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彰显生命价值理念之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探析论文,理念论文,思想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命是复杂的有机整体,包括人的肉体感觉、行为认知、情感体验、思想道德、意志耐力、处事能力等等。生命的诸元素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存于一个生命体中。不同的生命个体有不同的爱好和特长,不同的生命个体都会依据自身的特色,思考、设计自我发展规划,逐步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生存方式,以实现自身生命价值。高中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展期,他们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行为能力虽有差异,但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发展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心理需要,都是有生命追求和生命进取的发展性群体。担当教书育人独特任务的高中政治课教师要善于直面学生的生命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笔者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谈谈思想政治课彰显生命价值理念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正确理解生命价值的内涵,重视课堂教学的生命展现
生命价值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觉、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的作用,让学生的各种生命要素获得全面的绽放;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生命展现,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教师不仅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教学,而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发展而工作;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且要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
课堂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应该重视生命要素的相互碰撞,促进生命个体的生命展现。课堂活力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与学生、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运用。其中,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因素是课堂生命活动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实现师生生命价值的中介,知识与运用是课堂丰满的生命展现。课堂中有了生命的存在,才会有知识的生成,才可能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的质量生成与师生的生命交融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着教师职业生命的感受,影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更影响着师生生命价值的展现。
为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生命诸元素的展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每个框目和每个单元都有课堂探究设计,这些问题扣紧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对学生认识自然和社会,提高生命体的判断能力和辨析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召力和专业魅力,激发学生的生命动力,尊重学生的发现和感悟,让学生在探究中享受乐趣,在情感上相互撞击,共同实现智慧的生成和生命的升华。如果教师一味唱“独角戏”,不能让学生展现生命的活动和生命发现,那无异于无视学生生命的存在。如果教师粗暴地制止学生有意义的课堂展现,那无异于扼杀学生的生命,从此以后学生便不会也不想再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生命个体的价值品质和特有功能便黯然失色。
思想政治课教学关注生命价值,不仅在于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也不仅在于掌握解题技能,而应该是基于生命、为了生命和促进生命基础上着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展现生命价值,促进师生生命的个性交流和共同发展。思想政治课应该具有对生命价值的积极理解和对生命发展的积极扶持的优良品质,应该是焕发师生生命活力的重要平台,应该成为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最适宜的空间。
二、致力于建立共生性师生关系,努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向受教育者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是发展受教育者的感觉、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生命发展的过程。
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从一定意义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高尚事业。人是具有自然、心理、社会和精神文化诸层面特质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人,是既有唯一性又有普遍性的人,是具有内在发展需求并在生命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为此,思想政治课必须建立一种在平等、民主、理解基础上的有生命的、共振的、发展的共生性师生关系。
共生性师生关系可以使师生通过知识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使师生双方都能不断地获得新的经验、体验新的情感、收获新的知识,让师生在精神上得到新的满足,在知、情、意等都获得同一的发展。《文化生活》是一门学生较好入门的生活性课程,它直面文化现象与文化发展,重视文化继承与发展,突出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较好地实现了与学生的思想道德、知识修养的碰撞,学生在文化生活方面有较为广泛的接触和理解。关于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文化的继承、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华文化的弘扬等,师生双方都可以利用课堂共振,共同探究文化生活问题。如果教师善于激励学生思考文化生活,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课堂的探究气氛将趋于浓厚,课堂共生性的认识将趋于丰富,师生间的共生性关系也将趋于发展,教学目标也就较为可能实现。这样,文化的丰富多彩、文化的特有功能、文化对人的影响,也使学生领略到生存的意义与生命发展的价值。
共生性的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单向地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知识和运用的过程,也是师生生命交流和生命发展的过程。这种教学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教师教导学生知识,而更多地体现为师生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通过课堂活动和交互作用,教师将“乐于面对学生”,与学生一起达成新的生成性共识,学生的生命也将得到丰富和发展。
共生性师生关系强调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只有通过体验,师生重新审视自我,才能在体验中获得个体生存的意义和生命发展的价值。为营造和谐的共生性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命发展需求和生命发展意向。不仅如此,教师必须有换位思考意识,教师只有与学生互动、对话,才能形成一个共生性共同体。为此,教师角色应从专业型转向社会型,关注学生个体生命价值,实现教师角色的认识视域的转换。如果教师一味抱住“师道尊严”的观念不放,就不能有师生生命的共同发展。
三、正视学生的生命价值缺憾,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命挫折
高中生是活生生的、善于思考的、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但他们的生命体充满矛盾和彷徨。由于学习任务重、科目多、内容深、压力大,一些基础不扎实、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容易出现烦躁、焦虑、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自闭、消极、泄气等行为也较为突出,这是学生关于生命价值上的缺憾。《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指出:“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的影响贯穿人的终生,教育的方式关乎生命的发展。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引领学生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和学习生命上的挫折,完善学习方法,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积极展现生命的价值。
有人说,哲学是人生的导师,至善的益友,罪恶的劲敌。哲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深思、提问和解答。哲学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生活与哲学》课堂可以激扬生命风帆,展现生命价值。如学习“意识的作用”时,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强调人的生命意识在实现生命价值的作用,做学生心理的关怀者,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减轻焦虑,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为学生消除心理压力,给予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支持。学习“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时,教师可以把教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明确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教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要鼓起勇气,再接再厉,让生命的价值永驻。《生活与哲学》中的“价值创造与实现”指出,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和生命发展意识,教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感受生命的美好,进而不断提高生命的价值。
教育既是手段,又是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生命发展的意向,教师必须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其他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注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关心他们的情绪变化,努力形成关怀学生的日常教学环境,使学生得到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让学生生活在愉悦的环境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致力于生命价值的切实体现。
四、创设生活性教学体验情境,让学生感受生命价值的源泉
生命之树在运动中常青,生命价值的源泉在生活。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教育要善于创造生命发展的生活体验。新课程主张回归生活,联系社会。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经历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和宝贵的教学资源,也是学生感受美好、增强信心、赖于发展的生命价值源泉。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忽视了基于学生的生活性素材,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
高中思想政治课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文化背景等作为重要的资源。如学习《文化生活》中“感受文化的影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和对周围文化生活的了解,列举文化对人影响的事例,进而让学生自己体味文化对人的思想与道德、实践与认识、思维与行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从中引导学生认识文化对人影响的双重性。为了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列举一些事例,如节日、风俗、民俗、习惯、家庭文化教育、社会文化环境等,引导学生感悟闽南语学习、厦门中秋搏饼、春节贴春联等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对“文化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影响”的感知和体验。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创设一种愉快、逼真、和谐,能启迪学生思维,让学生身心完全投入的情境,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完成意义建构的首要条件。
当然,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知识水平相适应。创设的内容要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时代气息,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的鼓舞,为其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内心的上进提供动力源泉。教学情境要注意共同体验,感受知识掌握与生命成长的意义,体验生活的乐趣、生命的宝贵,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实现生命的升华。为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以原有知识为基础,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找到从旧知识通往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感受生命价值源于生活、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这一源泉。
五、引领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让学生充分展现生命价值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交流互动的过程,学生的经验、感受、见解以及教师的经验、理解、智慧等,都是宝贵的生成性课堂资源。然而,学生是生活中的人,生活是他们生命的支撑,热爱生活、融进生活才能维系和展现生命价值。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建构新知识铺路搭桥。既把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又把知识交给学生去访问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命需要主动参与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美好、生命的意义。
基于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教育功能和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经验、智慧引入教学过程,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增加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积淀以帮助其深入理解和巩固教材知识,教师应倡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和社区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和地方发展,关心国内外大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充分绽放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取向,为此,教师有必要引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互联网交流、观察走访和研究性学习等开放性活动,并通过自身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现、师生交谈、学校展示等形式加强心理沟通,打造正确的人际关系。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展现生命价值并增强生命价值意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趣参与课堂活动,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基于知识运用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知识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和自我运用,使课堂学习过程成为富有个性的、内化的,创造性的生命发展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必将以一种鲜活的、发展的、共振的力量,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奏响出一部丰富的、和谐的、开放的知识生成和生命发展的协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