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解晓蓉,蔡永美

山东省济南市妇幼保健院 250001

【摘 要】目的 探讨分析心理护理模在对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当中的影响研究。方法 将我院住院的神经内科的患者88例,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神经内科的常规专科护理,而对治疗组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加用心理护理的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者在住院时间,康复速度,患者对我院护理服务满意度等方面。结果 治疗组当中的患者无论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以及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得分等均要优于对照组的患者,两组结果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对神经内科的患者进行专业的护理并加用心理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对我院的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而且对减少患者负性心理情绪的出现也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神经内科;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多为病情危重患者,其中以脑卒中患者的病情最为复杂,治疗时间也最长,并发症多等特点。随着治疗观点的发展,治疗的目标不仅仅局限于患者生理的健康,患者心理健康也是治疗的一个目标。情绪障碍在神经内科并不少见,研究显示神经内科有27%到70%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神经内科情绪障碍高发的原因在于,疾病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会影响患者心理健康,从而导致神经内科情绪障碍的高发,表现为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的情况。负面情绪的产生延缓于神经内科患者生理的康复。所以本研究从护理角度出发,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经干预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的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出现了神经病变在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88例,按照患者就诊的先后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的患者男性27例,女性17例;患者的年龄在42~80岁,平均年龄为(68.8±4.5)岁;包括有脑血管疾病患者29例,脑膜炎患者5例,三叉神经痛患者3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7例;患者出现疾病的时间为2d~15年,平均为8年±3个月;治疗组当中男性26例,女性18例;患者的年龄在42~80岁,平均年龄为(68.7±4.5)岁;包括有脑血管疾病患者28例,脑膜炎患者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4例,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例;患者出现疾病的时间为2d~15年,平均为8年±3个月。对患者进行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没有发现明显的诱因。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疾病的种类等多方面对比无明显的差异性。对所有的患者在入院之处,就进行脑电图、颅脑MRI,CT等相关检查,必要时还进行血流变学检查等,同时对患者进行精神状态评估,确定所有的患者均是属于神经内科疾病范畴,同时排除掉出现了精神疾病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口服盐酸舍曲林进行治疗,每次50mg,每天1次,早晨服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心理护理。心理干预的方法具体为:(1)认知行为疗法:手术前向患者告知有关手术和麻醉的信息,包括手术和麻醉方法、时间、可能的并发症等。详细讲解手术和麻醉的必要性及安全性,做好安慰工作,是患者对治疗计划心中有数,避免患者出现不必要的担心及疑虑,告知患者医生的能力和经验,树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使其积极接受手术并安全度过手术麻醉期,让患者调整好心态,并嘱咐患者术后注意事项;(2)心理指导与支持:医护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竭力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了解患者关切,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及时为患者施与心理层面的疏导,减轻患者的不良的情绪。最大限度的增加探望时间和频率,帮助其体会到家属、朋友带来的温暖,提高患者的信心和决心;(3)行为控制法:行为控制法是消除患者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的情绪的有效手段。常用的行为控制法包括:放松训练法、分散注意法以及示范法等。放松训练法主要为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如深呼吸、聆听轻音乐等),使患者得到身心全方位的放松;分散注意法主要为临床医师和护士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尽量讲解手术之外的事情,分散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注意力;示范法主要是组织手术和麻醉成功的患者传授消除术前焦虑、恐惧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手术过程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帮助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治疗[6]。

心理护理:治疗组的患者在进行专业的护理之外,还对患者加用心理护理模式。包括在患者入院时,对患者大概简介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疾病有大致的了解,减少患者对疾病的恐惧和不安。疾病的治疗是一个缓慢而又复杂的过程,因此在患者住院期间,不可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同时多对患者进行鼓励和开导,使患者尽量主动配合疾病的治疗,减少患者忧郁、孤独等情况。

1.3评价标准:在患者入院之初和出院之前,对所有的患者均发放一份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表,表格的内容包括有焦虑、紧张、慌张、惶恐、害怕、烦躁不安、失眠、忧虑等10项负性心理情绪的表现,并按照没有、偶尔、经常、一直等4个选项从0~4进行评分。观察两组患者的负性心理情绪改善的情况对比。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效果对比:两组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的治疗结果对比,治疗组当中的患者无论是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调查均要高于对照组的患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效果对比

3讨论

神经内科不但会使患者承受巨大的躯体痛苦,长期的手术和药物治疗还会让病人背负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7]。许多情况下,心理痛苦贯穿着神经内科患者的全部病程,并随着病情和干预措施的变化而日益加重[8]。长期积聚的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所致的一个最明显的后果便是造成患者出现失眠情况[9]。心理压力不是单方面的加重失眠症状,还会加剧神经内科相关的焦虑和抑郁,诱发更为严重的睡眠问题,并由此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制约着治疗的开展及治疗后的康复进程[10]。常规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仅能消除患者的躯体病痛,却难以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因此,设法在救治过程中消除不良情绪成为了治疗神经内科患者的迫切需求。本文调查显示,经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及PSQ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护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且有效消除患者失眠症状的方法。护理人员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改变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及行为。细致认真的观察是护理人员全方位了解患者的思想情况,针对性的安抚焦虑急躁的患者,帮助其解除思想顾虑。通过有计划的宣讲神经内科疾病的预防、发生、治疗与康复等科学知识,及时耐心的解答敏感、多疑心理患者的问题,使其能够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11]。经过系统、科学的心理护理的干预,患者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得到激发,唤醒了患者对生活的希望,还可及时提醒存在侥幸心理的患者对只是抑郁、焦虑及失眠危害的正确认识,进而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有效的治疗,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12]。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确实、可行的提高神经内科救治效果的临床方式,消除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睡眠质量,提升病人对医务工作的满意度,保障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论文作者:解晓蓉,蔡永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6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在神经内科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解晓蓉,蔡永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