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尊对自我监控的影响论文

·心理医学·

自尊对自我监控的影响

朱润瑞 李丽

(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对自我监控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某市市民80名作为被试,施测自我监控量表、自尊量表和内隐联想测验,采用SPSS 17.0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自尊结构和对自我监控的影响。结果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相关不显著,外显自尊和他人导向显著正相关(t =0.576,P <0.001),高外显高内隐自尊对他人导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ΔR2=34.9,P <0.01)。结论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相互独立的结构,高外显高内隐自尊能显著预测他人导向,内隐自尊与自我监控无关。

【关键词】 外显自尊;内隐自尊;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作为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个体调节行为适应环境,表达自我的重要机制。Snyder早在1974年首次提出了自我监控(self-monitoring)概念,用来解释自我呈现中的个体差异。在Snyder的理论基础上,Gangestand、Lennox和Wolfe等做了相应的修订与补充研究,肖崇好(2005)[1]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根据个体在自我呈现中是否注意维系人际和谐和自我和谐两个维度出发,对自我监控概念进行了重构,把自我监控分为4种类型:高自我监控,在自我呈现中既维系自我和谐,又维系人际和谐;他人导向,只维系人际和谐;自我导向,只维系自我和谐;低自我监控,既不维系人际和谐,也不维系自我和谐。

自尊是个性的核心,是所有行为的基础,Greenwald的内隐联想测验之前,绝大部分对它的研究仅限于外显自尊,即意识层面的自尊。内隐自尊[2]是以自动化的方式对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1998年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出来以后,研究者们开始更深入地研究自尊的结构,发现自尊存在不同的结构即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3]。研究对自我监控和自尊都做了详细和系统的研究,但是将二者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二者对于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自尊的不同结构为预测变量,探讨其对自我监控的预测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被试为某市市民,共80人,有效被试76人,有效率为95%。其中男33人,女43人,所有被试视力或矫正视力均正常。告知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实验材料和设计

1.2.1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测量外显自尊,该量表由10个条目组成,分4级评分。该量表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Dodgson和Fleming等人曾分别报告该量表的α 系数为0.77和0.88。

1.2.3 自我监控量表 使用的是肖崇好编制的新的自我监控量表,此量表分为3个子量表:自我向导子量表,测量个体维系自我和谐的程度;他人导向子量表,测量个体行为维系人际和谐的程度;高自我监控子量表,测量个体既维系自我和谐,又维系人际和谐的程度,共24个项目。它们的Cronbach的α 系数分别为0.83、0.81、0.71。

2.2.3 不同高外显自尊对自我监控影响的回归分析 以平均数28.22为界将他人导向分为高他人导向和低他人导向,将高他人导向和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个体的外显自尊做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高他人导向和高外显高内隐个体的外显自尊呈现显著的正相关(r =0.622,P <0.01),而与高外显低内隐个体相关不显著(r =0.351,P =0.351>0.05)。

IAT程序第一部分要求对属性词按积极和消极进行归类,第二部分要求对概念词按“我”和“非我”进行归类,第三、四部分是按“我”“积极”和“非我”“消极”进行归类,第五、六部分按“非我”“积极”和“我”“消极”进行归类,第七部分与第六部分相同,没有“正确”与“错误”的反馈,正式收集数据。其中第一、二、三、五是练习阶段,给予被试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四和六是实验阶段,是IAT所需要的反应时数据,没有反馈。

一晃二十年过去了,他看着易非的父亲从楼上跳下来,看着易非的母亲处理丧事,看着易非求学和长大。他们都没有断联系。他觉得易叔就像一棵被雷劈火烧过的树木,死了,但枝干还在,怒指苍穹,易非从死干上长出新枝,而长得愈发的急迫和顽强。对,就是急迫,就是这种感觉,可惜田有园表达不出来。

2.2.1 不同自尊组合的自我监控得分情况 以自尊得分的平均分为界分为高外显自尊、低外显自尊、高内隐自尊、低内隐自尊,继而可以将被试分为4组,相对应的4组人数分别为18、23、18、17,χ 2检验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在自我监控各个量表上的得分如下。见表2。

1.2.2 内隐联想测验(IAT)[4]运用IAT来测量个体的内隐自尊水平,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测量概念词-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强度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7.0 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2.2 方差分析 以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分组为自变量,自我监控的各个量表的分为因变量进行2×2的方差分析。见表3。通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低外显高内隐、低外显低内隐4组在他人导向、自我导向、高自我监控量表得分的方差是齐性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他人取向中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内隐自尊主效应也不显著,外显自尊的主效应显著,高外显自尊的两组被试他人导向得分显著高于低外显自尊的两组被试。

表1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自我监控各维度的相关性

注:aP <0.001

2.2 不同自尊结构对自我监控的影响

根据Greenwald 提出的D 值计算方法[5]处理,在处理数据时,先把低于300 ms的以300 ms记,大于3 000 ms的以3 000 ms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然后对所有的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上面IAT程序中的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别计算平均反应时,最后将两组的平均反应时相减,即可看出被试的内隐态度。

ArcGIS for Maritime是ArcGIS Desktop的一个扩展模块,主要用于解决海洋、海事、水道测量中产生的数据处理加工问题。NIS模型是ArcGIS for Maritime模块专门为海图设计的制图模型,以地理数据库模型为基础,参照IHO中物标的定义,对S57中的物标进行了合并和复杂处理,将S57原始物标进行重新整合和组织,将原始数据按物标的相似性分为43个专题层,每个专题层根据空间类型分为点线面三个不同的要素类。示例如下:

表2 高低内外显自尊被试的自我监控各维度得分

2.1 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自我监控之间的相关性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他人导向与外显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见表1。

表3 不同自尊水平的他人取向方差分析

注:aP <0.001

高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备多种形式,成为素质发展、创新意识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载体,正是由于第二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新颖性,使其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

通过以上厂商的观点可以看出,目前相似品牌给市场带来的是分辨困难、执法困难、误导农民消费等弊端,甚至一些品牌有傍大牌的嫌疑。那么相似商标的存在到底存不存在侵权行为呢?

将高外显高内隐、高外显低内隐个体外显自尊得分标准化,以其标准分作为自变量,将高他人导向标准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各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回归方程ANOVA分析的F值,测定系数(R2)以及调整后的测量系数(ΔR2)。高他人导向对高外显高内隐自尊的回归系数是0.476,并且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两者之间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0.349,即高外显高内隐自尊可以解释高他人导向总变异中的34.9%。见表4。

表4 大学生两种高外显自尊对他人导向的回归分析结果

注:aP <0.001

3 讨论

关于外显和内隐两种过程,有双重分离说和单一结构说[6]。其中双重分离说的观点之一Bargh(1996)的社会信息自动化研究认为任何一种心理过程都是控制性与自动化加工的结合。单一结构说并不认为存在两种态度,有学者提出由于测量外显和内隐过程的自陈测验与内隐测验的内容不同,才表现出了低相关,如果两种测验所用材料相同就有可能出现高相关。本文用的Rosenberg自尊量表和IAT中的词语均和自我有关,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依然表现出了低相关,不支持单一结构说。由表2可知,外显和内隐自尊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1,为负相关并且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这验证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彼此间是相对独立的,二者是两个不同的结构[7],与以往关于自尊结构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由相关分析可知,外显自尊和他人导向有显著的正相关,并经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外显自尊对自我监控中的自我导向和高自我监控则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他人导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外显自尊越高,他人导向倾向越明显。这与王媛丽等[8]的研究结果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一致。这可能是因为高外显低内隐个体即防御性高自尊具有较高的防御性,自恋程度比较高,主动取悦他人的可能性比较低,而高外显高内隐个体即安全性高自尊,对他人的言语和行为比较敏感,有时将较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外部和谐上。

(3)团队成员原创性的大小与个人创新产出的质量不成正比,表明协作与合理的利益分配是保护原创的必要措施。

综上,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是相互独立的结构,高外显高内隐自尊能显著预测他人导向,内隐自尊与自我监控无关。

参考文献

[1] 肖崇好. 自我监控概念的重构[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2): 186-193.

[2] 张丽华, 刘婕, 陈虹. 内隐自尊研究现状及展望[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39(1): 47-51.

[3] 张丽华, 李娜. 自尊研究范式的发展[J].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5(4): 231-232.

[4] 徐辕虹, 李春波. 内隐联想测验在精神障碍中的应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8, 41(9): 1435-1440.

[5] 吴明证, 梁宁建, 孙晓玲. 消极反馈条件下青少年自尊结构与注意偏差的关系[J]. 心理研究, 2009, 2(2): 27-33.

[6] 张镇, 李幼穗. 青少年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比较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 3(3): 219-224.

[7] 牛凯宁, 郑满利. 大学毕业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7, 17(1): 68-72.

[8] 王媛丽, 谢志杰, 汪玉兰, 等. 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 20(7): 1025-1027.

【中图分类号】 B 844.2

doi: 10.3969/ j.issn.1004-437X.2019.16.036

(收稿日期: 2019-02-01)

标签:;  ;  ;  ;  

自尊对自我监控的影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