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报工作”25年_情报搜集论文

“情报工作”25年_情报搜集论文

《情报资料工作》25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论文,工作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情报资料工作》作为社会科学情报专业刊物,从1980年创刊至今,已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会刊、学报,该刊记录了我国社科情报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发展轨迹,记录了我国社科情报事业在改革开放社会环境下不断前进的历史。值此刊创刊25年之际,我们搜集整理了该刊共147期总计8902页的全部文稿和信息资料,以时间和刊期为序,编写成文,供广大读者研究和参考。

1980年

1980年4月中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开始筹办探讨资料工作理论和交流资料工作经验的专业性刊物。

《资料工作通讯》开创了我国社科情报资料专业刊物之先河,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主办,不定期内部发行。

10月29~31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举办“资料工作科学讨论会”,《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红旗》杂志、中宣部、中国社科院情报所、科学院图书馆、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和北京及部分外地的高等院校图书资料部门共40余位资料、情报、图书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会,代表们就当前资料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如资料的属性、资料科学的对象、任务,以及资料工作如何适应四个现代化的要求等等,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会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作了报道,当年该刊第3期刊出了“资料工作科学讨论会专辑”。

1981年

5月,《资料工作通讯》成立首届编辑委员会,编委:夏加、许振礼、陈国英、杨教、吴尚宇、孙黎明。夏加任主编,孙黎明负责日常工作。

12月,经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前身)批准,从当年第4期起,由自办内部发行改为正式出版物,对外公开发行,季刊。其办刊方针是:探讨社会科学资料工作的理论、组织和管理;交流国内资料工作经验;讨论向网络化、现代化过渡的途径、步骤和方法;介绍国外资料工作现代化的情况等。

1982年

1月28日杨教、孙黎明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所,与该所领导人座谈全国资料情报工作,座谈内容由杨教整理,以“新春畅想录——关于资料情报工作的即兴谈话”为题刊发在首期上,引起了全国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1983年

第1期发表该刊特约评论员文章,题为:“发扬韧性战斗精神,开拓图书资料事业的远大前程”。

1983年5月11~20日由中国社科院情报研究所主持的第一次“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规划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商定拟将《资料工作通讯》改为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会刊,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和协会筹委会联合主办,并拟自1985年第1期起,将刊名改为《情报资料工作》。

1984年

从第1期起该刊由季刊改为双月刊,每逢单月出版,委托邮局在全国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22。

2月上旬,召开首届读者作者积极分子座谈会,向与会者广泛征求改进刊物的意见和建议。与会者对刊物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它已成为资料情报界的一个重要舆论阵地。

从第4期起,《资料工作通讯》作为全国社会科学情报工作者协会筹委会会刊出版,由书报资料社与协会筹委会合办。

11月14日,编辑部在上海召开了在沪通讯员会议。

1985年

第1期,发表了“新春改刊寄语”,对改刊进行说明,并提出作为会刊的宗旨。

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从第1期开始《资料工作通讯》更名为《情报资料工作》。由于更名在邮局办理手续时间较长,故新刊名实际从第3期开始。

3月26日成立第二届编委会并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编委由全国社科院、高校、党校、军事院校、新闻单位五大系统的专家组成。顾问:孙方;主编:寇恩田;副主编:易克信、孙黎明(兼编辑部主任);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孙方、孙庶玉、孙黎明、关琦、朱铁声、刘恩达、李久琦、肖自立、寿孝鹤、吴尚宇、孟凡、杨教、易克信、林道周、寇恩田。

5月底,在天津举行了第二次通讯员会议。

第5期发表评论员文章“加强情报资料的标准化工作”。

11月中旬,在武昌召开的社会科学情报理论讨论会期间,编辑部召开了由部分编委、通讯员和积极分子近40人参加的座谈会,就进一步办好《情报资料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第6期刊出:经上级领导机关批准,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改名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

1986年

6月18~19日,举行了第三次编委会。

12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暨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委托该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筹备委员会共同发起并联合主办。会议确定《情报资料工作》从1987年第1期起正式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作为中央级的、全国性的社会科学情报资料专业性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该刊主编寇恩田当选为学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吴尚宇为副秘书长、理事,孙黎明为理事。会刊编委会仍由原15人组成。

1987年

《情报资料工作》第1期是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专刊。刊名正式启用吴作人先生为《情报资料工作》的题字。

从第2期起增加了英文目录。

为了加强社科情报学科建设,编辑部在京召开了关于社科情报理论建设研讨会,并于第3期发表了“新的起点——关于社科情报理论建设问题的圆桌讨论会”的专题报道,刊登了12位专家的发言摘要。

第4期刊发“社科信息交流会特辑”并发表该刊评论员文章“实践呼唤理论——社科信息交流会的启示”。文章指出:我们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社会科学情报理论,需要针对我国国情,加强社科情报的现状和与之相适应的战略思想及具体方案研究,要找出理论方法与实践的适应性。社科信息交流会的成功,说明这种方式符合我国的社科情报的实际状况,具有这种适应性。

第5期增添国内统一刊号:CN11-1448。

12月26~27日,第五次编委会在京召开,与会人员从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谈到当前社科情报界的状况,从社科情报工作如何为改革开放服务谈到社科情报工作本身的改革。

12月28日,经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同意易克信同志辞去副主编和编委的请求,任命李久琦(民族图书馆)、张聿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副主编。

1988年

第1~4期开辟“笔会”专栏,发表了学会1987年年会征文活动的入选论文。目的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擘划新形势下社科情报事业发展的方向、途径与步骤而集思广益。第3期揭晓学会学术委员会评选的1987年笔会论文获奖结果。

1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增补3名会刊编委,他们是:吴育群、雍桂良、赵国琦。

11月22日第六次编委会在京召开。会议研讨了下一年的报道重点。总的要求是社科情报工作如何适应改革和建设的新形势,进一步探讨社科情报的理论与方法,为深化改革、科研事业的发展、领导决策服务。

1988年编辑部评选出36名优秀通讯员。

1989年

第5期,纪念创刊50期,发表了6篇纪念文章。创刊9年来,共收到读者、作者来稿、来信6800余件。

12月1~2日第七次编委会在京召开。编委们一致认为,刊物要从五大系统广大社科情报资料工作者的水平和现实工作需要出发,继续坚持原定的学术性、应用性、知识性相结合的方针,努力做到提高与普及兼顾,理论与实践并重。

1990年

第1期发表该刊编辑部文章“新春寄语”。欣逢创刊10周年,编辑部表示将不负众望,全力办好刊物,在保持原定办刊方针的基础上,紧紧把握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实践升华为理论。

该刊第1期开始刊出编辑部成员名单:杨正翠(编辑部副主任),(以姓氏笔划为序):王燕华、吴尚宇、单光准、徐亚男、曹捷。

1991年

第1期发表该刊编辑部文章“新年献词”。

3月29日~4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刊在第3期“特稿”栏目集中报道了会议的盛况。第二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产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该刊主编谢自立当选为常务理事、副理事长,吴尚宇、杨正翠当选为理事,会刊第三届编委会产生:彭斐章、孟凡任顾问;赵国琦、李久琦、杨正翠任副主编,杨正翠兼编辑部主任,编委21人。《情报资料工作》编委会也作了相应调整。孙方、孙庶玉、朱铁声、刘恩达、寿孝鹤、孟凡、林道周、寇恩田8位同志因年事已高,不再担任编委。产生了新一届编委会。顾问:彭斐章、孟凡;主编:谢自立;副主编:赵国琦、李久琦、杨正翠(兼编辑部主任);朱天俊等21人任编委。

4月3日,第8次编委会在京召开。调整后的新一届编委会有三个特点:(1)更年轻化;(2)人员调整幅度为38%,保证了工作的连续性:(3)新聘了一些知名学者和教授。

苏联科学院社会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B·维诺格拉多大院士应邀来华访问并专程来书报资料中心参观,接受了该刊采访,书写了“致《情报资料工作》杂志的读者”题辞。第4期发表了专访文章并在封二刊登了题辞。原国内统一刊号改为:CN11-1448/G3

12月11日,第九次编委会在京召开。编委们从选题计划、文章的组织及相关的各项活动如何开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1992年

第1期发表该刊编辑部文章“新春寄语”,文章指出,网络建设已越来越受到各系统的重视,在新的一年里,刊物将就网络建设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11月10日,召开第十次在京编委会。编委们针对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立以后的形势,对如何保持会刊的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等展开讨论。

1993年

第1期发表编辑部“新春寄语”。在新的一年里,会刊将为如何面对经济建设主战场,如何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作出更大努力。

10月7日,恰逢书报资料中心成立35周年,召开了第十一次在京编委会。此次编委会就会刊如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求得生存并进一步发展,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1994年

第1期发表编辑部“新春寄语”。文章指出:面对市场经济和汹涌而来的商潮,社科信息工作出现了“滑坡”现象。会刊将寻求新的平衡,进行理性指导,将加强对适应市场经济的应用研究、新鲜经验的重点介绍。

第3期开始,任命曹捷担任编辑部副主任,主持编辑部工作。

11月25日,第十二次编委会在京召开。编委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下一年的组稿重点。编委们表示,要在互通信息、组稿约稿、指导编辑工作上做出努力。

1995年

1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召开迎春茶话会,会刊有关人员参加了会议。

增加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2-0314。

第3期刊出1994年由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与会刊《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征文评奖结果。此活动共收到征文69篇,经过初审和终审评出:优秀奖5篇;荣誉奖9篇。获优秀奖的文章陆续在会刊发表。

12月12~15日,召开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为表彰编辑部的工作,常务理事会特向编辑部颁发了奖状和奖金。第三届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产生:书报资料中心主任、该刊主编谢自立当选副理事长、常务理事,曹捷任理事。会刊主编:谢自立;副主编张聿忠、李久琦、邱海平;曹捷增补为编委,编委会共20人。

12月15日召开第十三次在京编委会。编委们认为:刊物在报道和推进学会活动、进行学科建设和信息理论研究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定差距。会上,对会刊是否更名、扩大信息量、加强文摘选登等进行了讨论。

1996年

第1期,“特稿”集中报道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举办了在京常务理事会暨春节茶话会。会刊以及各专业委员会提出了新一年的工作设想和新举措。

12月13日,召开1996年在京编委会。

1997年

第1期发表本刊’96编委会纪要“开拓、求实、面向社会主义信息化的新纪元”。面对信息时代的到来,编委会对如何加强刊物的时代气息,走出旧格局,开拓新思路进行讨论,确定了刊物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

第1期刊出,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术委员会和会刊《情报资料工作》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当前我国社会对社会科学信息的需求与对策”征文评奖揭晓。评选出14篇获奖文章,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5篇;三等奖9篇;

12月12日,召开1997年在京编委会。强调面对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刊要紧跟时代潮流,一如既往地发挥作用。

1998年

第1期开辟“庆祝百期笔谈会”专栏。共发表9篇纪念文章:首篇为“向新的里程奋进——纪念《情报资料工作》出版100期”;封二发表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理事长汝信和原理事长孙方的贺词。

10月10~13日《中国图书馆学报》、《情报资料工作》、联合举办的图书馆学信息学研讨会在常州市召开,全国50余名代表携应征论文参会(论文在1999年增刊上集中发表)。

1999年

第1期发表文章“品位向上眼睛向下——本刊’99新春致读者、作者”。编辑部通过一年来向读者、作者以信函和问卷方式征求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刊物的定位:品位向上,眼睛向下。

1月13日,召开1998年在京编委会。大家共商刊物的发展方向,认为,会刊要在国家信息化建设中,解决如何定位问题,要关注新趋势,关注情报信息领域国际上的发展和国内的进步,在约稿、选稿、发稿时,要冷静地分析和思考,要真正做到坚持学术上的公正和高品味。

2月3日,中国社科情报学会召开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暨茶话会,五大系统汇报工作后,学会副理事长李惠国强调两点:一是重申了学会的性质;二是换届要掌握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人才力量的配备将关系到21世纪学会的发展。

2000年

该刊作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核心期刊”从本年度第1期在封面左上角予以标识。

第1期发表编辑部文章“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新世纪开篇献辞”。文章指出,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已到来,作为信息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科学信息学科,必将得到很大发展,该刊将为促进我国信息事业的繁荣做出不懈的努力。

本年度开始,主编由宋志明担任,任命徐亚男为编辑部主任。

1月31日,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举行在京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春茶话会。会刊主编在会上介绍了刊物的现状和改革的方向。

5月24~27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在常州市召开全国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该刊主编宋志明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徐亚男任理事。会议决定会刊不再设顾问,会刊主编:宋志明;副主编:张聿忠、李久琦、邱海平;徐亚男增为编委,编委会增加到24人。

第5期集中报道了大会情况。

5月25日,该刊在常州市召开2000年编委扩大会议。主编宋志明宣布:从2001年起会刊将推出世纪新版,大16开,每期从48页增至80页。

2001年

为适应社科信息研究和事业发展,第1期以特稿发表文章“与时俱进共创辉煌——新老主编话改版”。现任主编宋志明说:在走向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情报资料工作》要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专业学术刊物中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必须构建全新的办刊理念,以新观念、新视角、新思维对刊物的未来发展作出整体规划。

从第1期开始设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学术合作单位;聘任各合作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指导委员。

8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在长春召开2001年学术研讨会暨全体理事会。会议收到论文数十篇。经学术委员会评选,人选论文30篇,其中评出优秀论文奖14篇,论文奖16篇。会刊择优发表入选论文。第6期对此次会议进行了详细报道。

11月30日召开2001年在京编委会。编委们认为,在新的一年里,该刊将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构建更新的办刊理念。

2002年

第1期《情报资料工作》由“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改称“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学报”。

为提高刊物稿件质量,第1期编辑部发表文章“创新求实开拓进取——2002年稿约指要”。文章明确了2002年的报道重点。

第3期刊登“图书情报文献学科期刊榜上有名”。

6月11~14日在西安召开了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全体理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80余篇,经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74篇入选,其中一等奖13篇,二等奖37篇,论文奖24篇。学报对论文进行择优选发。第4期对此次会议及获奖名单进行了报道。

2003年

1月21日在首都图书馆召开了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暨春节茶话会。学会、学报及各系统总结汇报工作并确定了机构人员的变更。

信息服务是信息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推动社科信息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第1期发表本刊评论员文章“要把‘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写在社科信息工作的旗帜上”。

第3期刊登“图书情报文献学科期刊榜上有名”一文。《情报资料工作》2000年度排名第六、2001年度第二、2002年度第二。

9月25~27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福州举行。书报资料中心总编、该刊主编宋志明任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徐亚男任理事。《情报资料工作》主编:宋志明,副主编:杨沛超、邱海平,编委会增至33人。从此届开始,各个系统的副理事长将出任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的编委。第6期对会议进行了全面报道。

会议期间召开了2003年编委会。专家们建议,在今后的的工作中,要打造中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精品期刊,应该做到以下关系的结合:理论与实际、前沿与普及、技术与人文、特色与兼顾。在加强约稿组稿的同时,还要注意精选来稿。

2004年

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京、津地区常务理事会暨茶话会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召开。会议对本年度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及国家社科基金图书情报与文献学学科的申报等事宜进行商讨。

第1期发表本刊评论员文章“与‘数字革命’共进,与网络发展同行——必须重视转型期的社科信息学科理论建设”。文章指出:只有对社科信息学科发展路径及网络环境下学科建设取向进行深入研究,重新构建社科信息学科理论体系,社科信息实践才能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第5期刊登“图书情报文献学科期刊榜上有名”一文,《情报资料工作》2003年度排名第五。

第5期开始编委会副主编高自龙接替邱海平。

9月21~25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在重庆召开“西部大开发与当代社会科学信息服务”学术研讨会。评出优秀论文85篇,其中24篇被评为一等奖。学报陆续选登部分获奖论文。

12月8日召开2004年编委会。

2005年

1月18日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在京常务理事会暨新春茶话会。2006年恰逢学会成立20周年,希望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促进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学科建设和事业的发展。

第1期发表本刊编辑部文章“特色立足创新为本精品取胜——2004年本刊在京编委会纪要”。文章提出:(1)与时代同步,和同行俱进,打造中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精品。(2)以特色立足,寻找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3)以指导性取胜,加大对实际工作的指导力度。(4)坚持理论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事业繁荣。

本年度开始每期从80页增至112页。

《情报资料工作》25年共刊发图片410幅。

注: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得到该刊原副主编李久琦、张聿忠、赵国琦;原编辑部主任孙黎明、杨正翠;现任编辑部主任徐亚男的指导与补充,在此深表感谢!

标签:;  ;  ;  ;  

“情报工作”25年_情报搜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