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尔森所建立的语境主义伦理观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合理解读,更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拒斥伦理学观点的反驳。在历史唯物主义将道德体系归之为意识形态并进一步归为上层建筑的判断上,尼尔森主要在这一判断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的关系进行一定解读,从而拓展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探讨伦理学的阐释空间。尼尔森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将该标准定义为“经验的、物质的社会语境”,并且在阶级社会及人类历史的发展的前进性上进行论证。语境主义伦理观是一次卓有意义的探索,但是其成果究竟能否被定义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还需要检验。这种检验主要是对语境主义伦理观能否在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之中形成对社会主义可欲性的证明,对社会主义合法性的维护展开的。
尼尔森的语境主义伦理观对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意义及检验
□文|马宁
尼尔森的语境主义伦理观有力的维护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在经过对文本的合理阐释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马恩经典文本中对资本主义所抱持的道德批判和道德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揭露与马恩所描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真正人的道德”之间可能存在的争议。他回应了以艾伦·伍德为例的反道德主义者的观点,即:马克思是“一位道德批判者或反对者,他不仅批判或反对虚假的道德信念,而且批判或反对全部道德。”[ 《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能兼容道德——从凯·尼尔森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谈起》 符海平]通过马克思主义对“道德就是意识形态”所做出的合理阐释,将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意识形态与道德进行了一定的区分。强调意识形态必定是上层建筑,但是并不一定上层建筑全部属于意识形态,尼尔森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道德都是反映和辩护阶级的利益从而成为意识形态的道德”[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 P8],以上表述中的道德都是指意识形态的道德,而不是指全部的道德。
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道德本身的来源与社会功能的探究,确立了道德理念的客观性,并展开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研究的科学性与意义。“语境主义承认道德具有被决定性或依附性,但这种被决定关系或依附关系却不是空穴来风。并且,它们的来源之处也不是主观的、任意的层面,而是经验的、物质的社会语境。”[ 《道德之争与语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与凯·尼尔森的回答》李义天]在厘清道德本身的客观来源之后,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寻找到了客观物质环境的基础,使得对道德的探讨摆脱了相对主义的窠臼。正是由于此,评判道德体系本身的历史正当性以及不同道德体系之间的比较具有了客观的标准,将一直以来对道德体系的概念到概念的空谈拉回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语境当中,在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寻找到了新的结合点。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应当具有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论证资本主义社会基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上层建筑的不合理性,不正当性。通过批判使得生活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公民至少可以认可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可选择的一种社会模式,并且其本身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换而言之,在同一语境下(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人们能够经过比较资本主义社会道德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合理性甚至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作为“最正确”的道德观理解。而这一点对语境主义提出了挑战,由于道德体系本身所具有的的被决定性和依附性,即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上层建筑,即使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揭示出其本身思想的阶级来源,依旧是一种描述性的阐述,不能够指出其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上的不正义性,至多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激起人民对极大不平等的厌恶,对大量赤贫人口的同情,这种公民义愤是基于人民的道德直观但是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是超出直观本身的。
尼尔森自身对语境主义中对道德优劣的比较进行了一定阐述,但是这种阐述,或者说至少在低限度的解读内不足以完成在同一语境下两种道德观的比较。语境主义“通过对语境的实证分析比较而对各种道德的高下优劣作出大致判断”[ 《道德之争与语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与凯·尼尔森的回答》李义天],“语境主义者所坚持的基本原理,与相对主义者是完全不同的。对语境主义者来说,是一种已然改变的客观情境在证明着改变; 而对相对主义者来说,是态度,是社会的、阶级的或个人的信念体系,是一组特殊的承诺,或是一些特殊的概念框架,在证明或至少在解释不同的道德信念或评价机制。”[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如果人们必定生活在语境中,只能从每个时间点和语境的内部视角出发,那么他们就总会发现其中有一种道德原则是‘(最) 正确’。”文本中所出现的对道德优劣的比较主要是侧重于回应道德上的主观主义,回应“没有什么最好的道德主义”的观点,事实上语境主义对相对主义的主要回应并不在于道德体系的优劣排序上,根本上依旧是从为道德找到客观来源和客观标准的层面上进行批驳,攻击的是相对主义认为的由概念体系解释和论证道德的观点,但是要从这种论述中推出语境主义能够在资本主义语境下推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更具有可欲性还是太快了。
尼尔森在回应“反道德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中得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且应当存在伦理学的结论以及伦理道德具有客观依据的结论是卓有成效的,但是将论证的成果之一——语境主义归结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依旧跨步太大,还需要经过与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应当具有的特征进行参照方能确证自身。这种特征表现在较低的道德功能的层面上指作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应当是能够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的批判以及完成对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和社会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一定层面上的比较。如果语境主义在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维度上失效或者表现不佳,那么这一理论的魅力将大打折扣。
尤其在近年的研究中,内创业的概念界定越来越宽:内创业不仅包括组织内新业务创造活动,而且也包括现有组织中的一种创业精神(Yaghoubi等,2008);内创业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也包括竞争态势开发和新战略等类创新活动(Hanns,2008)。
如果能够将科恩的“自我所有”论证与“语境主义”相关论证结合起来,或许能够在维持“自我所有”这一由于与自由主义理论传统可能重合的理论基点而受到一定争议的概念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有力的批判。道德公理这一概念本身留下的合理阐释空间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与资本主义道德并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存在这一可能,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之中,某些资本主义的道德理论依旧作为道德公理存在并且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现实中得到进一步的实现。正如《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指出的“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 《哥达纲领批判》]“自我所有”这一概念依旧会受到争议,但是如果在语境主义的领域内,“自我所有”“按劳分配”可以通过朴素的道德直观以及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维度得证其作为道德公理存在的意义,并且这种存在在《哥达纲领批判》当中有明显痕迹,并没有超出文本合理阐释的范围。基于语境主义本身的客观性,即其“是随着客观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道德的对或错是由人们的实际需要来决定的。道德的存在和变迁并不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对于它们的时代来说是必然的和正确的’。”
习主席提出,要探索建立军队权力清单制度。贯彻落实习主席重要指示,全军各级正在加紧构建权力清单制度。军队权力包括作战指挥权力和军队行政权力,构建军队行政权力清单制度,不是简单地对各级的行政权力进行集合汇总,而是一场对权力的结构化、法治化的根本性变革,是全面从严治军、转变治军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法治军队建设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在目前的语境主义伦理框架下,对马克思主义拒斥伦理学这一论断的反驳已经较为充分。但是语境主义伦理观能否被定义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基础框架还有较大疑点,在对道德评级体系上的“阿基米德点”的探索也必将经历合法性,可用性等等的探讨,这一框架是远未完成的理论体系。
高校学风建设具有实施难、见效慢、难持久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学生学风建设需要构建的模式应该具有长效性、循环性、可改进性、持续性等特点,而将管理学中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高校学风建设,同时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这一模式中的主导作用,恰好可以弥补高校学风建设的不足,有利于创建形成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历史唯物主义何以能兼容道德——从凯·尼尔森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念”谈起》 符海平
2.《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 P8
3.《凯·尼尔森对马克思主义语境中道德表述的阐释》刘永安
4.《道德之争与语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与凯·尼尔森的回答》李义天
5.《加拿大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多元路向—论本·阿格尔、马里奥·本格和凯·尼尔森的哲学》何萍
6.《神圣家族》
7.《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P89
8.《哥达纲领批判》
9.《道德之争与语境主义——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初始问题与凯·尼尔森的回答》李义天
10.《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
11.《哥达纲领批判》
12.《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尼尔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论文; 语境主义论文; 伦理观论文; 尼尔森论文; 检验论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论文;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