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背景下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01)06-0020-04

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全球贸易和金融投资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依存,多边贸易体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也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而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称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同一地理区域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一般由中央政府出面,通过签定经济一体化文件或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等形式,以对内加强经济贸易合作,对外增强经济竞争力为目的,并由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1]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有五种类型: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及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已成为各国制定经济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选择,它与经济全球化一起,成为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两个无法抵挡的发展趋势。

所谓经济全球化,系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一定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的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1]至今经济全球化仍是个有争议的课题,特别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担心这种趋势更有利于发达国家,可能导致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相比之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为更多的国家或地区所接受。

区域经济一体化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以来呈迅猛发展趋势。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全球共有19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70年代增至28个,80年代再增至32个,进入90年代,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达100多个。[2]这些组织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也各异,遍及欧洲、北美、拉美、非洲和亚洲,其内容涉及国际贸易以外,还涉及到资本、技术、劳务、人员流动以及财政、信贷政策的协调等。在众多区域经济组织中,最大的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它们拥有世界4/5的GDP和4/5以上的国际贸易。[3]

促进区域性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是各国寻求新的发展的结果。

80年代以来,世界经历了重大的震荡、调整和改组,许多国家的经济实力出现了新的变化,如1989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比例已由1985年的1/2上升到3/5,日本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了美国。[4]加之关贸总协定和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进展比较迟缓,原先经济上具有优势的国家为了防止丧失优势,都在寻求区域集团的保护。正如日本通产省的高官在谈到欧盟扩大问题时指出:“信奉自由贸易的北欧各国的传统主张在欧盟这把大伞下,可能将被淡化”。[5]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对立,不平等国际分工的存在,各国经济不平衡的加剧,致使贸易歧视和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封锁和贸易歧视,另一方面国际贸易非关税壁垒不断加强,这种情形下,发展中国家很难发挥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也不得不寻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保护。

其次,相邻近的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尽管当今交通和通讯日益发达,“经济距离”往往可以超越“地理距离”,但是地理邻近依然是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地理相邻,除了节省交易成本,容易开展国与国之间商品、服务、资本、人员交流外,往往有助于确立和扩大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地理相邻还容易发展相似甚至于相同的文化,接受共同宗教的教育影响,形成互补的国际分工,这些都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欧洲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事实。

再次,由于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极大提高,生产国际化分工日益加强,使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1995年全球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了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产值的比重首次超过了1/3。[3]区域内相互的经济依存程度也大为增加,以欧洲共同体的国家为例,1991年德国的投资地区构成中,欧共体和其它欧洲国家合计占49.6%,北美国家占29.6%,拉美国家占10%,亚洲国家占5.9%。[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其成员国享受的优惠和承担的义务均高于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所实现的统一市场,其成员国间的关税就远远低于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最后协议的水平。当然,区域集团组织成员国在享受减免关税等方面的好处同时,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如同比例减免关税。此外,经济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关非简单的大统一,竞争与合作是它们的主旋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同一经济集团内部成员国间出现了产品互补的经济合作形式。如在东亚地区,日本向该区域中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工业品,发展中国家则向日本输出原料、燃料和初级产品,减少了不必要的竞争。但经济合作并没有完全消除它们间的经济竞争,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墨西哥同美、加的竞争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更加激烈。可见,各个成员国间的经济互补性,促使它们加强了彼此的经济合作,而相互间的经济差异性,又加强了相互的经济竞争。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必将对今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所追求的目标来看,无论经济全球化还是区域一体化,其目的都是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只不过是范围大小的不同而已。区域经济内部成员国实行生产要素的自由活动,必将加速资本的相互渗透,深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国际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例,北美地区的内部贸易只占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贸易总额的36%,所以该协定成员均把北美自由贸易区看作是对多边贸易关系的一种补充。[6]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

二战后,由于西欧国家的实力大为削弱,在经济上面对美国垄断资本的扩张显得势单力薄,难以竞争,以至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西欧国家唯有联合起来,组成经济集团,才可能争得同美国平等的伙伴地位。1967年欧共体成立后,由于采取一系列推进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速了共同体经济贸易的发展,50、60年代的欧洲共同体的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8.4%和10.2%,不仅高于世界出口的增长速度,而且也高于其它发达国家出口的增长速度,使欧洲共同体的世界出口比重由1950年27.7%上升到1970年的36.7%,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比理由1955年的17.5%,上升到1975年的22.1%。[7]而欧元的启动,使欧共体(1993年改为欧盟)更紧密地结成一体,成为一个足以抗衡美国、超过日本的强大经济实体,傲然屹立于大西洋之滨。就国内生产总值(GDP)而论,1999年欧元创始国为6304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78190亿美元,但远甚于日本42230亿美元,若以欧盟15国的80970亿美元计算则超过美国。[8]欧共体经济实力的崛起,使美国感到威胁,加之战后日本经济的飞跃发展,美国的经济地位更是相对下降,它日益感到关贸总协定范围内对多边贸易谈判发挥更有效的协调作用越来越难,于是美国把目光转向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而从加拿大、墨西哥来看,它们希望本国商品更多地打入美国市场,吸引更多的美国投资,与美国的结盟将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1992年,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与此同时,由日本倡导的东亚经济组织也先后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东亚三大区域经济逐步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三大地区经济圈,出现了“90年代的世界经济将由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共体和东亚三大经济圈构成”的格局。[1]它们同21世纪初将相继组成的欧洲经济圈、美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之间将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第三,区域经济一体化将促进区域政治联盟成为可能。

实现政治一体化,建立欧洲政治联盟,是欧共体长期的憧憬。二次大战后,欧洲首先出现的不是经济一体化运动,而是政治一体化思潮,它直接反映了欧洲久经战乱之后对和平的渴望。60年代,法国总统戴高乐曾提议6国形成共同的外交和防务政策,因该提议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分庭抗礼,故而作罢。但是,欧共体各国首脑在1969年12月海牙会议上,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实现政治统一。1970年,欧共体正式建立跟共同机构分开但限于欧共体成员的“欧洲政治合作”制度。在政府间合作的基础上协调各国外交政策,对外部世界尽可能的以“一个声音说话”。[8]1990年4月28日,欧共体各国首脑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特别会议,法国总统密特朗和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联合致函欧共体执行主席,建议将加快政治一体化列入峰会议程,获得绝大多数成员国积极响应。1991年2月,《马城条约》在确定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的同时,提出一起建立政治联盟的目标。未来的欧盟是否还坚持共同外交和共同防务,取决于全球政治格局如何演变及欧盟的意愿,但种种迹象表明,在当今世界政治多极格局中,欧盟要自居其一,必将继续追求共同外交和共同防务。一旦欧盟实现了政治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东亚经济圈必将受到冲击,那时是否也有欧元的仿效效应呢?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远远不止于上述三方面,还应包括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私人直接投资和金融资产的增加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等等,它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毫无疑问,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国情、历史和经济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它们同样是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只有扬其长,避其短,取其利,去其弊,才能使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所以,我们在看到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积极因素外,不应忽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松散联盟,导致成员国内部矛盾重叠。

市场统一的目的是自由贸易,但自由贸易的弱点也迅速暴露。1994年,墨西哥经济性赤字扩大,实行高利率政策,结果导致墨西哥比索暴跌。为此,美国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亚太经合组织中18个各有千秋的国家和地区运营的目标各不相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贸易、资本自由化为首要目标,而日本、韩国等则更注重地区经济合作。在亚太经合组织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差别很大,“目前还很难找到能将这些发展阶段各异、文化背景复杂多样的国家和地区扰在一起的理念。如果俄罗斯、印度再参加的话,亚太经合组织就更不伦不类了。”[5]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国家主权面临挑战。

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彼德·德鲁克在谈到区域经济时说:“这些区域并不取代民族国家,但使民族国家为之降格。”[9]其寓意在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要求约束甚至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在享受区域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优惠的同时,一国或地区也必须承担义务,如减免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和严格执行国民待遇原则。要想获得欧洲联盟货币一体化的好处,各成员国就必须同时满足欧盟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汇率等方面给出的苛刻条件,要想使诸如亚太经合组织这样的地区一体化组织富有成效,就必须接受其随机制转化而来的强制约束力。这样一来,国家的决策也就不得不受到外部世界的强有力的影响。特别是以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社会”,认为存在着某种超越主权国家的权力,其所谓的“人权”概念就是一种,它们常常籍此对他国的内政进行干涉,从而使国家主权受到损害。

最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战后,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大国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经济不平衡发展带有跳跃性质。三大经济圈的形成本身就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前,即60年代、70年代以前,美国经济地位处于上升时期,随着欧共体的发展,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下降,西欧、日本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则稳步上升。统计数字显示,从1965~1980年,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2.7%,日本为6.6%,德国为3.3%,法国为3.8%,英国为2.9%,意大利为4.3%。[1]而自北美贸易自由区建立,美国又重新走在了其它西方大国的前面,仅1997年,西方主要大国的GDP实际增长率对比中,美国为3.7%,日本为1.1%,德国为2.3%,法国为2.2%。区域经济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各地区间的对抗竞争。至于排他性的经济组织的出现,不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至少从长远看,支离破碎的世界经济意味着经济福利的减少,并可能导致政治冲突。

20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这样那样的冲击,但新世纪里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发展,经济全球化要求冲破边界的限制,渗透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而矛盾加剧与自我保护意识又要求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区域范围,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为世界经济带来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它们仍将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21世纪的经济发展必将向政治家、经济学家提出更多、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收稿日期:2001-06-29

标签:;  ;  ;  ;  ;  ;  ;  ;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_经济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