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课堂探究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学好数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且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何学好数学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对于简单的数学学习来说,动手操作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能够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够起到巩固知识理解的效果。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方法较为单一,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不尽人意。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去体验完整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让学生有敢于试错的精神,并适当增强数学活动的趣味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生效率。
一、用作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是教学中首要环节,也是学生兴趣被激发学生最佳环节。而以操作活动作为课堂导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新知识的欲望,而且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启迪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仔细研读教材内容,并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变化,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体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会以“制作闹钟”的操作活动进行导入,让学生以教师里的钟表为原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闹钟”,让学生在制作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对钟表上的数字产生疑问。之后,我会以问题加以引导,如,钟表上的三个指针分别代表什么?一共有多少个大格?每个大格中有多少个小格呢?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进而,我会指导学生认识时分秒,并通过有效的活动来让学生感受时分秒在时间上的不同,从而让学生建立一定的时间观念。最后,我还会通过拨钟游戏作为结尾,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用于课堂探究
探究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适当的操作活动来提高学生探究的深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设计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数学知识生成的过程,并初步掌握一定的数学规律,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效果效果,首先,我会以旧知识进行导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活跃课堂氛围,之后,我会创设合理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以摆木棒的操作活动来自主探究新课,我会出示情境图:老师带领学生去参观图书馆,学生一共20人,5名教师。让学生以木棒来展开对总人数的计算。比如,学生由20人用4捆5根的木棒表示,教师5人,则用一捆木棒表示,组织学生交流,感悟笔算的算理和算法,并尝试列竖式计算。以此来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最后,我还会以“超市购物”的实例为参考,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数学意识,提高计算能力。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用于课后拓展
课后拓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以操作活动来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来结尾,发散学生的思维,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我除了为学生讲述基本的教材内容外,还会以操作活动进行有效的拓展,比如,让学生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学生思考“角大与角小对边长有哪些影响呢?”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寻找“角”的物体,感受角的特点,并思考角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通过这样的问题结尾,能够培养学生一定的数学眼光。
综上所述,重视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发展其一定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知识都需要动手操作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和教材意图有更加深刻的把握。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高云.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基础教育研究,2019(20):50-51.
[2]党国文.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19(32):57-58.
论文作者:万振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操作论文; 课堂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教师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