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特点的实证研究
庄文婷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摘 要 :近年来,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现象日益突出,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东北地区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充分掌握了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的特点,并发现大学生在微信圈层内传播信息时较为理性但存在隐患,关注内容广泛但对主流意识形态兴趣不大,传播动机多样复杂且传播效果影响力大。
关键词 :大学生;微信;圈层化;研究
腾讯公司2018年第一季度数据报告显示,微信用户达到10.4亿。作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是使用微信最广泛的群体之一,微信已经深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大学生微信交往过程中,“圈层化”现象愈加凸显。“圈层化”是指网络用户因某些相似特性或共同需求在某个网络平台上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一个个网络交往聚合体。简而言之,就是有层级的圈子。“圈层化”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疏远了高校努力构建的网络宣传教育平台,由于教育者“进圈难”使主客体间的话语交互机会减少,主流声音无法精准传达,“网络异见”无法有效过滤。了解大学生微信交往的“圈层化”特点,是突破现实困境的必然要求。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笔者以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的特点和圈层内信息传播的特点为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在正式测试前,分别抽取吉林省两所高校的100名学生进行预测,通过对94份有效问卷的信度、效度分析,结果显示问卷的信度α系数为0.856,效度KMO指数为0.873,表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使用开发工具Keil uvision4进行编程,程序主要包括三个模块:AD9833芯片写入模块、按键模块及显示模块,AD9833写入模块属于该芯片的内部编程,通过对数据的读取,可实现三种波形的输出。AD9833写入流程图如图9所示。按键模块由单片机STC89C52的P3.0~P3.7引脚和P1.7引脚实现控制。
正式测试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了东北地区六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涵盖了重点高校、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各个层次,性别、年级分配比例比较均衡,可以保证样本的普遍性。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8%。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由此可见,准确的信息反馈,深层的客户互动,迅速的市场决策,灵活的政策支撑,便于省、市公司做出正确的决策。这就是奏出的“第二曲”。
二、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的特点分析
调查发现,大学生并不是盲目地相信圈层内的信息,有50.9%的学生表示“总是半信半疑”,在进一步追问“认为谁传播的信息更值得信任”时,38.6%的大学生选择“官方或有公信力的媒体”,“家长教师”占29.3%,“网络大V或意见领袖”占20.0%,这说明大学生更愿意相信权威的信息源。在问到“对圈层内的信息是否有辨别的习惯和能力”时,43.4%的大学生表示既有辨真的能力也有辨真的习惯,说明大学生对圈层内的信息有一定的把关意识,但他们对信息的把关还处于“自在状态”,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所扮演角色类型的调查发现,只有9.1%的大学生是生产者,多数属于消费者或旁观者,可见多数大学生网民并非传播学理论中所讲的“介质型受众”即浏览信息之余能够评论、转发,而是属于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但并不传播的“终极受众”。
Discussion on the wisdom of the local design with sharing the gables——A case study of historical village “Dongchu Island”
三、大学生在微信圈层内传播信息的特点分析
(一)总体上较为理性,但存在一定隐患
从表1可以看出,在圈层类型上,同学朋友圈占比最高,其次是家人亲戚圈,这反映出大学生网络圈层的形成基础是以亲人、朋友、同学为主的强社会关系。在使用需求上,虽然大学生主要是用于“信息获取与分享”和“人际关系维护”,但值得注意的是,有62.0%的大学生选择了“自我展示”,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圈层还要在这“一亩三分地”中通过自我表露进行自我形象建构与维护。在使用频率上,一半以上的大学生经常使用网络圈层,所谓“话语相投就进群”,基本不用的只占8.9%,这也侧面说明了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微信“圈层化”的影响。在使用态度上,“肯定”和“中立”比例相近,在40.0%左右,这就印证了微信交往“圈层化”受大学生青睐是事实,但在这一领域空间我们还大有可为。
表1 大学生微信交往“圈层化”特点的描述性统计
(二)关注话题广泛,对主流意识形态兴趣不大
本研究将内容划分为时政新闻、社会热点、突发事件、经济动态、体育娱乐、文化道德以及其他七个方面。大学生关注的话题跨多个领域,从政治经济类到文化道德类,从严肃性话题到娱乐性话题都有涉猎,其中大学生最关注的是“突发事件”,占比为28.6%,位于第二和第三的是“体育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占比分别为25.7%和20.1%。这主要是与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及心理特点有关,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需要放松解压,好奇心和冲动性强的心理驱使他们偏好刺激劲爆的信息,追求网上畅所欲言的快感,因此更关注槽点多、娱乐性强的社会焦点类和娱体类的内容,而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往往表现得兴趣不大。
(三)传播动机多样复杂,传播效果影响力大
关于大学生在微信圈层内传播舆情信息的动机,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传播动机是多方面的,并非由于某种单一目的。其中28.2%的大学生选择了“大家都在发”,这是典型的从众心理。圈层成员是高同质化群体,个体间相互影响力大,在某些不了解的或模糊的情境中,大学生就会参考圈层内他人的意见来进行判断,这也会纵使错误言论的表达更加极端。有21.4%的学生选了“伸张正义,传递正能量”,这与大学生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信任感较低有关,他们在圈层内或痛斥社会现状,或追求事实真相,表现为明显的批判现实主义。有33.4%的大学生选择了“宁可信其有”和“事关自身和好友利益”,主要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具有威胁性的突发事件,往往容易引发群体的恐慌心理,所以将信息层层传递。还有12.6%的大学生选择了“举手之劳”,这说明大学生传播信息时存在互动大于深思、信任大于核实的“知根知底”的社交心理。
四、结语
网络思政阵地建设非常重要,有阵地主流价值才能有“地”放矢,才能有成风化人的效率。高校应加快官方微信公众号的内涵建设,搭建全方位的网络思政“微平台”。高校思政工作者还应以个人或工作组的形式建立微博、微信公众号,发表针对社会热点和学生心理学需求的高质量原创推文,兼顾趣味性和实用性,形成特定的粉丝圈,用活跃的姿态与学生交流互动,随时为正能量的内容点赞,随手给学生的评论做出回应,随境转发正当时、有意义的信息,以全新的网络形象吸引学生的关注与追随。
参考文献 :
[1]陈志勇.“圈层化”困境: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6(5):70-74.
[2]夏睿,沈文娟.生态系统视角下西部大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7(2):68-75.
[3]仝泽民.“圈层化”视域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策[J].高校辅导员,2018(3):61-65.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5079 (2019) 19-0013-02
作者简介 :庄文婷,女,汉族,吉林长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项目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库立项课题“基于微信平台的高职院校师生主体间性德育模式研究”(2018-2-14)。
标签:大学生论文; 微信论文; 圈层化论文; 研究论文;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