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蔡蓉蕾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湖南 长沙 4101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CT及MRI应用效果。方法:选取57例盆腔囊实性病变患者开展研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CT及MRI诊断检出效果。结果:以手术结果为标准,CT及MRI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检出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临床诊断中CT及MRI均有良好诊断检出效果,均可为患者后续治疗的开展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关键词: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CT;MRI;临床诊断;应用效果

盆腔囊实性病变是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女性妇科疾病,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或由于卵巢肿瘤、盆腔感染、子宫病变等疾病所引发,且部分患者存在较高恶性疾病风险,故做好对盆腔囊实性病变的有效诊断对于患者疾病早期治疗的开展及病情的有效解除、缓解具有积极作用,故需结合盆腔囊实性病变解剖位置较深、诊断难度大的特点,合理选取诊断方式,对其病情进行有效诊断[1]。因此,为观察分析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CT及MRI应用效果,特选取本院收治57例患者开展对比研究,现将结果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11月期间于本院就诊57例盆腔囊实性病变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开展临床对比研究。57例患者均以月经周期异常、小腹疼痛、腹胀及可触及盆腔包块为主诉就诊,经超声检查后确认为疑似盆腔囊实性病变,年龄区间范围25~59岁,平均年龄(42.16±5.23)岁,症状持续时间3~9个月,平均(6.23±1.45)个月。

纳入标准:患者入院后经阐述就诊主诉、查体及超声检查就均确认为疑似盆腔囊实性病变需进一步接受诊断确诊;患者均在知情前提下参与本次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CT、MRI诊断绝对禁忌症者;排除研究所用造影剂过敏者。

1.2方法

患者均接受CT及MRI临床诊断,CT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双源CT扫描仪(型号:SOMATOM Force),MRI检查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型号:MAGNETOM Aera)。患者在检查实施12h前需禁食,需饮适量水确保膀胱充盈。

CT检查:CT检查前2h时需指导患者服用的泛影葡胺稀释液500ml(浓度3%~5%),引导患者取仰卧位接受检查,将髂嵴至耻骨联合上缘范围设为扫描区间,先实施常规平扫,平扫结束后,采用高压注射器经患者右手肘部中心静脉推注泛影葡胺造影剂,造影剂推注剂量为1.2ml/kg(浓度250mg/ml),推注速率为3ml/s,于造影剂推注30s后实施全胸轴面增强扫描。

MRI检查:检查前准备、检查体位、扫描范围同上,先进行常规MRI平扫,其后进行钆喷酸葡胺造影剂右手中心肘静脉高压推注,推注速率为3ml/s,推注剂量为15~20ml,造影剂推注20s后实施COR、SAG、TRA多方向及T2W-SPTA、T1WI及T2WI多序列磁共振增强扫描。

CT与MRI扫描检查间隔时间为3~5天,两类检查参数设置相同,层距5mm、层厚5mm,必要时可实施2~3mm层厚薄层扫描检查[2-3]。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CT及MRI诊断检出效果。

卵巢源性肿瘤诊断指标:呈卵圆形或圆形囊性肿块,边界清晰,直径多在3~5cm区间,存在薄壁分隔结构,部分囊壁厚度不均。

盆腔感染性病变诊断指标:囊性肿块无既定形状,边界模糊与周边组织无明显分界,且CT扫描所得密度值较高,MRI诊断信号反应较高。

子宫源性病变诊断:子宫或宫颈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可见明显团块状或结节状组织增生,实质部分存在清晰边界。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中各项数据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组间对比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时,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57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共确诊卵巢源性肿瘤共44例,其中恶性16例,恶性28例,盆腔感染性病变共7例,子宫源性病变共6例。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CT及MRI诊断结果后可知,CT及MRI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检出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由于病变位置位于患者盆腔,收到盆腔生理结构复杂性影响,常规影像学诊断手段如超声、X线诊断等受到盆腔内部器官显影影响无法实现对患者盆腔内囊实性病变的有效诊断,需尽量选取可尽量降低生理解剖结构成像影响的诊断方式,实现对患者盆腔内囊实性病变的有效诊断。

研究结果表明:57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共确诊卵巢源性肿瘤共44例,其中恶性16例,恶性28例,盆腔感染性病变共7例,子宫源性病变共6例。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对比CT及MRI诊断结果后可知,CT及MRI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检出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分析原因:CT与MRI诊断均是现在临床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临床诊断技术,均可通过矢状位、冠状位等多方位扫描的实施,实现对患者盆腔内器官的综合角度扫描,为诊断提供依据,且可通过增强扫描的实施,进一步提升成像质量,为诊断结果准确性的提升提供基础,且在实际诊断开展中卵巢源性肿瘤、盆腔感染性病变及子宫源性病变在CT及MRI成像中所具有的诊断特征明显,且可在成像质量提升的同时,强化诊断特征成像效果。

综上所述,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临床诊断中CT及MRI均有良好诊断检出效果,均可为患者后续治疗的开展提供可靠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计一丁.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232-233.

[2]王吉杰,周仪.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技术,2017,29(05):27-28+38.

[3]洪环得,刘建成,曾英琅.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06):84-85.

论文作者:蔡蓉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31

标签:;  ;  ;  ;  ;  ;  ;  ;  

CT及MRI在女性盆腔囊实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论文_蔡蓉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