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整体改革与个性发展——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第七届研讨会暨讲习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讲习会论文,中小学论文,第七届论文,研讨会论文,全国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委托杭州市教育委员会承办的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第七届研讨会暨讲习会于1994年10月18日至22日在杭州举行;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教育科研人员、中小学校长、教师、有关报刊的主编与记者,近600人参加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不断扩大与深入,呼唤如何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构建21世纪中小学教育新模式的形势下召开的。主题是: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与个性发展。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主任李振业同志在开幕词中指出:大会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研讨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在个性发展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精神,推动中小学整体改革向区域化、专题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叶澜教授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以《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为题作了主题报告,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应从把握时代发展的精神入手,改革过去的教育观,重视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树立与时代精神和新教育对象相适应的新教育理想,应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的发展能动性,把学生确实当做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认知体,把学生潜在可能性在学校生活中逐渐转化为现实存在的过程。让时代精神转化为学生个性的真实成长,从认知能力、道德面貌、精神力量三个方面构建新人的形象。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张健同志,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同志就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分别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葆奎,充分肯定了中小学整体改革取得的成绩,并提出了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在理论上进一步提高的期望。会议期间,代表们听取了专家、学者、教育部门领导和整体改革卓有成效的中小学校长的专题报告,代表们就个性发展的一些热点问题以自己最新的实验成果和经验作了发言。现就这次会议研讨的主要问题扼要综述如下:
一、对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的认识
(一)教育受政治经济的制约是社会生活的一条法则,教育改革实际上是现实政治经济要求的反映。解放以来,主要是单一的计划经济的模式,单方面强调社会给个人制定规范,忽视了教育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和个性发展,把学生当成标准件在统一的模式中来铸造,培养人方面存在弊端。改革开放打破了统一计划的模式,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也必将促使每个人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个性充分发展,才能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和未来社会财富的尺度已经不再是劳动时间的数量,而是组成这个社会的个人的发展的程度。在一个社会里,每个人个性的充分发展是这个国家或民族有生气的一种象征,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采的个性,就意味着丰富多采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文明变异的增加,一个国家和民族单一的个性,则使社会生活方式趋于同一,文明进化就趋向近乎复制,社会也将会停滞不前。为此,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是时代的呼唤,社会的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二)开展个性发展教育是迎接国际竞争,培养跨世纪人才而进行的重大教育改革。谁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谁就必须拥有一大批世界上第一流人才,而要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必须从基础教育开始,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同时,还要促进每个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为他们成为杰出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发展个性教育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整体改革的历史命题。为构建21世纪以素质教育为特征的中小学教育的新模式,学校教育就必须从单一的选拔性教育转变为发展性教育,即“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加强基础,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打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基础;发展个性,是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以适应现实对人才的需要。
二、关于对个性概念内涵的理解
(一)多数代表根据心理学原理,把个性概念内涵表述为:个性,就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这些特征充分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集中地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性。
(二)部分代表应用系统论原理及其方法,根据心理学原理概括为:个性是一个具有多层面心理成分复杂结构的整体,是一个系统。它是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倾向,能力、气质、性格等心理特征,以及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个性发展,就是人的这个综合的心理结构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特别是责任感、自尊感、独特性、创造性、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三)有的代表,从哲学的角度,应用心理学原理定义限定为:个性,是个体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独有的特殊品质,是个体主体与客体社会化互动的产物,是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组织系统有机整合的复合体。
(四)有的代表,从教育学角度,综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提出:个性,是在一定的生理与心理素质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教育对象自身的认识与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独特的身心结构及其表现。
(五)还有的代表,从人的自然属性,特别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实际出发,综合应用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个性概念及其内涵界定为:个性,是个体现代社会人在其生理和心理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生理发育、心理品质与社会意识倾向性等方面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本质性的独特性总和。生理发育的独特性,主要指生理组成、结构的发育及其体能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独特性;心理品质的独特性,包括意向心理品质、认识心理品质和综合心理品质三方面的独特性。社会意识倾向性的独特性,主要指思想观念、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方面的独特性。简言之,人的个性就是个体现代社会人独自具有的并在生理发育、心理品质和社会意识倾向性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具有本质意义的独特性总和。
综合上述诸多认识,大家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所谓个性,基于教育实践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生理和心理素质上,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以及具体内容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呈互为渗透的综合组织状。它有两个亚系统,一个是心理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的系统,这些个性特性是属潜性的。二是社会意义上的个性品质与特性的系统,这些个性特性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出的特点,是属于现实性的。为此,个性应从社会性和社会行为方面来考察人。个性不是先天的,而是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个性不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关系的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个性的自主性(也称独立自主性);个性的独特性(也称个性的差异性);个性的社会倾向性;个性的整体性。
三、关于个性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整体改革、全面发展的关系
(一)个性发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多数代表认为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包容关系。个性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素质教育则是由基本素质教育与个性发展教育相互交融,有机结合构成的整体。素质教育主要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所以,素质教育实际是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教育。而在事实上,由于每个学生在先天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各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必然具有一定共性并具有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它的本质特征是素质教育个性化。
(二)个性发展教育与整体改革的关系
代表们的基本观点是个性发展教育与整体改革的协调发展,丰富和深化了中小学整体改革的内涵,整体改革是从系统方法论提出的命题。个性发展教育是从教育目的论对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内涵的概括。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容, 二者是互为一致的统一体。所以,个性发展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整体改革的出发点和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则是实践个性发展教育思想,建构个性教育机制与个性教育形式,促进学生优良个性的发展,科学、有效的途径与方法。
(三)个性发展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诸多代表认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把“全面发展”概念使用的几十处用语中,“全面发展”一词及其思想是始终与个人、个体联系并呼应在一起的,即“个人的全面发展”或“全面发展的个人”。其基本含义可表述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智力和体力都获得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和统一的发展。在这里“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统一的”是“量”、“质”和“度”的规定性。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讲我们提供的教育是全面的,或者说我们是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当然,这里的“全面”是因时、因地、因条件而异,全面的水平尽管不同,但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全面的。对“全面”基本理解是德智体各育的全面教育。要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需要许多必备的条件,但条件不是绝对的,核心的问题是教育思想。许多现实的例子表明,条件很好的学校,实施的教育是片面的,而有些条件较差的学校却坚持开展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有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从实践的成效来看,真正达到全面发展的学生,由于各人的资质上的差异,学校“全员”的全面始终存在差别,仍然是个体差异性的全面。为此,是否应按以下思路来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第二层是人的对象性关系的全面生成和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
个性发展是指个性系统结构诸要素的整体发展,是指个体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身心组织”说明个性内容间呈“系统行为”状。而关键是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的自由充分地发展。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二者间是互为条件,互为转化、互为促进的辩证关系,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要求的个性发展是在“尽可能多方面发展”基础上又经“自由充分发展”之后获得的个性发展,即全面发展水平之上的个性发展。为此,对于较高层次的全面发展来说,原有水平的个性发展,又成为较高层次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必要条件,并渗透转化为全面发展之中,促进更高层次的个性发展,以此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发展的水平。
四、关于实施个性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与经验
(一)有的代表认为:学生个性是一个整体,学校必须整体地实施个性发展教育:
1.尊重学生个性是实施个性发展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它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个别差异,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为此,要十分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使每个学生在学习各门学科知识的同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学科,并在这门学校上远远超出大纲要求的范围,这是个性全面发展的规律之一。如何使每个学生在学科这个“和谐乐队”中找到自己“最喜爱的乐器和最喜爱的旋律”,这是教学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领域。如果学生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你就不必为他的其他学科不都是五分而担心,相反,身为全优生,却没有一门喜爱的学科,倒应为他担心,因为这样的学生没有个性,也不懂得脑力劳动的愉悦,而这个领域在许多学校实际工作中还是无人考察的处女地。
2.以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个性发展教育。在学校、教师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影响最大的是课堂,是传授知识,而知识的力量是教师教育的力量,教师教育力量的源泉则在教师的个性。为此,应十分强调知识与个性的有机结合,表现在教师对知识的态度上,又反映在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上。只有教师把知识与自己生活、情操、个性融为一体,才能以教师的个性影响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形成。
3.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学生个性完美的发展,主要依靠学生自觉的意识和自身的努力,而不是靠外界的灌输和说教。只有课堂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学生的自我教育必须从学生自身的情况出发,以学生自觉的主动性为主,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当然教师激发和引导也是重要的,也只有这样,学生的自觉态度才能真正实现,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自我教育的关键是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自我教育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小组的,而少先队活动和课余兴趣小组应是学生自我教育最好的形式。这种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让课本失去权威地位,只作为协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工具。
4.全面实施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是有计划的协助学生达到最佳心理功能,开发心理潜能和个性完美的一种新型教育方法,也是现代化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心理辅导把“自我”作为个性的核心,学生个性发展中的问题主要是“自我”发展中的问题。所谓“自我”就是对自己存在和身心活动的觉察,心理辅导就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控制自我来进行。学校的心理辅导基本形式是个别辅导和小组活动。
5.把美育作为主要的手段。美育直接以学生个性完美和谐为对象。美育与智育不同,它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亦非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学生内心达到审美状态,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使各种潜能协调发展,从而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体验与实现美的人生。实施个性教育的美育是以自主活动为中心,以创造氛围为基础,以渗透各科为保证。
(二)有的代表提出培养学生的个性应确立一个意识——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向成功;构建一种模式——差异教育;发挥一个优势——隐性教育要素的作用;突出一种手段——集体教育;加强一个环节——实践活动。
(三)几所实施个性发展教育实验的学校提供了如下经验:
1.辽宁省实验小学构建了“三三式”的个性发展教育模式。即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德育模式;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结构模式;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三个层次的管理模式。德育工作模式与课程结构模式横向交叉,三个层次管理模式纵向贯穿三维结构的个性发展教育操作序列,全方位地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2.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改革实验,建构了以促进学生素质和个性充分发展为目的的和谐发展的操作体系,即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诸教育活动中教与学两个过程的和谐;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教育关系的和谐,三者的协同发展,培养、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3.呼和浩特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合作进行的初中教育整体改革实验,为了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与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建构了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个性发展教育为育人成才的现代素质教育体系主体结构模式。在实施基本素质教育的同时,为了培养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开设了学习指导课,合作学习小组教育和有序的竞赛活动等个性发展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