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论文_谢小映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论文_谢小映

四川省渠县渠江镇第五小学 谢小映

阅读能力是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课程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3~6年级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达到的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等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有2500字左右的识字量,他们经过三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掌握了汉语拼音这一识字工具,学会了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并能根据语言环境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句子,形成了初步的朗读能力和默读能力,能够读懂简单的课文。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一、初读,把握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要一学生独立阅读为主。当然,独立阅读不是放任自流的放羊式阅读。教师要为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要指导学生从把握课文内容入手。把握内容要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和基本要素。

首先是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因为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那些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当然,有的词语学生已经学过,但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的一般意义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但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其次是指导学生理解句子。因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那些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含义深刻的句子,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以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就是学生要重点理解的句子。能理解词语和句子,就为学生理解自然段创造了条件。理解自然段,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弄请课文中的人物,事件,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如,指导学生阅读《桥》一文,在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词语,句子和自然段的基础上,指导他们把握课文内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通过课堂交流,他们不仅弄清了课文的主要人物是一位村党支部书记,而且弄清了课文的主要事件是他在山洪暴发是临危镇定,指挥人们按秩序过桥,撤离洪水灾区,全村一百多人撤走了,他和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再读课文,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更进一层,透过语言文字和事件本身,去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每一篇文章都是有一定的目的,也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只有通过“悟”才能把握。所谓“悟”,就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所包含的感情以及作者使用语言文字的匠心。教师不能以自己对课文的感悟代替学生的体验而是要让学生运用自己的阅读期待,已有的阅读能力,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水平去自主阅读,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有把读与思结合起来,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思,读思结合,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语境体会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体会课文中人物的行为表现,进而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要褒扬什么,要批评什么,从而领悟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比如,在把握了《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抓住“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拥戴”,“党员排在后边”,“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等关键词语 和“老汉指挥人们排队过桥”等段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再读课文,用心去领会语言文字的含义和其中的思想感情,就容易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赞扬身为党支部书记的老汉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赞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表达对老村支书的敬佩之情。

三、品读,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品读,就是再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对课文进行细细体味。宋人王禹偁的《橄榄诗》中有这么一句:“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始觉”二字表明,回味之时,对“甘如饴”的体会而言,要比咀嚼之时还要来得深切,来得强烈。阅读不仅要理解,而且要学会鉴赏,并从中获得借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积累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理解,就是明白语言包含的意思,把握住它内在的说法,这是积累的起始环节。感悟,就是通过熟读成诵,从对象的内容信息中引发出自己的感想,悟出自己的收获。鉴赏,就是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这是积累的更高层次。记忆,就是将自己的收获加以归纳整理,存入自己的经验库并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记忆是积累的末端环节,最终决定着积累是否有效。汉语是世界上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之一,具有思想美,意境美,节奏美,等特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知美,欣赏美,领悟美,培养积累的兴趣,并从中获得表达方法的借鉴。

比如,在学生整体把握《桥》一文的内容和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课文,从选材立意,谋篇布局以及语言组织等方面去体会课文的表达方式。学生抓住课文情节发展来品读,就会发现课文内容是环环相扣,结构十分紧凑,构思十分巧妙,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课文的标题仅有一个“桥”字,但这个“桥”却是全文描写的焦点。他寓意深远,是课文矛盾的聚焦点,聚集着父子的感情纠葛,聚集着生死抉择,聚集着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思想斗争。这是生命之桥,是闪耀着我们党一切为人民着想的根本原则之桥。通过品读课文,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心灵的对话,在体会课文表达方法的同时,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情感的审美中自觉实现思想的升华,灵魂的净化,从中获得写作方法的借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论文作者:谢小映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  ;  ;  ;  ;  ;  ;  ;  

小学中高年级语文阅读指导论文_谢小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