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论文_李恒纬 雷卫东 谈文平 朱先飞

李恒纬 雷卫东 谈文平 朱先飞

( 湖南省常德市第二人民医院 ,415001 )

【摘要】目的 探讨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方法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时机分组。其中在发病6h内接受手术的43例患者纳入A组,在发病6h后接受手术的52例患者纳入B组。术后随访半年,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A组,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A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用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把握好手术时机,在早期(发病6h内)实施手术更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微创钻孔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临床疗效

脑出血是高血压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长期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手术时机的选择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1]。本研究分析了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9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研究对象剔除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机能障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手术禁忌症者。

根据手术时机分组。其中在发病6h内接受手术的43例患者纳入A组,包括男性25例,女性18例;年龄46岁~78岁,平均年龄(61.32±10.49)岁;体重55kg~87kg,平均体重(65.25±11.63)kg;发病至就诊时间1h~5h,平均时间(3.14±0.92)h;高血压病程1年~14年,平均病程(5.35±1.21)年;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25例、脑室内8例、脑叶10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出血量24ml~82ml,平均出血量(43.15±10.21)ml。

在发病6h后接受手术的52例患者纳入B组,包括男性32例,女性20例;年龄48岁~76岁,平均年龄(61.45±10.58)岁;体重56kg~85kg,平均体重(65.14±11.32)kg;发病至就诊时间6h~24h,平均时间(12.21±3.05)h;高血压病程2年~12年,平均病程(5.22±1.45)年;出血部位包括基底节区30例、脑室内10例、脑叶12例;出血量25ml~80ml,平均出血量(42.37±10.35)ml。

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两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处理。根据颅脑CT检查结果定位体表穿刺点,以头皮距离血肿中心最近方向作为穿刺进针点,根据不同的出血部位,选择额部、颞部、三角区等部位穿刺,头皮局部浸润麻醉。穿刺时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大血管[2]。钻孔后刺破硬脑膜进入血肿腔,抽吸血肿总量1/3减压。负压抽吸血肿的液体部分,但不可强行抽吸凝血块,以防再出血。注入尿激酶溶解固态血肿,以减轻血肿块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注入尿激酶后夹毕2h,再开放引流。CT检查结果提示残留血肿量<10ml时可拔除引流管[3]。

术后随访半年以上,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等指标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评价标准

1.3.1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等内容。总分为45分,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3.2生活质量

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价患者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包括穿衣、修饰、吃饭、如厕、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步行、上下楼梯等内容。总分为100分,Barthel指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数据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录入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分析。P值<0.05时表示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经过数据统计发现,B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高于A组,Barthel指数明显低于A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术后半年时两组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x±s)

3.讨论

微创钻孔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在CT定位下行局部麻醉即可手术。穿刺后经尿激酶溶解血肿,避免一次清除血肿造成再出血,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等优点[4]。

血肿块形成后压迫周围脑组织,使其发生缺血、缺氧等病理改变,不仅直接破坏脑组织,还会继发脑水肿而产生占位效应,加重脑损伤,导致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移位[5]。尽快解除血肿块的压迫效应,挽救濒死的半暗带细胞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因此在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后应尽早实施手术手术治疗[6]。

本研究中发病6h后实施手术者NIHSS评分为(11.68±2.45)分,明显高于发病6h内实施手术者的(8.62±2.19)分,这一结果提示早期实施手术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发病6h后实施手术者Barthel指数为(83.63±9.12)分,明显低于发病6h内实施手术者的(90.57±8.45)分,这一结果提示早期实施手术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熊志云,艾文兵.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与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24):70~71.

[2]辛晓东,刘杰文,郝万如.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189例体会[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542~1543.

[3]胡淑梅,冯树柯.高血压脑出血钻孔置管引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3):75~76.

[4]贺艳阳,崔丙周,张鹏远.老年患者脑出血选择应用钻孔引流术与血肿清除术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61~63.

[5]彭四维,邱炳辉,曾浩,等.钻孔引流联合颅内压监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4,19(10):457~458.

[6]张龙,漆松涛,冯文峰,等.软、硬通道微创手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2,38(8):469~472.

论文作者:李恒纬 雷卫东 谈文平 朱先飞

论文发表刊物:《名医》(学术版)2016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微创钻孔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时机及疗效论文_李恒纬 雷卫东 谈文平 朱先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