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呼吸内科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 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支气管哮喘病人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仅通过常规手段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采用延续性护理。观察两组疗效,并采用护理前后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来评定其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护理能明显使病人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延续性护理;治疗依从性;生活质量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on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Methods 80 cases of bronchial asthma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study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nursing by routine means,and the patients in the study group used the continuation nursing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nursing. The effect of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evaluated by the compliance score of treatment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an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the score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the study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continuous nursing care for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 can obviously improve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words] bronchial asthma;continuous nursing;treatment compliance;quality of life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患,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等以及细胞组分参与[1-2]。该炎症能使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出现,从而使患者出现反复喘息、气急、胸闷[3]。而该病的病因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分别为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4]。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经常在夜间或凌晨有咳嗽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并且常常伴有鼻塞、打喷嚏等。目前临床上多通过药物治疗,如β2受体激动剂、茶碱类等扩张气管类药物或者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抗炎药物,且大多数患者在服用药物后基本都能好转或控制病情。虽然仅通过药物就能治疗该病,但是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因此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后的延续性护理对患者在出院后后续的康复则显得极为重要。本文选取8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再分别采用常规护理与延续性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措施,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在2015年9月-2017年10月于我院收治的80例支气管哮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44例成年男性,36例成年女性,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中成年男性22例,成年女性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5.7±5.2)岁;对照组患者中成年男性22例,成年女性1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6.3±4.8)岁,对比两组患者之间基本资料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病;(2)均为成年患者;(3)排除具有精神病史以及无法沟通的患者;(4)排除妊娠期女性;(5)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方法
对照组仅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在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对病人病史进行全面了解,并详细记录患者病情、用药、心理情况。在患者治疗结束出院后,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用药指导、肢体康复运动训练等,并叮嘱患者出现不适症状时及时联系医院就诊。
而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延续性护理:1. 患者住院期间,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支气管哮喘治疗及预防知识培训,并制定医院医务人员联系手册,联系手册中有护士及主治医生的联系方式。2.出院后,定期让护士与患者进行联系,询问用药情况以及患者病情,并叮嘱患者按时服药以及让患者按期来医院复诊。3.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电话随访,并将预防支气管哮喘的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4.每隔一个月安排护士对患者进行上门访问,并对每名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记录,并且询问患者用药情况以及观察患者有无其它症状发生。并且根据患者病情情况指定服药计划,控制服药量。5.每当医院有专家进行支气管哮喘相关讲座时,通知患者及家属来医院参加,并当场询问专家意见。
1.4观察指标及标准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完之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治疗依从性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来分别评定病人的临床疗效。两种评分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评定,且分值越高则治疗依从性或生活质量越好。其中生活质量评价内容包括哮喘症状、行动受限、心理情况等三方面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x2检验来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比
两组患者在经历不同护理措施的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在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哮喘症状、行动受限、心理情况等三方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随着现代生活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加上大部分人不注意卫生环境,支气管哮喘发病率逐年上涨[5]。大量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若不及早治疗则会影响人类生活,严重的则会使人呼吸骤停给生命带来极大的威胁[6]。而目前治疗该病最常用的手段就是药物治疗,而要想使治疗效果最大化,对患者出院后采取延续性护理措施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通过在患者住院时使护士与患者进行支气管哮喘治疗及预防知识培训这一做法能有效让患者了解该疾病并能有意识的采取预防措施。在出院后让护士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以及上门访问,随时叮嘱患者按期服药以及对患者病情进行严密关注,使患者在出院后有不适时能及时治疗,使患者更好的恢复。并通过开展支气管哮喘讲座,让患者与家属在出院后仍能对该病有深入的了解,使患者在病愈后能有较强的预防支气管哮喘病的意识与措施。在本研究中通过延续性护理的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都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延续性护理护理能明显使病人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吴 迪. 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及进展[J].医学综述,2013,19(4):664-667.
[2]蔡晓华. 匹多莫德对支气管哮喘患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12):1508-1511.
[3]张鹏霞,王巧云,王媛媛,等.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5):98-99.
[4]周文君,周鹰,姜永前,等. 支气管哮喘患者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J].重庆医学,2012,41(22):2291-2293.
[5]秦红梅,宋怡. 支气管哮喘患者预防性吸入治疗的依从性及综合干预[J].医学与哲学,2012,33(22):13-15.
[6]李喆,莫琳芳,任成山,等.支气管哮喘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5):78-80.
论文作者:段丽芳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5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哮喘论文; 延续性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病人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