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的旗帜——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旗帜论文,胡锦涛同志论文,讲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七一”的讲话,讲得很精彩,站得高,看得深,讲得透,很快在全党乃至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都感到,这是在新的起点上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动员令。这篇讲话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央关于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精神实质,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2000年2月提出到现在已经三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人们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实质以及它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地由不全面到全面、由简单到深入,讲话反映了我们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所以大家听了以后感觉跟我们的思想认识很贴近,感到很有针对性。这对我们掀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并把整个学习引向深入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始终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继承创新。这就帮助我们、指引我们真正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用继承和创新、坚持和发展相统一的观点,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讲话中有三句话我觉得特别重要:
第一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就告诉我们,要从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和规律的角度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这是个最基本的问题,是最基本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就告诉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要注意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还要重视意识和存在、物质和精神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
第三句,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观点和原理,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
总之,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是就生产力谈生产力,而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生产力,来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来思考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不是单纯就文化谈文化,而是要从先进文化的产生和它同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理解,文化受经济基础制约,也要为经济基础服务,为促进生产力发展服务,为保护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服务,而这些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这些基本的问题上来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片面性,可以避免很多肤浅的、表面的理解。
二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前一段时间对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识上、理解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就是一个口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不是创新?这篇讲话对这些问题都做了鲜明的回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怎样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什么?就是继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了什么?讲话中讲到十个“关于”,指出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并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也就是说,抓住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就抓住了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钥匙,认真理解它的继承和发展、认真理解它的科学内涵,就可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引向深入。一些地方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不下去,主要就是缺少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把握。
这篇讲话还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新世纪我们党要举的理论旗帜是什么。我们党最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样在我们的旗帜上自然就要写上毛泽东思想、写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一个思想,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党的指导思想,当然应该把它也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怎样举旗这个问题太重要了,靠教条主义、靠僵硬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举不了旗的。看不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同老祖宗对立起来,都不可能真正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大旗。这次胡锦涛同志进一步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上把举旗的问题讲清楚了。
讲话中有些话讲得很精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红线。并不是要丢掉马克思主义,而是在许多重大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呢?就是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坚持也好,发展也好,理论创新也好,靠什么呢?胡锦涛同志强调:“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实践第一,人民群众的实践第一。“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我们主张说新话,但是这种新话必须是反映客观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才是真正的理论创新。随便找几句少见的话语、新的词句,不等于理论创新。
三
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应该是我们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不如此,就不叫共产党,不如此,也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
在谈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问题时,胡锦涛同志谈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必须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讲到理论工作的时候,他强调: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以最广大人民的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讲到而且重申: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新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这对我们理论工作者是一剂清醒剂、一副好药方。而且提到: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讲到: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的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讲到: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他强调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这里他提出了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立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时刻想到群众,绝对不要脱离群众。特别是针对当前的情况,要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处境困难的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真正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
相信谁,依靠谁,服务谁,实现和保护谁的利益,这里实际上有一个政治立场的问题。政治立场很重要,站在什么样的政治立场就决定了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什么样的方法论。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也不会相同,往往会对同样的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对同一个事物产生不同的判断。有时候我们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有不同的看法,往往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立场不同所导致的。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对事,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推动社会实践。对人,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武装头脑、指导自我修养。如果只对事不对人,或者只对人不对事,都不能真正学习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导干部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就不可能领导好改造客观世界的工作。”学而不用,不用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或者只用于改造客观世界,不用于改造主观世界,效果都不好。所以,在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中,一开始就要把学风搞好。如果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搞表面文章,那是对兴起学习新高潮不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