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秀[1]2001年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及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 高血压病(EH)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有关高血压相关基因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调节水盐代谢、血管张力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在高血压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因此编码该系统的各个基因就成为研究EH遗传基础的很有吸引力的候选基因。此外,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左室肥厚(LVH)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猝死的一个重要预测因子,是独立于血压之外的一种危险因素,调控左室的重量和结构的遗传基因是心血管疾病不良预后因素,所以查明左室肥厚的遗传因素并及时预防其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观察发现,血压水平与左室大小并不相关,动脉血压的变化与肥厚程度并不一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很多左室肥厚的患者血压正常。因此目前认为,在左室肥厚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可能不仅仅是血流动力学因素,更重要的还有遗传、神经体液等因素共同促进其发生,其中RAAS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探讨RAAS基因多态性与心肌肥厚的关系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1.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国汉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I/D多态性 和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EH及LVH的相关 性。2.筛选与EH和LVH相关的基因和敏感基因型,有助于揭开EH和LVH 的分子遗传机制。3.为开发和研制新一代针对性更强的制剂和基因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 基础。方法:1.以13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为对象,测定临床指 标。2.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和二维超声引导的M型超声检 查,分为左室肥厚者(LV+)72例,无左室肥厚者(LVH-)64例。3.采集血液样本并提取白细胞和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4.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限制性内切酶、琼脂糖凝胶电泳、澳化 乙晚(EB)染色、紫外灯下观察电泳带,进行基因型分析,并照相检 测 ACE和 CYPllBZ基因的多态性分布。结果:1.EH组和对照组临床特征的比较:EH组的甘油叁酯、收缩压、舒张压 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差异、血糖、血 胆固醇均无显着性差异。2.LVH-组与LVH+组临床指标比较: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差异、血糖。 血脂、血压均无显着性差异。3.EH组 ACE基因 I川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无 显着性差异。4。EH组 CYPllBZ基因-344C/T多态性与对照组比较基因型和等位基因 分布均无显着性差异。5.LVH-组与u卜组“巳基因1川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均有显 着性差异(P<0.05),LVH-组m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wH+组,LVH+_ 组厂 基因型和 1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WH-组。6.LVH-组与wH+组 CYPI IB2基因-344C/T多态性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 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LVH-组H基因型频率显着高于wH+ 组,LVH+组叮基因型和 C等位基因频率显着高于wH-组。7.EH组的 CT+11联合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 LVH+组中的J+11联合基因型频率高于wH-组,达到统计学差异 (P<0.05),CT+11联合基因型与仅具有CT或11基因型的个体相比, 患LVH的危险度明显提高。结论:1.ACE %因I川多态性与EH无相关性。2.CYPI I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洲无相关性。3.ACE基因二 多态性与MH有相关性,可能是MH发生的易感因素, DI基因型可能会降低个体对 LVH的易感性,1等位基因可能是 LVH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3-4.CYPI I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MH相关,CT基因型使患 LVH的危险性提高。C等位基因可能是左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CYPI IBZ基因上44CT基因型和从E基因 11基因型共存对 LVH的发病具有协同作用,这可能是个体对LVH易感的危险因素。6 CYPllBZ基因刁44CT基因型和 ACE基因*基因型共存时可能会降低个体对LVH的易感性。
王曦云, 崔俊彪, 盛莉, 李庆祥, 刘艳萍[2]2005年在《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AT2R)基因+1675A/G多态性及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344C/T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相关性。建立可用于鉴别左室肥厚易感人群或易感个体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1·资料与方法:2001至
李锡明, 高春江, 王涟[3]1999年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了77 例正常人,80例无左室肥厚的高血压病病人,74 例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患者的ACEI/D基因多态性。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组D等位基因频率为51.6% ,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35.6% ,P< 0.01),及高血压无左室肥厚组(39.3% ,P< 0.05)。结论:ACE基因D等位基因型可能是中国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易感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及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D]. 张文秀. 第一军医大学. 2001
[2]. 血管紧张素Ⅱ2型受体基因及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J]. 王曦云, 崔俊彪, 盛莉, 李庆祥, 刘艳萍.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合并左室肥厚相关性研究[J]. 李锡明, 高春江, 王涟. 高血压杂志. 1999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高血压论文; 血管紧张素论文; 基因型论文; 醛固酮论文; 基因多态性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