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途径_文明发展论文

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途径_文明发展论文

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文明论文,道路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K02

据我国著名现代化理论专家罗荣渠教授的研究,东西方的古典文明都是农业文明。这两类社会的生产力性质和阶级结构都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文化背景、整体社会结构与运作机制却大不相同。东方一些国家在前现代时期的古典农业文明达到的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都远远高于西方。而由于东方特别是亚洲,社会发展具有较多的统一性、长期连续性、渐进性的特点,因而长期滞留于农业社会。尽管东方许多地方曾出现过繁荣的商业和贸易、资本主义的萌芽、某些重大技术创新,但并未形成新的工业文明的发展定势,而被建立在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上的过分成熟的封建社会结构压抑住了。西方社会在经受蛮族入侵反复破坏之后,则具有较多的分散性、多变性、突发性。正是这种西方式的发展范式较易形成新的工业文明所得的物质技术条件和推动创新的机制。这些条件是在西欧封建社会的母体中长期发育成长,经历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商业革命、政治革命一系列变革,最后是工业革命的大变革,在数百年时间中自然形成的。英国率先完成了这一现代历史的大变革。在18世纪中叶以后的一百年间,英国人口增长三倍,一些村镇变成大城市,英国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多,占国民产出一半的农业比重大幅度下降。西欧其他国家也紧跟英国在19世纪中叶实现了工业革命。“这场工业革命标志着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分水岭,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对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决定性的胜利,它改变了历史的方向,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注: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第13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文明发展道路,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私有制、市场导向、议会民主制是这一模式的基本特征。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首先是封建私有制向独立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私有制的过渡,再从后一私有制转变为现代私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转变的关键是,拥有较大资本、具有独立经济条件的社会集团的兴起,并采用追求利润的资本主义经营方式,以有力地推动市场的发展,使狭小地区市场转变为全国市场,形成真正竞争型的市场经济。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权利的手段。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促使原有的封建议会现代化,并代表新兴阶级利益;而议会权力的壮大有助于推动社会沿着较少暴力、具有代议制民主形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前进。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代议制、民主制三者在长期互动过程中发展起来。形成高效率的、有自主组织运转能力的新的社会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显示出巨大的适应力和对封建主义的巨大优越性。19世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从西欧、北美、俄国一直到日本,都基本上是沿着这条道路走过来并取得了成功。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着根本的内在矛盾,即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造成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与社会贫富悬殊。西方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是以非西方国家的相对不发展为代价的,通过疯狂的对外扩张和殖民掠夺,建立起一个以西方“工业民族”剥削非西方“农业民族”的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到20世纪,资本主义由于内在矛盾的激化,不仅导致前所未有的世界大战和世界经济危机,而且导致两次大分裂。第一次分裂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脱离资本主义体系,走上与资本主义脱勾的另一条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第二次分裂是30年代法西斯主义兴起,德国、日本、意大利脱离凡尔赛和平体系,走上反传统资本主义的法西斯主义道路。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性危机。它既使资本主义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也推动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再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早在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自由竞争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就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分析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宣告了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命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自我否定,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他们晚年提出东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的成果,也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共同取得社会主义胜利为前提和榜样的。他们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看作两个不同的世界历史时代。客观地说,后来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东方落后国家先于西方发达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球两制”并存的世界格局,虽然得益于马克思恩格斯东方社会理论的宝贵启示,但已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范围。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开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东方社会主义新文明发展道路。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在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基础上,先进行政治变革,实现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再在工人国家的领导下,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去追赶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在斯大林领导下建立起来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就成为一种与西方资本主义相对立、相并存的工业化新模式。单一公有制、国家计划导向、高度集权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俄国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出现发展性危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实现了从不发达的资本主义旧模式向社会主义新模式转换的。国家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为突出国防现代化而走发展重工业化道路,国民经济的积累主要来自农业和压低消费水平。在政治设计上具有反资本主义所有制、反国际资本包围、追求社会公正、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的目标取向,把改变阶级结构作为模式创新的决定性要素。特别是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全面管理,完全的独立自主,加上高度的群众动员,使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早期资本主义。它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中,在单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样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下,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工业化。这一模式创新在西方危机年代中显示了独特的优越性,并使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败了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此对工业化起步晚的经济落后国家产生了突出的示范效应。

但是,苏联模式是一种强烈的战备体制,根本适应不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这种体制模式是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处在资本主义包围的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类似“战时共产主义”的体制模式。它以马克思在发达国家基础上设想的社会主义原则为理论根据,以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存与巩固为前提,追求以重工业(包括国防工业)优先发展为核心的高速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靠剥夺农民和牺牲农业发展来实现工业化,并以排斥商品经济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为保障。这种体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当时以战争与革命为主题的时代要求,有助于社会主义国家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经常性的社会动员及政治思想工作,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又得以在特定的时期内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它曾经有效地调动苏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二战后,它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经济,初步建立工业基础,也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同时,它又包含了一系列缺陷和弊端:一是由于在发展战略上过于倚重重工业和国民经济的超高速发展,极易导致农、轻、重之间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经济总量失衡和市场短缺等问题;二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片面强调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定和排斥商品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导致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以及由此而来的政企职能的同一化,企业无法形成依靠科技进步与面向社会需要发展生产的内在机制而失去活力;三是由于政治体制上的高度集中和文化体制上的封闭僵化,极易造成践踏民主法制、官僚主义、家长制和个人崇拜等现象。当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苏联体制模式的缺陷和弊端就日趋突出出来,成为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障碍。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是按照马克思设想的基本原则营造的,自认为是高于资本主义的,因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采取了简单否定的方式,这显然脱离了实际,也不适应战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特别是斯大林提出的“两大对立的世界阵营,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了东方与西方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使本来就已落后的东方社会脱离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最终导致这一模式的终结。

中国是在比俄国更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越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按照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建国方略,中国在民主革命成功以后,不是要照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而是先进行新民主主义建设,借助资本主义的一定发展,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待物质条件成熟,再向社会主义过渡。尽管建国以后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只持续了一个短暂的时期,它仍对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不同于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直接继承和发展。这个创新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来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它不是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并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的基础上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方式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道路。它也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通过改革开放,已经根本改变了单一公有制、国家计划导向、高度集权的体制模式。形成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吸取了二者成功经验的新道路和新模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它在处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不是对资本主义的简单否定,也不是同资本主义全面对抗,而是与世界市场接轨,大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加快现代化的发展。

近现代世界历史特别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的历史表明,现代文明正经由两条道路发展起来,一条是由封建主义经过工业革命而定向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现代资本主义。另一条道路是从封建主义或半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后一条道路即东方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大半个世纪成功与失败的探索,很可能把现代文明发展的两条道路中发现的社会进步成果加以综合,其前途无可限量。如果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看作是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否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则达到了否定的否定,走出了一条有可能把现代文明发展的两条道路中发现的社会进步成果加以综合的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美国政治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在1989年苏东剧变前夕写的《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中,曾宣称共产主义气数已尽,世界正在进入历史上共产主义之后的阶段。却在他的新作《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中不得不承认:“从总体上来看,必须说中国取得的成绩是极为令人钦佩的。虽然用全球标准衡量,中国仍是一个穷国,但在80年代,它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接近10%的年增长率递增。这相当于当年日本、韩国和台湾的惊人速度。从当前的迹象看,在整个90年代中国将保持大体相同的高增长速度。在沿海某些地区,例如广东,增长速度甚至达到了每年递增13%。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将对这种经济增长,尤其是华南的经济增长,产生进一步的影响。如果这种速度保持下去,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四个经济大国,仅次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他还进一步指出:“假定社会基础结构和个人收入与经济增长速度同步改善,中国很可能会被许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特别是被前苏联各共和国的人民,看成是一个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选择模式,可以用它来代替已宣告失败的共产主义制度和西方建立在自由市场基础上的民主制度。”(注:布热津斯基著:《失去控制:21 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第207—2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总结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实践近一个半世纪的发展,我们可以自豪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当年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的三条基本原则,即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吸收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现代化道路中得到了继承和创新。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 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道路。 回顾上个世纪之交: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1898年,“百日维新”流产;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再看这个世纪之交:90年代初,面对苏东剧变,我自巍然不动,经受住了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考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2010年,将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两个世纪之交的中国,形成天壤的对照。百年巨变证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正确的。邓小平指出: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是发展问题;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第三世界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国家的安全和主权要始终放在第一位;中国革命胜利后,一直奉行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一切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政策;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我们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总结了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世界上的国家富的愈富,穷的愈穷,解决这个问题是国际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改变国际经济秩序,首先是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两件事要同时做。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和政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社会摆脱对西方国家的殖民依附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基本经验的总结。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道路。东方落后国家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面临最大的课题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践证明,东方落后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实现现代化,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落后的经济文化,绝非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势,事实上,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进入社会主义的脱胎差异越大,社会发育程度越低的国家和民族,他们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从贫困落后状态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转变,比起先进国家和民族来说,不仅无优势可言,而且更具复杂性和长期性。例如,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缺乏民主法制传统,科学技术比起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等等,将长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约因素。邓小平在80年代会见第三世界国家领导人的谈话中,指出:“要根据本国的条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搞好民族团结,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使经济得到发展。我很赞成你们在革命胜利后,不是一下子就搞社会主义。我和许多非洲朋友谈到不要急于搞社会主义,也不要搞封闭政策,那样搞不会获得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第135页,第22页。 )这也是总结在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得出的深刻经验教训。邓小平理论就是在中国经历了历史跳跃之后,探索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课题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规律,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准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深刻地分析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明确地规范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大胆地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合理地调整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形式,规定了先富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及时地提出了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高度评价了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地提出了判断社会主义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些将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借鉴。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对外开放,大胆学习和利用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东方落后国家实现的社会主义,不是象发达国家实现的社会主义内在地包含了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而是与发达资本主义文明处于外在并存的关系,因此,就有一个学习和吸取发达资本主义文明的问题。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早已揭示了东方前资本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外在并存关系,提出东方社会要利用这样的有利条件,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但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峙的时代,也是双方互相封锁并且自我封锁的时代,重新拉大了东西方经济和科技发展上的差距。在和平与发展的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只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吸收和借鉴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进步和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后发优势”,运用最新科技成果,实现科技发展的跨越,把经济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过去的两上世纪,不论是英、法、德、意,还是美国、日本,走的都是西方式的现代化道路。而今,“欧洲殖民主义业已终结,美国霸权正在消退,西方文化的衰微接踵而至”(注:布热津斯基著:《失去控制:21世纪前夕的全球混乱》第207—20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易帜,又使人们试图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希望破灭了。世界步入一个“双重幻灭”的世纪末。第三世界的崛起,成为20世纪的头等大事。人们预言,21世纪是东方国家崛起的时代,这些国家有着不同于西方的文化传统,将会走出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既避免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所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又借助世界市场吸收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并大大缩短了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这毫无疑义地对包括原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具强大的吸引力。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这不但是给占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指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0页,第135页,第22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世界现代文明发展的新途径_文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