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岚皋城关第二小学 725400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也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主动参与中学习知识,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下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以学生为主体创设学习积极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中,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谈如何去学习,才能寻求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产生求知愿望,形成内驱力,用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去探究新知识。讲课开始时,教师可简要地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肯定学生的表现,提出本次学习要求,运用语言的感召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促其产生努力达到目标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调动自己的有意注意,充分地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创设良好的情境。
比如在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之前,我提出问题:一斤棉花一斤铁从高处同时落下来,哪样物体先着地?同学们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我顺势引出要学的课文以及问题,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提出问题,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热情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双方的信息交流,是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思想、情感、信息、知识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文本的赏析过程。
教学中,如果只注重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就达不到预定目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尽可能地想办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而提出问题往往是激发兴趣的最佳途径,并起着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围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问题的形式要灵活多样,用“新奇多样”换“心奇多思”,学生才会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地思考。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时,提出的问题更要体现新的要求,要善于转换角度,改变方式地提出问题。使学生不能很单一地利用学过的知识和习惯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有新鲜感,才会启动思维神经去探究奥秘,才会激发学生用旧知探索新问题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动力,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使学生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不人云亦云,能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表现自我创新意识。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就应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要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路转峰回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当学生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释疑,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长知识长智慧,并学会怎样学习,怎样在学习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宗海 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张贤仁 教师如何进行反馈与测评[M].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3]裴娣娜 教学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沈玉顺 课堂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瑞典)胡森 Husen 教育大百科全书[M].海南出版社,2006。
[6]陈琦 刘儒德 主编 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孙双金 著 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8]王荣生 著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9]袁振国 著 教育新理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0](美)加里·D.鲍里奇 著 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蔡义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4
标签:学生论文; 兴趣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意识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