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邕宁区人民医院 广西南宁 530200)
【摘要】手术部位感染是外科手术患者最为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之一,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分析,掌握手术部位感染的诱发原因,并采取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有助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的降低,进而有益于患者的术后恢复,以及医疗单位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本文就对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4-0002-01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外科手术并发症类型,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构成部分。医学统计证实SSI约占医院感染发生率的15%左右,因而得到了临床医师的广泛关注。SSI的发生会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医疗单位的整体医疗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进而加大患者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加大患者的身体痛苦,严重者还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随着近年来高难度手术的广泛应用、细菌耐药性的增强以及感染病原学的变迁,SSI的预防与控制难度也大大增加,尽管术后SSI无法完全杜绝,但通过对其危险因素进行严格控制,仍然有助于SSI发生率的降低。
1.SSI临床诊断标准
器官感染指的是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或是无植入手术30d内出现的,手术相关腔隙或是器官感染症状,主要包括:第一,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再次手术探查证实腔隙或是器官发生感染;第二,穿刺或是引流证实有脓液;第三,临床检查的基础上,经病原学检查诊断,且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指的是有植入手术后1年内或是无植入手术30d内出现的,手术切口深部组织发生的感染症状,主要包括:第一,影像学、组织病理学和再次手术探查证实为深部切口脓肿或是其他相关感染;第二,外科医生打开的切口或是自然裂开的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体温高于38℃,局部压痛或是疼痛;第三,深部切口穿刺或是引流出现脓液,排除感染性手术后的引流液;第四,临床检查的基础上,经病原学检查诊断,且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2.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因素
2.1 患者因素
第一,年龄因素。医学研究认为,患者的年龄与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且65岁以上患者的SSI发生率会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老年患者所选用的手术方法风险更低,手术复杂程度更低;二是老年患者自身发热等症状的表现不十分明显,导致其体温监测相对较少;三是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通常健康程度较好,因而SSI发生率相对较低。
第二,营养状况因素。术前严重营养不良患者切口愈合速度会明显减慢,进而提高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医学报道证实,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在22.4%左右,这一结果远远高于一般患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手术患者而言,术后死亡、切口不良愈合、医院感染等均与其蛋白质-卡路里营养不良之间存在直接联系,然而,医学研究人员对于SSI发生情况与患者营养状况之间关系的说法却不完全一直。
第三,手术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植。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SSI感染细菌类型,医学研究证实,若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则其胸心外科手术后SSI感染发生率会显著提高[1]。
2.2 手术因素
第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医学研究认为,手术前30min至2h内应用抗菌药物进行感染预防性治疗,有助于其术后SSI感染发生率的降低,同时,术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也会延缓患者的康复速度,进而提高细菌的耐药性,提高患者的医疗成本[2]。
第二,皮肤准备。术前备皮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措施,常用的毛发去除方法为脱毛剂脱毛、剪刀剪毛和剃刀剃毛等,不管患者通过何种方式去除毛发,均需要选择较为接近手术开始的时间。系统的备皮措施,能够在患者皮肤表面形成一个保护屏障,进而低于微生物和细菌经皮肤进入人体。
第三,手术时间。手术部位感染与手术持续时间之间关系为,手术持续时间长的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就较高。手术部位感染与等候手术时间长短之间关系为,随着患者等候手术时间的延长,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会提高[3]。
第四,手术特征。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与手术切口长度之间关系为,切口越大,则其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就越高,其主要原因在于,切口较小的手术,通常操作难度较小、切口暴露时间较短且手术操作时间较短,因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也就较低。另一方面,不同的手术部位,也会对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认为,结肠手术是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手术类型[4]。
3.手术部位感染研究意义及展望
自1999年开始,美国CDC的NNIS系统于就对儿科及成年人感染菌株的耐药性、外科手术患者、高危护理单元以及ICU病房等内容实施了动态监测,2005年后又将其转变为现有的国家健康照护安全网络(national healthcare safety network,NHSN)系统,其关注的焦点问题也转变为了手术部位相关感染[5]。我国从2009年开始也逐步推广实施了《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并对成立2年以上的医疗单位实施了全院综合性监测,关注的焦点问题在于医院感染部位和重点科室的目标性监测。尽管外科手术后切口感染问题无法从根本上消灭,但对于SSI高危影响因素,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和检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从而提高医疗单位的整体医疗质量[6]。
【参考文献】
[1]何培生,袁云峰,苟剑林等.肝胆手术后的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2):4700-4701.
[2]郭新海,毛福民.结直肠癌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090-2091.
[3]陈旭东,张朝跃.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骨科,2015,6(5):273-274.
[4]蒋志莲,肖静.手术部位感染控制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43-144.
[5]阮艳萍,秦云芳,国良.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3):2691-2692.
[6]洪锦兰,郝元涛.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5):748-749.
论文作者:黄雪峰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7
标签:手术论文; 部位论文; 患者论文; 发生率论文; 切口论文; 因素论文; 术后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