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模式论文,成人论文,教育课程论文,结构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2)02-0095-05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忽视课程问题的研究和课程管理,以至课程计划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在“计划教育”管理模式中的课程结构,既是高度统一的,又是单一的,不能适应社会和受教育者个人多样化的需求;二是各个时期的课程变革,又大都缺乏课程理论指导,常常违背教育规律,随意性很大。这两个问题说明我们缺乏切实的课程设计。而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很有必要探讨课程和教学模式,揭示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本质属性,将课程设计和管理以及教学模式的变革纳入科学的轨道。
一、课程结构模式的概念及其内涵
课程结构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原则而设计的各类课程的相对稳定的组合形式。这一界定包含了以下的意思:(1)课程结构是由一定类型的课程组成的。众多的课程,按教育目标分,有德育课程、智育课程、体育课程、美育课程等;按学科种类分,有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科学课程、思维科学课程等;按学科功能分,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按培养要求分,有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等。课程结构模式便是课程设计时选入课程计划的各类课程的组合形式。(2)由于教育目标是有层次的,而且是多样化的,因而课程的结构模式也是有层次的和多样化的。(3)不同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式也有差别。(4)课程结构模式反映了一般课程结构的组合规律,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课程结构模式的多样化如表1所示:
表1 一般课程结构模式及特点
课程类别 课程结构模式
特点
专业目标明确
专业性课程专业基础与专业技能课程
结构模式 比例大
按职业性课程职业目标明确
培结构模式 职业训练课程比例大
养通才专才结
标合理课程结构
培养目标特点为宽口径
分模式
通识课程比例大
类 学习者自主确认学习需求,
自导式课程建立学习目标
结构模式 开放性菜单式课程指导
注重人文精神与社会实践
按人文社会科能力培养
学学课程结构开设一定的基础性自然科
科模式
学课程
门 注重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类自然科学课的培养
分程结构模式开设一定的基础性人文科
类 学课程
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是我国特有的学制,课程结构模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类,见表2:
表2 专升本课程结构模式及特点
课程模式类别
特点
专续本课程结构模深井型专业培养目标
式
是对原有专科专业的提升
复合型培养目标
专业嫁接课程结构以原有专科基础课程为依托嫁
模式
接相近专业
以上将课程结构模式概括为八大类,其中按培养目标分类未区分层次,实际上本科与专科不同层次的课程结构模式也不会相同。按学科分类也只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是列举性的,实际上教育部于1998年公布的专业目录,一级学科门类11个,二级学科71个,按各门类各学科设置专业,各专业的课程结构模式都会有各自的特点。各种近距离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办学形式不同,其课程结构模式也会有差别。总之,课程结构模式是社会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结构及受教育者对自身的知识与素质结构需求的反映,而这种需求是多样化的,与之相应的课程结构模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
二、对课程结构模式的评析与选择
课程结构模式既是多样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成人高等教育实践中,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选择所需的课程结构模式。
(一)对“通才专才结合课程结构模式”的评析与选择。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很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这一论断揭示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本质,指明了培养创造性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高等教育领域,尤其是本科阶段的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主要是选择和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结构模式。高中起点的成人高等本科教育一般也应采用这种模式。这种课程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是:(1)培养目标与规格是宽口径的;(2)通识课程(包括通常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成为课程结构的主体;(3)专业课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总结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变革的历史经验,借鉴外国,尤其是美国与日本的高等教育课程模式,实施通才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一般由四部分组成:(1)普通通识课程(即公共基础课);(2)专业基础课程;(3)专业课程;(4)跨学科课程。各类课程的大体分布见表3:
表3 通才与专才结合各类课程比例
课程类别
比例(%)
普通通识课程 35
专业基础课程 35
专业课程
25
跨学科课程
5
重视通识课程,将专才教育寓于通才教育之中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获得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二)对专业性课程结构模式的评析与选择。建国以后至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之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与成人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课程模式是“专业性课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培养目标很“专”、很明确,课程结构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而以专业课为主体。各类课程分布比例一般如表4所示:
表4 专业性课程结构各类课程比例
课程类别
比例(%)
基础课
25
专业基础课40
专业课
35
这种课程结构模式培养的学生,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学得系统而扎实,能较快地适应本专业范围内的岗位工作。系统部门或大型企业委托培养急需的人才,仍可采用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但需对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是培养目标太专、口径太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局限,不宜广泛采用。课程变革的历史说明:设计新的课程结构模式,通常不是对原有课程结构的简单否定,而是促使课程结构模式多样化。
(三)对职业性课程结构模式的评析与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包括发展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将主要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将建设一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正在发展的社区教育也以职业教育为主;一些普通高等学校也在发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课程结构模式主要是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设计的。这种课程结构的特点是:职业针对性、职业岗位的适应性强,职业目标十分明确。课程结构包括普通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职业训练课程,后两者可作为职业证书课程。各类课程分布比例见表5:
表5 职业性课程结构各类课程比例
课程类别
比例(%)
普通文化课 25
专业基础课 40
职业技能训练课
35
这种课程结构模式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职业技能训练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学习与实践分阶段交叉递进,可实行“学历证书”(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制度。
(四)对自导式课程结构模式的评析与选择。随着人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人才竞争加剧,受教育者越来越关注人才市场的走向和自身的知识与素质结构的合理性与优势,于是,主动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自导式课程结构模式是最为开放、最能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的课程模式。其特点是:主办学校不提供现成的专业课程计划,而是打破专业界限,开列课程“菜单”,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但需提供《课程指南》。内容包括:(1)课程(科目)名称;(2)课程目标及内容简介;(3)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值及毕业时应达到的学分数;(4)指明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并作为确认毕业专业的依据。这种课程结构整体上是动态的,成网状,如图1所示:
图1 自导式课程结构模式图
自导式课程结构模式的优势是:(1)能充分尊重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有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2)有利于成人学生已有的实践经验介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3)这种开放式的课程模式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反映更为灵敏,更贴近市场经济的要求;(4)是在职人员接受现代远程教育的最佳选择。
(五)关于专升本课程结构模式的选择。我国在未发展基础学院之前,原有的专科起点本科教育模式还会存在,但课程结构必须改革。过去只认同“专续本课程结构模式”(又称“专业直通模式”),报考时特别强调专业对口,否则不准报考。这种规定的弊端是明显的:(1)我国的专科教育是独立的学历层次教育,在实践中,其课程结构又大都向本科靠,而且是终结性的,而非转学性的,导致“专业直通”至本科段时的课程不少是重复的;(2)原有专科专业的培养口径本来就窄,一般不宜简单直升。因此,应当认同“专业嫁接”及其相应的课程结构模式。合理的“嫁接”有利于拓宽培养口径或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课程结构模式与教学模式
我们研究课程结构模式,实质是在探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结构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力求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和课程结构,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人才成长的规律。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但是多样的和个性化的,而且是发展变化的。因此,任何一种课程结构模式都不能僵化,都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
人的一生总是处在已知与未知的矛盾之中,而未知领域是无限的,于是就形成了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课程设计,必须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框架内,为这一学段的成人提供层次特点鲜明、定位准确的课程结构,既要尽可能满足学习主体的合理要求,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科学的课程设计和好的课程结构模式,要内化为学习者的素质,还必须设计和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如果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都是好的,而课程的实施即教学过程仍沿用传统的模式,仍然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随着课程结构模式的变更,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设计和组织教学的理论,这种理论以简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包括以下的要素:教学思想或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发展的逻辑步骤;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等。好的教学模式具有个性化、操作性、开放性和优效性等特点,能有效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造就高素质人才,提高办学效益。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专业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上,表现为“知识继承型”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表现为“单向注入式”教学。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越教越专,越教越深,越教越细,大量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在对微观具体的知识及现象细节的陈述,而对宏观的、战略的、谋略的思想传播却很少受到关注,成人教育的特点被忽视。近些年来,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迅速进入教学领域,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面临巨大挑战。同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一样,教学模式的变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因为它不仅需要对现代化教学设施给以必要的投入,更重要的是需要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作为先导。教学模式的变革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而是教育领域中的深层次变革。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总的思路是:以教学思想的变革为先导,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并使其适应社会和个人的需要为目标,促进教学模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教学模式的现代化,需要实现以下三个转变:在教学思想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新精神、进行人力资源开发转变;在教学内容上,从过分专业化向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转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由传统的面授或书本为主向主要采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转变。
关于教学模式多样化问题,人们正在探讨。一般说来,凡是在正确的教学思想指导下,能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模式都是可取的。从已有的实践和发展趋势来看,以下的教学模式更能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更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一)“讲思路、讲方法、讲要点”的“三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对“单向注入式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克服了“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立足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体现了主体性教育思想。思路、方法、要点三者同样重要,构成等边三角关系。例如在美国的大学讲狄更斯,教师只讲一刻钟,然后出三道题:狄更斯的时代背景、狄更斯的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一个半钟头后,学生便写出了一批文章,其中有些材料连教师都不知道。
(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简称“学、研、产”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设想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的教学、科研、生产这三大社会活动是相互独立的。然而,我们如果从教学、科研、生产发展的规律来考察,三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教学是知识的传播,科研是知识的发现,生产是知识的物化。教学、科研、生产三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如图2所示。
图2 “学、研、产”教学模式图示
由于现代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物化为产品的周期大大缩短,从而增强了生产对于科学研究和教育的依赖。这是建立“学、研、产相结合”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对以从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成人高等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工程教育,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更为便捷,更具有优势。
(三)研讨式教学模式。将个人研究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般分4个步骤:(1)选题。明确研讨的内容、范围和主题;(2)个人自学、研究与思考,有的还要配合参观与实验,准备讨论提纲或发言稿;(3)集体(班级或小组)讨论与交流;(4)小结。大学后的继续教育与各种高层次的培训宜更多地采用这种模式。
(四)技术化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卫星电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教学模式,是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建立起来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尤其是Internet带给教育界的第一个惊喜就是教育资源共享。汇集了全球信息资源的Internet使得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信息获取滞后这一问题迎刃而解。网络技术用于交互式远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终身教育和平等教育,是远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最佳选择。
(五)开放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确定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活动和手段多样化,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时间、空间和方法。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开放性和高度灵活性,可以说是一种“无模式的模式”。适用于各种非学历教育,用于学历教育则实行宽进严出。
(六)整合式教学模式。这是将传统的、现代的多种教学方法、手段与途径整合而成的教学模式。教育活动是一种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和途径以及赖以建立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和优势,也都有局限性。它们彼此之间并非是非此即彼的互相对立的排斥,这是建立兼容并包、博采众长的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客观依据。例如,我国传统的函授教育是以分散自学为主的远距离教育形式同集中面授、实验等近距离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将“注入式”的面授教学改革为“三讲”模式,并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或网络技术,就能建立极具生命力的整合式教学模式。
好的教学模式其功能是多样的。既可传授知识,又可传授技能;既能发展学生人格,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能满足学生群体的共性需要,又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学模式的创新是无止境的,已有的和未来的教学模式当然远不只上述六种。但是,有可预期的未来,上述各种教学模式将是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