生的主要特点),尽可能严厉一些。国外在义务教育推行之初,也采取过严厉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尽管西北地区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果家庭、学校、地方政府能共同努力,根据学生流失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综合治理,把抓义务教育同抓其它工作一样重视起来,初中学生流失的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标签:;  ;  ;  ;  ;  ;  ;  ;  

西北地区农村初中生流失原因分析_初中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