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轰动一时的云南大学化学院学生马加爵杀人案最终画上了句号。作为一桩刑事案件虽然已经终结了,但作为案件的主凶马加爵——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屠夫”,带给我们的触动却是强烈的,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是深刻的。
又想起另一件事——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这个在校公认的听话、懂事、学习刻苦、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竟出人意料地残忍地将硫酸溶液泼向了公园里憨态可掬的狗熊的脸上,成为残害动物的肇事者。熊何罪之有,对其下此毒手?
两件事虽然内容不同,但从教育角度论,二者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于是,我们不禁要问: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帮助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该是我们痛定思痛后对教育本质的真诚反思吧。
充满人性之美的教育,才是完美的教育,才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其次是成为“才”。叶圣陶说:“当前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终身学习特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做人”是核心。由是观之,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人格。
人性的养成需要人文的教育。人文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的教育,解决价值观的教育,追求善的教育。缺少人文的教育,是“目中无人”的教育。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的任务绝不仅仅是每天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而应该同时以“美”与“善”熏染他们,使其人性趋于完美,使其人格趋于健全。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加强修养,纯化师生关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健康的个性影响学生,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特别是应该积极关注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用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选择高尚的价值取向,确定健康的生命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教会学生胸怀豁达,能容忍别人的缺点,时时处处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心灵、美好的情感,最终使之成为一个“有人性、有情感、有教养、有信念”的人。如此,教育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一般人往往过分强调智育,认为教育就是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科知识,而忽视情感价值,轻视人文教育。正因为如此,所以实践中我们的教育往往容易迷失育人的方向,失落育人的旨归。事实上,缺少人性和情感比缺少知识更可怕。一个人是否有益于社会,不仅仅取决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取决于其人性素养的高低。一个富有知识的人如果缺少人性的驾驭,其知识就不能转化为人性化的素养,其能力就失去了良心,结果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和造成的危害更可怕更严重。二战期间纳粹集中营里那些用知识包装出的“高级刽子手们”的惨无人道的杀戮,就是历史留给我们教育的永远的警示。
一个德盲远比一个文盲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大!
只有人文才能告诉人类应该做什么,才能驾驭人类的知识。缺少人文的教育是残缺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缺乏会造成一大批“人文精神残疾人”——“情知分裂的畸形儿,人性缺失的两脚兽”。充满人性,人才不会迷失方向、价值和归宿;惟有人性,才是人一生品质的“守护者”。教育,呼唤人性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