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词定语的反向研究_定语论文

形容词定语的反向研究_定语论文

形容词定语的逆向指向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定语论文,形容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关于定语的语义指向问题,有学者曾经指出:“定语的语义指向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都指向它后边的中心语。”(詹人凤2000)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定语一般是向后指向;二是定语一般是指向其中心语。形容词定语是定语的主要成员,那么,形容词定语是不是只能向后指向且只能指向其中心语呢?事实并不是这样。

王景丹(1999)从指向方向的角度考察了形容词定语的指向情况,认为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可分为顺向指向和逆向指向两种。顺向指向是和形容词定语句法修饰的方向一致,即向后指向;逆向指向就是和形容词定语句法修饰的方向相反,即向前指向。例如:

①a.悠扬的歌声响起来了。(悠扬→歌声)①

b.他挖了一个深深的坑。(深深→坑)

②a.今天他总算吃了顿饱饭。(他→饱)

b.他刚才睡了会安稳觉。(他←安稳)

上面例①中的形容词定语都是顺向指向,例②中的形容词定语都是逆向指向,并且形容词定语也不指向其句法上的中心语。

吕叔湘(1979)、丁凌云(1999)、彭兰玉(1999)、王金鑫、卢莹(2004)、蒋静忠(2008)等都谈到了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情况,归纳起来,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指向主语。②例如:

③a.他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

b.老人家的脸上呈现出痛苦的神色。(刘绍棠《蒲剑》)

第二,指向谓语动词。例如:

④a.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张天翼《华威先生》)

b.走了一大截冤枉路(吕叔湘1979例)

第三,指向宾语。例如:

⑤a.我……,但也感受到了海喜喜的无私的友情。(张贤亮《绿化树》)

b.他看到了妈妈慈祥的笑容。

以上三种逆向指向的情况值得注意。因为这种指向常常会诱使我们误解句子的意思或者给我们的理解造成“回路”。例如:

⑥a.别人在他的后背上击一猛掌。(毛泽东《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

b.他总算吃了一顿饱饭。

如果语感不是特别好或者在读得很快的情况下,我们很容易把⑥a的“猛掌”误解为某种很特殊的掌法。而在理解⑥b的时候,会在“饱饭”这个地方突然“短路”,于是还得回过头去找“饱”的语义指向对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上的“回路”。

以往的研究只是指出存在这种逆向指向的现象,但没有说明逆向指向要受到哪些句法语义条件的制约。比如究竟哪些形容词作定语可以发生逆向指向?逆向指向一般倾向于选择哪些句法格式?另外,为什么定语位置的形容词可以跨越许多句法成分向前指向动词甚至主语?是什么动因驱使形容词定语发生这种违反常规的指向的?以前的研究者要么不去解释这个问题,要么就简单地归结为修辞目的。③还有,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对象如何判定?有没有规则?这个问题有学者进行了研究,但还有很多例外。④本文所讨论的形容词既包括一般的性质形容词,也包括区别词和状态词。

§1 制约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语义、音节、句法条件

我们通过对一定规模语料⑤的考察,发现很多形容词定语并不能逆向指向,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要受到很大的制约。主要有:语义特征制约、音节数量制约和句法格式制约。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讨论。

1.1 语义特征制约

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对象都具有[+人]的语义特征,也即几乎所有的能够前指的形容词定语都具有[+指人]的语义特征。我们上面所举例句中出现的形容词定语“饱、安稳、愉快、痛苦、无私、慈祥”等都具有这个特征。在语料中,还有“流连、惶惑、冷静、失望、悲愤、高兴、幸福、悲伤、悲痛、憋闷、惭愧、蠢、烦闷、烦躁、慈祥、慈爱、慈善、聪明、粗心、粗鲁”等,也都具有[+指人]的语义特征,它们作定语时也都能够前指。例如:

⑦a.他讲了几件高兴的事。

b.他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新年。

c.他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d.他又犯了几个粗心的错误。

这里只有两个例外,即前面提到过的语义指向谓语动词的“猛”和“冤枉”。王力先生曾经说过:“例不十,法不立。”因为例子太少,我们无法找出形容词定语指向谓语动词的条件,暂时将其看为特例。我们可以把上面的结论修改为:所有逆向指向名词的形容词定语都具有[+指人]的语义特征。不具有[+指人]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定语,如“红、蓝、香、纯、透明、精致、整洁、干净、齐全、雅观、浑厚、清净、荒凉”等,一般只能顺向指向,不能逆向指向。

但是,并非所有具有[+指人]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定语都能够逆向指向,像“胖、俊、粗大、粗壮、肥胖、结实、美丽、苗条、漂亮、憔悴、瘦小、从容、反常、放荡、疯狂、古怪、过火、慌张、灵巧、敏捷”等描绘人的外部状态或行为的形容词在充当定语时就只能向后指向,不能够向前指向。不过,也有难以判断的情况。例如:

⑧a.我碰了碰大象那肥胖的身躯。

b.我看到了小王那瘦小的身影。

这里的形容词定语指向谁?丁凌云(1999)提出确定定语语义指向的两个标准:一是考察句子的变换形式;二是利用语义特征分析。但是这两个标准并不能解决问题。首先按照标准一,句子中出现的三个名词都可以跟形容词定语构成主谓结构:

⑨a.我肥胖 大象肥胖 身躯肥胖。

b.我瘦小 小王瘦小 身影瘦小。

标准一不能解决问题。再看标准二,“肥胖”和“瘦小”都具有[+物体;+有形]的语义特征,而句子中出现的名词也都具有这一特征。标准二也不能解决问题。

刘丹青(1987)认为,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属性的,这种属性一般都是就人或事物的某些方面来讲的,比如“快、慢”是就速度来说的,“美、漂亮、丑、难看”是就头脑、样子、外形来说的。如果语言中恰好有表示该“方面”的名词,而且在句子中出现,那么这个名词实际上只是个羡余成分,不是形容词真正的指向对象,因为形容词本身已经蕴涵了这个“方面”的意思。按照刘丹青的观点,上面的形容词“肥胖、瘦小”都是就身材、外形来说的,而且句子中出现了这方面的词语“身躯、身影”,那么形容词真正的指向对象将不会是“身躯、身影”,而是前面出现的属性拥有者“我、大象”或“我、小王”。我们认为,“身躯、身影”完全符合标准一和标准二,那么它们就一定是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对象,而形容词定语前面的名词性成分即使也符合这两个标准,我们也不能马上就断定它是不是形容词定语的指向对象,因为还需要其他的条件。就⑧b来说,我们的语感可能倾向于认为“瘦小”指向“小王”,但如果换一个语境,就不一定如此了。例如:

⑩小王是一个大胖子,但是在凹透镜里,我竟然看到了小王瘦小的身影。

在这种语境下,很明显,形容词定语“瘦小”就不再指向“小王”了,但它仍然是指向“身影”的。也就是说,指向它后面的“身影”是必然的,而指向它前面的“小王”不是必然的。

据此,我们在丁凌云(1999)提出的两个标准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标准,即标准三:顺向指向优先标准。如果有多个可能的指向对象都能满足前两个标准,那么顺向指向的对象优先成为形容词定语的指向对象。这样,就可以解释更多的例子。

上面例⑧、⑨、⑩中讲到的形容词定语都是描述人的外部特征的,我们把它们的语义特征记为[+指人][+外在],而把例⑦中所举的那类形容词定语记为[+指人][+内在]。具有[+指人][+内在]语义特征的形容词定语可以逆向指向,而具有[+指人][+外在]特征的形容词定语则不能逆向指向。

1.2 音节数量制约

据考察,可以逆向指向的形容词定语绝大多数为双音节形容词,而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的形容词定语一般情况下不能够逆向指向。例如:

(11)a.他终于熬过了这个苦闷的夜晚。

b.?他终于熬过了这个闷的夜晚。

(12)a.他过了一个愉快的星期天。

b.?他过了一个喜滋滋的星期天。

(13)a.他睡了一个舒服觉。

b.?他睡了一个舒舒服服的觉。

上面各例中,a句中的形容词定语都是双音节的,句子成立。而一旦把它换成意思相当的非双音节的形容词定语,则句子就变得不太能说了。如例(11)b中是单音节形容词定语,例(12)b中是三音节形容词定语,例(13)b中是四音节形容词定语,这几个句子都不太自然。

不过音节的制约只是一种倾向性,并不是很严格。在我们的语料中,一部分单音节的形容词定语,如“蠢、傻、饱”等,也可以指向它前面的成分。例如:

(14)a.他又做了一件蠢事。

b.他刚才说了几句傻话。

1.3句法格式制约

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也要受到一定的句法格式制约,那就是它总要有条件地选择某些特定的句法格式,而不是在任何句法格式中都可以逆向指向。从大的方面来看,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选择的格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比较自由的格式,如(15)中各式;一种是相对不自由的格式,如例(16)。请看例句:

(15)a.蠢事傻话糊涂事

b.悲伤的事情 痛苦的抉择 快乐的消息

c.开心的一天 愉快的假期 痛苦的地方

d.幸福的笑容 哀伤的表情 幽怨的眼神

(16)*饱饭 *猛掌 *舒服澡

例(15)、(16)中的形容词定语都不指向它后面的中心语名词,进入一定的句子中,就可以向前指向其他成分。例(15)a-d都是比较自由的格式,它们都能够形成独立的结构,并且能够在一个更大的结构中充当某一成分,如例(17);而例(16)则是不自由的格式,它不能够形成独立的结构,必须依附于一个更大的结构(如句子)才能成立,如例(18)。请看例句:

(17)a.他又做了一件傻事。

b.他讲了一件悲伤的往事。

c.他度过了开心的一天。

d.她终于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18)a.他终于吃了顿饱饭。

b.我在他后背上击了一猛掌。

c.他今天洗了个舒服澡。

无论是上面例(15)中的自由格式,还是例(16)这样的不自由格式,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成立。例(15)中自由格式的成立条件。(15)a格式成立的条件:一是形容词定语表示对人的智力品质进行评价,中心语名词表示人的言行;二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属性与属性体现者的关系。(15)b格式成立的条件:一是形容词定语表示人的心理情感,中心语名词是表示事件、信息的抽象名词;二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心理情感与心理情感致使者的关系;三是可以变换为致使结构,如“(这件)事情使(人)悲伤”。(15)c格式成立的条件:一是形容词定语表示人的心理情感,中心语名词是表示时间、空间的名词;二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心理情感与心理情感存在背景的关系;三是可以变换为“(某人)+在某时/某地+形容词”这种结构。(15)d格式成立的条件:一是形容词定语表示人的心理情感,中心语名词是表示人的表情的名词;二是定语与中心语之间是心理情感与心理情感体现者的关系;三是可以变换为“某表情+显示出+(某人)形容词”这种结构。

例(16)这样的不自由格式受到的限制更严格。一是它必须处于一个更大结构中(一般为句子);二是该结构必须为形容词定语指派一个合适的语义指向对象,如例(18)中的形容词定语都有了合适的指向对象;三是包含形容词定语的NP必须处于宾语位置。如果把它们移到别的位置,比如话题位置,结构就不再成立。例如:

(19)a.*饱饭他终于吃了一顿。

b.*一猛掌你击在他后背上。

c.*舒服澡我今天洗了。

而同样的顺向指向的结构就可以自由地移到话题位置,例如:

(20)a.他吃了一碗热米饭。→热米饭他吃了一碗。

b.你听过那首老歌了吗?→那首老歌你听过了吗?

c.我今天洗了凉水澡。→凉水澡我今天洗了。

§2 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认知动因及语法化操作过程

形容词定语在句法上修饰它后面的中心语,那么它在语义上也应该指向这个中心语,这样才能使形式和意义对应起来,以便我们理解。与此相反,形容词定语在语义上指向前面的成分,就造成了形式和意义的不对应,我们称之为逆向指向。逆向指向很不利于我们的理解,那它为什么还会存在呢?

刘柏林(2002)首先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认为,逆向指向不同于不搭配。不搭配是某些成分和跟它组合的成分在语义上不搭配,而且这个成分在句子中找不到语义上的搭配对象。而逆向指向是某一成分虽然与其直接组成成分之间没有语义上的直接联系,但它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包括空语类)有直接的语义联系。逆向指向的结构是一种合法的结构。出现逆向指向的原因,“只是由于表达上的需要或某种表述习惯,在特定的语境中改变了这些成分的正常顺序,而将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或将状语放在定语的位置上等。”例如:

(21)a.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张天翼《华威先生》)

b.别人在他的背上击一猛掌。(毛泽东《这个乡两年就合作化了》)

刘柏林认为,例(21)中的形容词定语“猛”在语义上都是指向谓语动词的,把它放在状语的位置上,变成“猛喝”“猛击”,语义指向与结构关系就一致了。但是刘柏林对自己例子的解释也有不相一致的地方。例如:

(22)今天他总算吃了顿饱饭。

刘柏林认为,这里的“饱”是指向主语“他”的。该句的底层形式如下:

②今天他总算吃了一顿让自己饱了的饭。

例(22)中的“饱”实际上相当于例(23)中的“让自己饱了”,然后再加上“的”作“饭”的定语,这样语义指向与结构关系才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刘柏林在这里并没有把形容词定语“饱”看成是从状语位置上移过来的,如下面例(24)所示:

(24)*今天他总算饱吃了(一)顿饭。

这样就造成了解释的不统一。事实上,还有很多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例子无法看成是从状语位置移过来的。例如:

(25)a.他做了一件傻事。

b.他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c.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d.他听到了一个快乐的消息。

例(25)中的形容词定语显然不是从状语位置移过来的。如果是从状语位置移过来的,那么我们把它移回到状语的位置,句子应该意思不变并且合法。事实显然不是这样。例如:

(26)a.*他又傻做了一件事。

b.?他愉快的度过了一个周末。

c.??他幸福的露出了笑容。

d.*他快乐的听到了一个消息。

例④a不能说,例(26)d意思完全变了,所以我们都打上“*”号。例(26)b意思稍微有些不同,例(26)c不太能说,所以我们分别打上“?”和“??”。

我们认为,造成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为了追求经济。汉语是一种非常经济的语言,而有些意思按照一般的表达,需要两个句子,比如例(25)a的意思就是:“他做了一件事。他傻。”这样的表达很不经济,于是就通过一定的手段整合成一个句子来表达。例(25)c也是如此,它的意思是:“他露出了笑容。这笑容显示了他很幸福。”这样也很不经济,于是就通过一定的手段整合为一个句子。第二,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有时候,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我们也会造出一些特殊的句子来。比如为了表示委婉,我们不把例(25)a的意思表述为:“他做了一件事。他很傻。”而是让“傻”修饰“事”,一般的定中结构总是定语语义指向中心语,这就造成了“事很傻”这样一种假相,达到了委婉的交际目的。而例(25)b则是为了强调某个对象,如果我们把例(25)b的意思表述为“他愉快地度过了一个周末”或者是“他度过了一个周末,很愉快”,只是陈述了一个事件,表明了主体的伴随状态。而用例(25)b来表达,则有了强调“这个周末与别的周末不同”这个意味。因为形容词定语往往有分类的作用,让“愉快”作定语来修饰“周末”,就有了把这个周末与别的周末区别开来的意思。

在上述两种语用目的的拉动下,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格式就有了出现的必要性。那么,它们在句法上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一种是词汇化操作;另一种是关系化操作。

进行词汇化操作的是格式Ⅰ(“傻事”、“蠢事”等)和格式Ⅴ(“饱饭”、“猛掌”等)。格式Ⅰ的“傻事、蠢事”等“X事”结构已经成为一种很强的造词方式,后来的“糊涂事、缺德事”等都是仿照这个格式造出来的,而不再单纯是为了修辞目的。这个格式的意思也已经逐渐凝固化,表示“不应该去做的事”。我们不能够类推出“聪明事、高尚事”等这样的结构来。格式Ⅴ的“。饱饭、*猛掌”等虽然还不能单独使用,但是它们和前面的动词形成的结构“吃饱饭”、“击一猛掌”已经凝固化了。这些结构不能类推,只有这么少数几个,我们无法推断出它最初是怎样构造成的,也无法从其内部结构关系推断出整个结构的意义。因此,我们认为,格式Ⅰ和格式Ⅴ都是通过词汇化操作完成的。

进行关系化操作的是格式Ⅱ(“悲伤的事情”等)、格式Ⅲ(“愉快的假期”等)和格式Ⅳ(“幸福的笑容”等)。我们分别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27)a.我想起一件悲伤的事情。(我想起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使我悲伤。)

b.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我度过一个假期。在这个假期我很愉快。)

c.他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他露出了笑容。这笑容显示他很幸福。)

例(27)a-c分别是格式Ⅱ、Ⅲ、Ⅳ的例子,括号里面是最初的一般表达式(即底层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一般表达式是都是由两个句子构成的,但是两个句子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名词性成分。这个共同的名词性成分显示了两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我们进行句子整合的基础。例(27)a和(27)c相似,共同的名词性成分都是后一句子的主体性论元,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在谓语后面加“的”的方式来使这个共同的名词关系化,变成“使我悲伤的事情”、“显示他很幸福的笑容”。再把这个关系化了的名词短语代人到前一个句子,就变成了下面例(28)a、(28)c的样子:

(28)a.我想起一件(使)(我)悲伤的事情。(我想起一件事情。使我悲伤的事情。)

b.我度过了一个(我)愉快的假期。(我度过一个假期。我很愉快的那个假期。)

c.他露出了(显示)(他)幸福的笑容。(他露出了笑容。显示他很幸福的笑容。)

汉语是注重意合的语言,像“使、显示”之类的轻动词能不出现就尽量不出现,轻动词省略后,它后面的代词因为和主语同指也无法出现,最终就成了例(27)a、(27)c。

例(27)b的整合过程与此类似,只是共同的名词性成分“假期”不是核心论元,而是外围论元。它同样可以通过关系化操作变成“我很愉快的那个假期”,然后代入到前一个句子,如例(28)b所示,由于后面的代词“我”与主语相同,无法出现,最终就形成了例(27)b这种格式。

§3 结语

本文讨论了形容词定语语义指向的一种特殊情况,即逆向指向。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指向主语、指向谓语动词和指向宾语。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要受到语义特征、音节数量和句法格式的制约。我们分别探讨了几种制约的条件,作定语的形容词必须具有[+指人]的语义特征;而且形容词定语绝大多数为双音节形容词,而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单音节、三音节、四音节的形容词定语一般情况下不能够逆向指向;同时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局限于以下五种句法格式:

Ⅰ蠢事傻话糊涂事

Ⅱ悲伤的事情 痛苦的抉择 快乐的消息

Ⅲ开心的一天 愉快的假期 痛苦的地方

Ⅳ幸福的笑容 哀伤的表情 幽怨的眼神

Ⅴ*饱饭*猛掌*舒服澡

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语用动因:第一是为了追求经济,第二是为了某种特殊的表达需要。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主要有两种不同的操作方法:一是词汇化操作;二是关系化操作。进行词汇化操作的是格式Ⅰ和格式Ⅴ,进行关系化操作的是格式Ⅱ、格式Ⅲ和格式Ⅳ。

注释:

①我们用加着重号的办法来凸显形容词定语,加下划线表示形容词定语指向的对象,箭头表示指向方向,“→”表示向后指向,“←”表示向前指向。

②这里的“指向主语”也包括指向主语位置上的成分,下文“指向宾语”也是如此,包括指向宾语上的成分。

③丁凌云(1999)、彭兰玉(1999)等没有解释形容词定语逆向指向的原因;刘柏林(2002)把原因归结为由于表达上的需要导致在某些特殊语境中改变了形容词的正常顺序。

④王金鑫、卢莹(2004)提出了一条规则,“即指向在句法距离上离它最近的指人词语”,但有一些例外。

⑤我们考察的语料主要来自于下面四部小说:张贤亮《绿化树》(中篇)、张贤亮《习惯死亡》(长篇)、刘绍棠《鹊桥儿女》(中篇)、刘绍棠《蒲剑》(中篇),共约40万字。

标签:;  ;  ;  ;  

形容词定语的反向研究_定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