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发现、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要树立“以人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成绩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在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启发学生勤于动脑想问题,善于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主人翁的态度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整个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活起来,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依托儿童生活事例,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将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在实践中渗透数学思想。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最喜欢什么动物”一课时,我在组织学生对生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过程中,用学生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不同颜色拼图代替不同动物,而一块拼图代表一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物,在搭拼图的实践活动中渗透统计思想,拼图要放在同一桌面上,这样能看出哪种颜色拼图搭的高,这样在统计中,把深层次的数学思想生活化了。通过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了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二、积极探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罗伯逊指出:“限制和服从不能养成创造性,权威主义的教育只能早就驯服的,而不是创造性的学生。”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老师在课堂上如何引领十分重要,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度增强开放性,给学生创设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要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的和个性的东西,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减法》这一节中,例题出示:15+7,学生们经过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5+7的方法,让我很是惊讶!有借助小棒的,有借助计算器的,有口算的:(1)15+5+2;(2)15+10-3;(3)5+10+7;(4)13+2+7等,我让他们一一说出算理,没想到他们说的有理有据。例如,15+7我应用15+5,还少加了一个2,我再用20+2=22,把少加的2补上了。说得多好啊!在这个环节中,我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同时,鼓励他们多方面地思考,多方面地分析,用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去思考问题,开拓了思路,灌注来了学生的共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习效果
1、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激发求知欲
心理学家认为:“智育出自手上。”这充分说明操作对获取知识的重要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实际探索阶段,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发生形成的过程,涉及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创新素质。
这种教学真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信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感知形成表象,通过思考想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悟出其中道理。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2、利用学具动手操作,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有效的操作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注重学生操作,真正地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提高学习兴趣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学生操作中萌发。
四、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多媒体已经进入课堂。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丰富学生数学探究的视野。
例如,在“小数点”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这样的课件,名字叫“快乐的小数点”。情节是这样的:在数学大家庭里有一个调皮的孩子,它的名字叫“小数点”,它整天东游西跑,无忧无虑地生活。由于它的不安分,给整个家庭带来了不少麻烦,也闹出了许多笑话,最后小数点从一次次教训中,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主动改正了错误,成了一个人人喜爱的孩子。生动形象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拓展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到生活。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多是以系统化、标准化的纯数学的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而生活中的数学不可能如此单一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出隐藏在其中的数学问题,再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它服务于生活,这也是学习数学的目的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实际中,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例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我便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天气变化,记录号每天的气温和风力大小,然后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气温变化及风力大小统计图,把分析结果写一份研究报告。一周后,当我收作业时,一份份作业让人感到惊讶,同学们不但统计图画得美观,而且数据准确。更让人惊喜的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提出了在这一周的观察中发现了我们这个地区黄沙天气比较多,他们提出了倡议:“希望所有人一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植被,多种树造林,维护生态的平衡,减少黄沙天气的重视。”看了同学们的报告单,我深深体会到,在这次搜集、整理、记录、分析活动中,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让学生从小就有获得信息的意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总之,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认知规律,积极地创设条件,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选取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生活素材,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以知识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去探究、发现,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数学更加富有生命力,让学生更有效的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中,学生的各个方面都会得到良好的发展。
论文作者:刘俊宝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3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操作论文; 知识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小数点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8月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