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城建开发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本文针对武汉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分析研究,将从数值模拟分析准备工作入手,结合武汉城市某住宅小区构建及环境设定,对风环境评估标准展开说明,最后本文提出数值模拟的具体结果及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的风环境控制水平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武汉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分析
1 数值模拟分析准备工作
1.1湍流模型
风绕建筑物的流动,是一种复杂的过程。该过程被称为高雷诺数值运动过程。对居住小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实际上为钝体扰流流场的数值模拟。对于城市住宅小区的实际建设工程中,时速速度场、湍流脉动、压力场等,一般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对于湍流的产生原因,以及产生后的发展等细节问题并没有详细的研究过。因此,城建工程应用中,并不需要详细的模拟。目前,对于湍流模型的数值模拟,一般可采用两种方法,即雷诺时均方程模型(RANS),以及雷诺应力模型(RSM)。本文采用的是RANS方程模型的一种,为Airpak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方法。
1.2计算域
对于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分析,必须以建立有限三维计算域为前提。明确好数值模拟中的计算域之后,若发现计算区域较大,其分析的区域也会加大,网格数量也会加大。进而使你计算时间和计算量增加,提升了计算机软硬件的条件要求。另外,计算域若较小,会发生计算结果不准确的结果,进而使数值的模拟结果失真。根据其他研究文献中的计算域范围大小,本文将结合武汉城市住宅小区数值模型实际情况,确定1000m*1000m*400m为计算域的范围。
1.3边界条件
数值模拟分析中,边界条件分析主要包括两个内容,即入口边界条件与其他边界条件。首先,入口边界条件,是根据大气边界层平均风剖面,采用的是速度边界。本文以武汉城市住宅小区为例,根据我国《建筑结构荷载规范》,武汉住宅小区为确定为密集建筑群城市市区,为地貌粗糙类型,地面粗糙指数a为0.22,梯度风高度Z为400米[1]。Airpak软件可以提供大气边界模型,设定好数值之后建立完整的大气边界层,湍流能量耗散规律采用的为Airpak软件的经验公式进行自动完成。对于其他边界条件,主要包括顶面和侧面。出口边界设置好压力出口边界值,以及环境相对压力值。
2 武汉城市某住宅小区构建及环境设定
2.1住宅小区布局原则
将武汉城市某住宅小区的布置范围设定为200m*200m,其小区为板式行列式布局,由建筑单体拼接而成,小区内建筑为正南北向,其高层、小高层、多层的城建高度分别为60m、34m、18m。建筑间距根据武汉市城建规划相关管理规定进行布置,布置方案包括A、B、C三种,分别如图1、图2、图3所示。方案A为3个基本单元的6层多层建筑,高度18m,长度15m,宽度12m,东西距离8m,南北距离21m[2]。方案B为3个拼接单位的12层小高层建筑,高度34m,长宽分别为51m、12m,东西距离15m,南北距离12m.方案C为2个单位组成,21层高层,高度60m,长宽比例为5,东西距离20m,南北距离51m。
2.2住宅小区风环境设定
根据武汉城市的环境和气候,其城市住宅小区的夏季通风较重要。武汉城市夏季的白天主导风向为东南方向。根据气象台的观测,以10m为测量标准,其平均风速为2.2m/s。另外,武汉城市夏季白天的平均温度为32摄氏度。武汉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的设定,需要将以上参数纳入到气候条件参数的设定中。
3 风环境评估标准
风环境的优劣程度,会影响人居住的舒适度。因此,风环境的评估标准,需要以人的感受为主。人行高度上风环境的评估标准,经过现场测试与统计调查,当代学界确定了其评估标准共有三种,即相对舒适度、风速比评估准则、风速概率统计[3]。其中,风速比是较为建筑实体以及数值模拟体系中普遍的舒适性评价参数。风速比反映的是建筑物周围风速变化程度,进而确定人行高度处的风环境影响因素。该评估方法的人行高度取值为1.5m。且该方法认为,建筑物周围的行人高度处的风环境,会随着来流风速进行变化。但是,在一定风速范围内,建筑物周围流场相对稳定。
4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经过固定高度处的风速矢量图分析,如图4、图5所示。A方案中,1.5m高度处的风速最大值为2.9m/s,风速比值为2:1,风环境主要分布在A方案中南面前排建筑之间。根据建筑群走向,其住宅小区的风速分布规律,为从东南到西北逐渐降低。另外,由于建筑间距影响,南北向的气流被阻挡,其气流住宅小区的风向为自东向西。建筑背风面会出现涡流现象,南面具有较强气流。由于受到阻挡作用引起分流风。最东面建筑背风面变化剧烈,东西方向的走廊通风处变化轻微。
图4 A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矢量图 图5 A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矢量图
如图6、图7所示,B方案是小高层建筑群。从图中可发现其风速分布规律如下:整个区域的通风廊道为东西方向。最东面建筑背风面出现涡流现象,且涡流范围较广。除此之外,区域内的风速最大可以达到3.2m/s,风速发育2m/s的区域也较广,风速比值为2.25。除建筑群北面以外,最东面的建筑背风面局部的风环境情况具有优势。
图6 B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等值线图 图7 B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矢量图
C方案的风速可以达到3.4m/s,其风速比大约为2.4。如图8、图9,整个区域内的风环境情况为:建筑物的背风面具有较大涡流场。同时,建筑物背面存在环形低风速带状区域。最南面建筑的迎风两侧,以及分流风其余的迎风面,集中了高风速风环境,在涡流阻挡作用下形成强区。涡流低风速环带区域风速在1m/s以下,包围的区域风速在1.5m/s左右。
图8 C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等值线 图9 C方案1.5m高度处风速矢量图
综上所述,200m*200m范围内,1.5m高度的风速比值规律,以及风速比类型面积与室外通风面积比值如下:B方案的 一类低风速区域比例为32.87%,A方案为46.67%。二者相比,B方案通风环境更好,低风速比区域比例较低。可见,建筑高度与建筑间距越大,其人行高度风环境效果更佳。C方案是B方案的进阶版,建筑间距为最小间距标准。与A方案相比,C方案一类低风速区域比例较高,为50.06%。但是,其三类低风速比例较低。C方案四类强风速区域比例也较多。因此,C方案的风环境略差于A方案,二者差别不大。可见,建筑高度及其间距进一步增大,反而会降低整体风速。
结论:
为了针对不同类型住宅小区构建出良好的风环境,本文针对武汉城市住宅小区风环境的数值模拟及分析研究,是从数值模拟分析准备工作入手,对其中的湍流模型、计算域、边界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结合了武汉城市某住宅小区构建及环境设定,具体分析了住宅小区布局原则,住宅小区风环境设定等重要内容。最后,本文根据风环境评估标准说明,提出了数值模拟的具体结果及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各地区住宅小区的风环境控制水平提供一份借鉴,进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孙勇,潘毅群.绿化和建筑布局对住宅小区的风热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J].建筑节能,2016,06:78-84.
[2]张康.内廊式学生公寓室内风环境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研究生宿舍楼为例[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6,03:54-58+80.
论文作者:叶航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6
标签:风速论文; 环境论文; 住宅小区论文; 数值论文; 武汉论文; 方案论文; 高度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