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区域产业经济水平差异的现状及协调发展对策_中国人均gdp论文

山东省区域工业经济水平差异现状与协调发展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东省论文,工业经济论文,协调发展论文,对策论文,差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山东省的基本省情之一,山东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高度重视解决东西部差距问题。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区域工业经济水平差异的现状、原因及缩小差异的基本思路。

分析区域经济差异,首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客观地衡量这种差异。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经济指标和区域划分类型,得出的结论可能会相差甚大,现将有关指标及口径范围说明如下:

1.区域差异分析指标。静态指标中,本文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收入差异分析指标。动态指标中, 采用工业总产值增长率(工业增长率)作为经济增长率的代表指标。

2.关于区域划分类型。在山东省区域经济研究中,主要采用发达、较发达、欠发达三大区域的划分方法,该方法是以人均GDP、 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人均年农民纯收入等指标为依据划分的,其中: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市为发达地区;枣庄、济宁、泰安、莱芜、日照市为较发达地区;东营、临沂、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等市地为欠发达地区。由于本文从区域工业经济角度进行差异分析,考虑到东营是石油生产基地,石油工业产值很大,临沂的乡镇工业较发达,该地区的全部工业总产值数字不小,又鉴于地缘关系,东营、临沂市处于山东省的中部地带,为此本文将东营、临沂调整到较发达地区,这样欠发达地区只包括德州、滨州、聊城、菏泽等4个市地。

一、区域工业经济水平差异的现状及变动趋势

收入水平是反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最直接的指标,表1 通过“七五”末年和“八五”末年两个时期不同区域人均GDP的对比, 揭示出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不仅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呈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990年,发达地区人均GDP是较发达地区的1.68倍,是欠发达地区的2.09倍,到了1995年,两个相对数分别发展到1.92倍和2.98倍, 五年间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差距扩大了14%,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扩大了43%,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扩大了24%。可见山东省的区域经济差距已相当严重。表1 中所列的加权相对平均离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是反映各区域人均GDP 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离散变异程度的指标,这两个指标同样证明了各区域人均GDP 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变异程度是扩大的。

表1 区域间人均GDP对比资料

1990年 1995年

全省平均(元/人)

1652.02 5869.61

发达地区 2281.58 8948.96

较发达地区1360.32 4656.60

欠发达地区1092.46 3000.52

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之比 1.68 1.92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 2.09 2.98

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

1.25 1.55

加权相对离差D[,w]

29.7840.03

加权变异系数V[,w]0.31 0.43

注:①GDP均采用当年价格计算;

式中,D[,w]为加权相对平均离差,V[,w]为加权变异系数,又称威廉逊系数,n为地区个数,x[,i]为第i个地区的人均GDP,为各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P[,i]为第i个地区的人口,P为各地区人口总数。

目前山东省工业经济发展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初期阶段,工业经济水平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内在体现。表2中的资料表明, 区域间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并不大,而工业生产水平,尤其是以全部工业总产值指标反映的区域差异则相当显著。发达地区的人均全部工业总产值是较发达地区的2.34倍,是欠发达地区的4.45倍。与表1中数字对比, 人均全部工业总产值指标所反映的区域差距远远高于人均GDP 指标所反映的差距,这充分说明,区域经济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为工业经济水平的差距,一个地区工业经济水平高,则整体经济水平高,工业经济水平低,则难以带动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表2 区域间农业、工业生产水平对比资料

人均农业 人均乡及乡以 人均全部工业

总 产 值 上工业总产值

总 产 值

(元/人) (元/人)(元/人)

全省平均2786.92 5266.248805.39

发达地区3175.37 9315.76

14757.32

较发达地区 2441.53 4120.976309.92

欠发达地区 2696.85 2246.373315.87

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之比 11.302.26

2.34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

1.184.15

4.45

较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比 0.911.83

1.90

注: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均按当年价格计算,下同。

一个地区工业经济水平的高低,还可以利用工业化系数指标来反映,工业化系数即工业劳动者与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重。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Petty——Clark's Law)”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将不断缩小,而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口比重将逐渐增加。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工业化系数可衡量地区工业化的程度。表3 中的资料是根据不同区域工业从业人员数与区域内全部人口数对比来近似反映不同区域的工业化程度。表内数字表明,发达地区是全省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工业化系数高于全省平均数2.47个百分点,而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则均低于全省平均数。发达地区工业化系数高表明该地区工业领域吸纳的劳动者多,创造的工业产值大,工业经济水平相对就高。

表3 区域间工业化程度(1995年)

工业从业人员数全部人口数工业化系数

(人) (人)

(%)

全省4705484 870116215.41

发达地区2614170 331938957.88

较发达地区 1520422 315152824.82

欠发达地区

570892 223024442.56

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是一个历史形成过程,不同区域目前的增长变动状况又决定了将来一定时期内这种差距是扩大还是缩小。据测算,1990~1995五年间,以全省工业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00, 发达地区是101,较发达地区是107,欠发达地区是75,欠发达地区与全省平均增长率差距较大。如果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没有明确的倾斜政策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目前水平上以这种增长格局发展下去,区域差距将加速扩大。

二、区域工业经济水平差异的成因分析

区域工业经济水平的差异,是自然的、历史的、政策的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首先,山东省不同区域间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建国初期的工业布局不同,决定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不同。

发达地区基本上处于全省自然资源最优越的地区,这个地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矿产储量比较丰富,海陆交通方便,具有多个对外开放港口,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网络将区域内的广大城乡连接起来。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秉赋,该地区在解放初期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布点区,青岛、烟台、济南是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1952年该地区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73.71 %。工业生产水平的起点不同,为区域差异的扩大打下了基础。

位于中西部地区的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分别以采掘工业和农业为主导产业,由于计划价格体系下,矿产品和部分农产品的价格明显偏低,这样资源地区在用价格较低的农矿初级产品与加工地区价格较高的加工产品相交换的过程中,将会形成一种双重利润流失机制,促使商品价值由资源地区转向加工地区。一方面,资源地区在向加工地区输出能源、原材料和农矿初级产品的过程中,每年都有大量价值由资源地区向加工地区转移;另一方面,加工地区高价返回的制成品还要把一部分资源地区的价值带入加工地区,这种地区间的不等价交换,也会使得起点不同的地区间差距逐渐拉大。

由于建国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前,总体上是推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战略,这种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内地的先天不足,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却以沿海地区发展的缓慢为高昂代价。以改革开放为始点,首先传统体制下的分配模式逐渐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城乡居民个人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挂钩的分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早已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必然演变成个人收入水平的差距。发达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高,为该地区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其次,以“效率优先”为原则的各种促进沿海地区发展的政策举措陆续出台,由于政策单方面倾斜,而市场机制又引导要素向回报率高的区位流动,中西部地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区域间经济水平的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全省呈现较为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改革开放后出现的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化,即是市场机制作用下,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又有缺乏兼顾公平的政策、市场失效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

1.区域间经济类型构成差异显著是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重要原因。表4中的资料反映, 发达地区国有及集体经济的比重低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而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所占比重均高于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其中发达地区的私营经济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私营工业总产值的94.83%,股份制经济占76.59%,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占81.53%。可见, 发达地区是全省实施改革开放、推动市场化进程最快的区域。由于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及港澳台投资经济在生产要素组合上最符合市场原则,因此这些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最具有活力,必然带动该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而较发达、欠发达地区的所有制结构仍过多倚重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机制转轨滞后,经济缺乏活力,因此难以赶上发达地区的发展速度。

表4 区域间工业经济类型对比资料(1995年)

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合 计 工业总产值(万元)

30917434 12992544 5009951

比重(%) 100.00

100.00 100.00

国有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

12703148 7482741 2316003

比重(%)

41.0957.59

46.23

集体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

11818209 4408568 2180675

比重(%)

38.2333.93

43.53

私营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 117790 5616 800

比重(%)0.38 0.040.02

联营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 51580369984692

比重(%)0.17 0.280.09

股份制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1847013

445086 119564

比重(%)5.97 3.432.39

外商投资及港

工业总产值(万元)4351657

598404 387127

澳台投资经济

比重(%)

14.08 4.617.73

其它经济

工业总产值(万元) 28037151311090

比重(%)0.09 0.120.02

2.“三资”工业企业对发达地区的带动,拉大了区域间经济差距。“三资”企业即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兴办的独资、合资、合作经营企业,它是在对外开放政策的驱动下产生的。由于发达地区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基础上具有明显的投资环境优势,因此山东省“三资”工业企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根据表5中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企业财务资料反映, 发达地区“三资”企业个数占全省的77.65%,有80 %以上的累计客商实际投资额集中在这个地区,这必然大大缓解了该地区资金短缺程度,同时能够吸纳大量从第一产业中转移过来的剩余劳动力,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表5 区域间独立核算“三资”工业主要财务指标对比资料(1995年)

全 省 发达地区 较发达地区 欠发达地区

企业个数(个)3799 2950

629 220

比重(%) 100.00 77.65 16.565.79

工业总产值(万元) 7274301

5852672941372 480257

比重(%) 100.00 80.46 12.946.60

年末累计客商

实际投资额(万元) 2100692

1706160214223 180309

比重(%)

100.00 81.22 10.208.58

利税总额(万元)

597108346091117393 133624

比重(%)

100.00 57.96 19.66

22.38

出口创汇(万美元) 338398283362 44791

10245

比重(%)

100.00 83.74 13.243.03

3.乡镇企业发展的差异程度引致区域间工业经济水平差距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乡镇工业蓬勃兴起,山东省乡镇企业发展势头也很旺,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4.29%(见表6)。但三大区域间乡镇工业的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乡镇工业产值占全省乡镇工业总产值的 66.09%,而较发达地区为24.91%,欠发达地区只有9%。发达地区乡镇工业的发展既是以该地区农业劳动生产率高、资金积累较雄厚为前提的,反过来又通过兴办工业,积累更多的资金,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程度,就地吸引大量由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由此大大推动了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明显快于较发达和欠发达地区。

表6 区域间乡镇工业发展状况对比资料(1995年)

乡镇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省乡镇

村及村以下 工业总产值

总计 乡属工业 工业 的比重(%)

全省 4159.45

1389.73 2769.72 100.00

发达地区 2749.07907.74 1841.33 66.09

较发达地区

1035.39346.07

689.86 24.91

欠发达地区374.46135.92

238.54

9.00

占全省全部

工业总产值的

比重(%)

全省

54.29

发达地区

35.89

较发达地区 13.52

欠发达地区 4.89

三、区域间工业经济水平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

上述分析表明,十多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山东省的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市加上工业发达城市淄博、济南已基本进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经济起飞”的良性循环,让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初步目标已经完成。从“九五”计划开始,政策上应加大向基础薄弱、缺乏自我积累的中西部地区倾斜的力度,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京九铁路和新亚欧大陆桥的开通,也为山东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腾飞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1996年9月1日京九铁路正式通车,这一贯穿全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途经山东省的聊城、菏泽,为长期苦于交通不畅的鲁西南打开了通往南北的大门。新亚欧大陆桥北路的确立,把鲁南诸市地与欧洲、东亚各国的贸易经济联结起来,特别是日照市被确立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方桥头堡,预示着日照市将加入大城市行列,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契机。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具体思路有:

1.重点开发较发达地区,通过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起飞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所包括的市地,集中在山东省的中部地带,这里具有先天的资源优势,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加工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近年来,受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幅射作用,该地区发展速度较快,“八五”期间工业平均增长率超过发达地区。因此,山东省区域经济政策调整,第一步应把开发重点落在中部地带,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梯度开发要比急于求成的均衡投资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对较发达地区的重点开发,首先应加快较发达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尽快实现对国有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积极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企业和各种经济成份参股的股份制企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要引导、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村工业化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较发达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其次,较发达地区应通过技术转让、通过联合开发、通过广泛的社会集资包括吸引外资,增强原有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加工工业的资金投入、技术投入,实现技术改造,逐步争取规模效益。较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必定对欠发达地区产生强有力的幅射和带动作用。

2.发挥政府的区域经济协调与管理作用。首先通过调整工业布局发挥区域优势, 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根据山东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规划的要求,在东部沿海开放区集中力量发展四大支柱产业,而西部内陆地区以发展基础工业为主导。按照这一总体布局,调整东西部地区的行业结构,东部地区基础工业中部分设备、技术乃至人员应逐步向西部地区迁移,以集中资金、厂房等要素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内陆地区通过新建、扩建、迁建、联合、兼并等方式发展基础工业,一则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二则为东部地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奠定雄厚的原材料基础。其次,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投资,为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基础环境。(1 )优先保证欠发达地区的骨干公路、省地方铁路、重点通信工程和大型水利设施的建设,逐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投资环境的吸引力。(2 )对处于京九铁路线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上的大中型资源开发项目,除省财政给予一定扶持外,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计划,更多地利用国家开发银行投资,对于一些效益好的竞争性项目,应积极向商业银行推荐,由各级商业银行按照利益原则有选择地投资。(3)在一定时期内, 采用适当的税收、利率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及外资加入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建设。(4) 继续推行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同时积极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组建跨地区企业集团,把地方优势转化成全省的整体效益。

注:本文引用数据资料系山东省统计局1995年进行“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结果。

标签:;  ;  

山东省区域产业经济水平差异的现状及协调发展对策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