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研究回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象论文,文化与论文,心理学论文,视野论文,父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视野下的父亲意象指的是人的记忆和想象中的父亲形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仁君意象”,父亲是慈爱的统治者,与生活息息相关;西方传统文化中的父亲意象是“父神意象”“父性崇拜”潜含着西方人对原始父亲(上帝)的一种传统意义的强烈崇拜和深刻敬畏,父亲意象是遥不可及的。在传统文化的演变中,父亲意象也发生着巨大的嬗变,从“仁君意象”“父神意象”到“人父意象”。
90年代中期,瓦西里沃斯·费纳克斯的一项有关德国父亲角色的调查显示:(1)父亲是养家者,起养家作用(如赚钱养家、争取一个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2)父亲是教育者,起工具作用(如教孩子知识及进行全面的普通教育、了解孩子的发展和成长);(3)父亲是咨询者,起社会作用(如对孩子的问题和需要保持开放);(4)父亲是牺牲者,起支持作用(如在孩子出生之后的一段时间暂把职业义务放在一边,为了有利于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这样,父亲意象的概念就被结构化成这四个方面。大多数成年人都认为父亲的社会作用(咨询者)是最重要的。排在第二位的是赚钱养家的作用。把事业放在孩子利益之后被大多数成年人拒绝,尤其被青少年拒绝。根据对父亲养家的作用与社会和工具作用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态度上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归纳出两种父亲意象概念类型:教育者型的父亲和养家者型的父亲。认为社会和工具作用比养家作用更重要的人,其概念属于前一类型。2/3的德国男人、女人和青少年属于这一类型。认为养家作用比社会和工具作用更重要的人,其概念属于后一类型。Perkins的研究提出,现代父亲在家庭中的形象应是多样化的[15]:第一是“照顾”,父亲也要参与养育孩子的过程,包括换尿布、喂养、沐浴等,与孩子互动增进亲情,并与母亲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第二是“信任感”,父亲不享有母亲与孩子间的联结性,然而却扮演着重要且有价值的角色,它依赖着亲子间的信任感。第三是“认同作用”,每个人都同意母亲在孩童的人格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不可忽略的是父亲在孩童的人格发展中也占有重要的影响力。第四是“安全”,父亲给予孩子们充足的安全感,提供了关心,让子女在家庭里感到十分安心。第五是“家庭防卫”,父亲扮演是整个家庭的重要保护者。第六是“幽默”,风趣的父亲会减少孩子们的焦虑感,并促进孩童学习生活上的乐观态度。第七是“独立”,父亲的角色良好时会减少孩子对于母亲的依赖感,且一位良好的父亲角色不会为孩子做他们能为自己做的事。第八是“自信”,当父亲扮演着教养者时,会给予孩子们建立自信心及有建设性的指导,使孩子们能有效地学习和克服难关。第九是“耐性”,良好的父亲角色不会对于孩子们有揠苗助长的情况,但却让孩子们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而自行改过。第十是“互补者”,母亲与父亲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不完美的家庭中,母亲最好的互补为父亲,反之亦为相同的道理。
现代父亲是一个更全面和人性化的角色,一方面他仍然要承担和传统父亲一样的经济责任,另一方面按照舆论的要求,他要在孩子的养育问题上事事参与。这种跨越式的转变糅合了东西方传统文化精髓,使东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现代父亲意象基本趋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