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探索"中学会学习论文_吴青松

在"问题探索"中学会学习论文_吴青松

吴青松 (广西桂林市叠彩区大河中心校广西 桂林541000)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4)12-024-02

面对课程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立足点,但向学生传授知识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之一,抓住知识的重、难点,按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强调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不是贬低知识的价值,创新教育仍然强调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知识的优化。关键是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使学生不仅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学会学习方法,更具有创新能力。扎实、丰富的知识是学生学习的源泉,课堂教学不能回到知识型教育的怀抱,因为它不是以获取知识为最高和最终目的。新的时代要求我们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扎实、丰富的知识,思维活跃、灵敏,判断准确,主意巧妙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形成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它反映了教学结构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间的组合关系。教学模式应属于研究型的教学模式,它是多样型的,它应以开放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在师生互联互助、合作交流中,使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问题探索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以问题为中心,在探讨解决问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的假设、猜想,展开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我们在实践研究中总结的基本结构是:

(一)设疑激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采用: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一上课老师便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数字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只要你任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立即说出它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想难倒老师,说的数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且对。惊叹之余,学生急于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学生带着追求知识的渴望和疑问进入新知的探求过程。

(二)探疑抓要点(巧设问题组织讨论,畅通学生思维的渠道)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的,通过教师对数学知识进行教学法加工,通过学生拼摆、实验、讨论,争辩等活动,让学生的眼、耳、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思考,在思考中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参与提供平台

把教材中的主题图转化为问题情境,使知识的形成过程变成学生可以操作的活动,充分运用好教具,学具,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操作。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面对长方体模型或纸盒,数一数它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有多少条棱?动手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有几个顶点?学生在问题中用眼观察、动手测量、记录结果、动脑思考的基础上探索长方体的特征。再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教材的安排顺序是先认识,然后认识……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教学、(让学生把一个圆先对折,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再对折圆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就是它的),然后教学……。这样的设计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老师抓住问题的要点,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位上。

(三)解疑引归纳(指导学生在探讨中善于总结,培养归纳能力)

(1)引导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潜能。

对于学生可独立操作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探索,直至独立获取新知。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第一步指导学生按凑十的需要操作小棒。先把2根分成1根和1根,把其中的一根放在9根里凑成10根,再与剩下的1根合成l1根;第二步让学生用语言表述操作过程;第三步脱离小棒说想的过程,在学生达到熟练的情况下,趁机探讨出9加几的计算方法--凑10法。有了9加几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延续性地学习8+3,7+4,6+5等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知识潜能得到充分挖掘,推理能力得到发展。

(2)合作研讨,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合作研讨,即课堂中学生以小组(或同桌)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间的协作与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共同发现问题,培养其主动学习能力。在小组研讨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如在教学"42÷3的口算除法"时,。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在汇报时提出问题:

①把4捆和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该怎样分?(先分3捆小棒,再把剩下的一捆与2根合在一起平均分成3份。)

②为什么要先分3捆,再把剩下的与2根合在一起分?

③根据分小棒,说说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出42÷3=14的口算方法。通过合作研讨,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发展了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四)质疑获新解(精心设计练习,提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

课堂练习是巩固新知识,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除围绕本节课的重点设计基本练习外,还要适当设计些具有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习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应用心向。如学生在学完乘法的意义后,设计了这样一组习题: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①4十4十4十4十4

②4十3十9

③1十4十5十7十9十13

这样的设计紧扣了本节课的重点,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所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彻底改变了学生接受--模仿的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参与探索,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之一:课程改革就要做到样样新,否定和推翻过去的一切,这种误解往往会使课堂教学走上歧途。教学改革的本意是改革不科学、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发扬传统教学的优良方法。教学改革也同样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迈进。

误区之二:高效课堂就是训练学生会解难题,为了提高学生解答难题的"水平",题海战术又重登"殿堂",结果过去被淘汰的偏题、怪题又"请回"了课堂,学生又去死钻牛角尖,这样做只能挫伤多数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事与愿违的。

误区之三:为了提高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加大力度的强化训练,做到人人过关,这种"一刀切"的观念,只能重蹈加重学生负担的老路。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因材施教,积极鼓励,调动兴趣,做到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提高。

论文作者:吴青松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4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  ;  ;  ;  ;  ;  ;  ;  

在"问题探索"中学会学习论文_吴青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