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他者”: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研究论文

“自我”与“他者”: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研究论文

“自我”与“他者”: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研究

王福帅

(1.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2.中共平塘县委党校,贵州平塘558300)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已经通过不同的形式逐步推进,对民族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自身的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每个民族的文化有自身的特点,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冲突,这些文化冲突处理不当就会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为此,应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协调这些文化冲突进而强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积极功能。

关键词: 民族文化; 文化生态; 文化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加深,无论是生产、交易等经济活动,还是婚丧等社会活动都有着很强的内外互动。而这些联系的背后则彰显出文化交流的积极态势[1]。由于文化根植于不同的发展历史、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之间碰撞与交融也日趋频繁[2],而人文生态的差异必然导致文化内涵和表现形态的不同。在社会经济联系不断强化的当下,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之间的尊重、妥协、融合,对于整合文化资源,优化民族文化生态,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发挥文化生产力和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发展与融合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殊、具体形式,民族文化自身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民族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社会生态环境下逐渐积累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性、延续性、融合性、稳定性等特征[3],其反映出民族的各个特点和历史发展状况,是各民族发展、民族内民众生产、生活的基础。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具有独立性,有着特殊的发展轨迹,文化间的差异也随之产生。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导致民族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4],具体表现为民族文化冲突、经济文化冲突、制度文化冲突、意识形态文化冲突等多种形式[5],而以科赛尔、达伦多夫、赖克斯等人为代表的冲突理论将文化冲突视为社会和文化变迁的重要方式[2],这也是文化冲突的重要功能所在。与此同时,民族文化也具有包容性,会与其他文化实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融合[6]。民族文化融合程度高,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影响[7]。只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认知、认同进而兼容并蓄才能形成总体良好的文化发展局面,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经济的发展,进而助力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实现区域间协调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粘合剂[1],更是关乎国家稳定的重要基础。由此来看,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议题。

目前,关于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有了较多的理论探讨。既有从跨文化视角的切入,认为不同的情感、态度、认知、价值观等要素决定了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差异,而文化融合则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整合之后实现这些要素的相互交融[2]。也有坚持人本主义和辩证法并存的文化观,一方面,文化源于人类的生产实践,而人类的生产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而文化也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呈现多向发展,多元并存的特点。另一方面,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将文化视为多元统一体,文化越是多元,相互之间越是统一,而多样性也将更加显现[8]。还有以文化生态学为基础,力求通过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模式,为融合奠定基础[9]。当然,在有效处理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坚持多元一体、民族性与现代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等原则[10],将“民族”和“流行”这两种特性进行整合[11],充分提升文化融合的现实适应性。

需求情况:氮肥方面,各地农业需求基本结束,仅新疆地区有零星小麦、棉花用肥需求;胶板厂开工率维持低位,复合肥企业尿素采购需求开始释放,对尿素需求回升。磷肥方面,国内秋季市场需求保持平稳,企业仍以出口为主,多数企业订单签至9月中下旬,但出口新单成交放缓。钾肥方面,复合肥市场开工率虽出现下滑,但对钾肥还有潜在采购需求。复合肥方面,秋季市场铺货已全面展开,基层到货量增加,但较往年到货量有所减少。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有效处理文化冲突,实现文化融合需要在坚持自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文化和他文化的有效结合,这对具体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也应该看到,已有的理论研究,更多将民族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对于冲突和融合的描述过于宏观,对于少数民族间存在的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关注略显不足。为此,本研究将聚焦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间的文化融合,探讨如何在凸显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与他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

文化的重要功能在于将人们紧密联系起来,按照熟悉的方式进行生活、组织生产,同时也不断强化民族内部的团结程度,使其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增强了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有着团结性的功能。但是,随着民族间交流界限不断被打破,其他民族的文化以不同的方式传播进入本民族,久而久之这些文化必然会对本民族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影响,尤其是市场经济思维所传递的信息,即价值标准从一元性向多元性转变,个人的经济动机得到了合法化,追求财富和富裕的生活已经为社会所肯定,而相应的道义追求却逐渐弱化,例如传统的无私奉献、绝对公平等价值观念逐渐为竞争性、差异性、物质性等价值观念所影响乃至取代。这就出现了一部分人开始注重私人发展,为整体考虑越来越少的现象,对于民族传统文化所包含价值的认同开始下降,使得文化的团结功能减弱。

一、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的积极功能

过度自信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超强,同时对其他文化则有很强的排他性,即除了本民族或者本区域的文化之外,其他的文化都不可相提并论,民族或者本区域的文化要优于其他的文化。从理论上而言,过度自信有些许文化“民族中心主义”[13]的影子,这种情况的存在很容易导致文化自闭,盲目坚持固有的发展模式,无法以积极、正确的态度与外部文化进行互动交流,最终使得文化发展陷入简单重复循环而无实质发展的境地。

(一)克服自文化内部的碎片化

每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标志性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单个少数民族内部只存在单一的文化。事实上,单个少数民族内部也同样存在文化差异与冲突,这些冲突处理不当比较容易引发文化碎片化发展的问题,而文化融合有助于克服自文化内的文化碎片化问题。

由于个体、群体间价值观的差异,单个民族内部文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虽然相同的文化大框架使得他们有着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但个体化差异也意味着内部的文化张力不可忽视,容易产生碎片化发展的状态,这会对自文化发展以及与外部文化间的产生不利影响,而内部的碎片化发展又将削弱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无法在同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摆正位子。而文化融合的推动力使得民族文化能够接触到更多其他的外部文化,促使内部之间的文化差异重新进行自我审视,既有利于缓和内部的碎片化发展状态,也有利于局部性的与外部文化进行融合。而局部性变化的发生对于推动整体性的变化有着积极的意义。

自文化内部的统一能够使自身在同外部文化交流过程中,既能以更强大的能力去影响他文化,又能在坚持自我的基础上学习、融合他文化的优势,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著名语法学家章振邦(2009)在其编著的《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中开篇写道:语言(Language)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语法(Grammar)是语言的组织规律,它赋予语言以结构系统。而词汇(Vocabulary)则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它通过语法而赋予语言以意义内容。换言之,学语言如同建房子,不仅要有建筑材料,而且还要把这些建筑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形状以及不同的需求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如果只是杂乱无章地随便堆砌,建筑物则不会成型,最终只是一堆废墟。显而易见,词汇和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缓解自文化与他文化之间的冲突性

冲突性是当前民族间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一个较为重要的问题。随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地方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而打破相互之间的边界,不断促进相互合作越来越成为普遍性的选择,消除地域因素、实现合作成为重要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间文化的互动也日益成为一种趋势。但是,伴随着这种趋势,文化之间的冲突也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而文化交流与融合并不是单一的文化输入或者文化输出,而是一种相互对话的状态。双方有意识的了解自文化和他文化的内容和具体表现,并进行比较,进而吸收对方文化中的有利因素,为我所用。例如由于每个区域与外界的文化互动交流不同,文化的团结功能的运作情况也存在差异,而通过互相交流,能够让民族地区看到其他区域所面临的问题,那么就会在注意调整自身的发展状态,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区域如何应对文化团结功能减弱的问题,积累相应的经验。总之,相互学习和融合,能够促使民族文化发展避免单一视角的偏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教训,强化文化的团结功能。

(三)强化文化的团结功能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就是以秸秆作为原料,在微生物菌种作用下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酶、有机和无机养料,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减少化学肥料的施加。通过这项技术,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改善土壤与周围环境的质量[1]。

值得注意的是,民族间文化冲突所产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化领域,也体现在社会管理领域。文化差异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社会活动的重要因素,民族地区出现的一些突发性事件正是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例如,当某一民族在与其他文化互动交流过程中,针对同一事件,两者存在截然相反的反应模式,这往往会成为引发口角甚至暴力事件的影响因素,不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谐。文化融合的推进能够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提供更多的平台和具体方式,充分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以便在实际互动中相互尊重与克制,避免酿成恶劣影响的突发性事件。

由于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生态的变化以及来自外部其他文化的冲击和影响,部分民族地区对自文化的态度出现了极端化倾向。这种极端化倾向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即过度自信和过度自卑。

二、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过度排斥他文化主要表现为,拒绝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或者在交流的过程中,应激反应式的迅速与他文化划定明确的界限。过度排斥态度的存在使得自身难以真正接触、了解他文化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各种文化的优势,难以做到这些优势为我所用,不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转化。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银饰文化为例,有多个少数民族将其作文自身的特色文化,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环境存在差异,银饰文化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而相互之间的交流能够促进取长补短,进一步完善各自的银饰文化,但如果某一民族认为自身银饰是最好的,并主动断绝了和其他民族的银饰文化交流,就永远不知道各自的长处和短处,银饰文化也得不到发展。可以说,过度排斥是一种对自文化发展缺乏责任的表现。

(一)对待自文化态度的极端化

地震应急信息移动端支持离线功能,即在没有网络访问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应用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在没有网络访问的情况下,打开移动端软件,已经浏览过的地震应急信息同样可以浏览。离线功能的实现主要借助于手机本地数据存储,在Android系统下主要是SQLite数据库,与SQLite数据库进行数据交互使用SQLite数据库访问工具类。

推动农业知识产权服务普及化,为创新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产权的服务是培养“三农”知识产权创新团队的意义。首先,可提升学生对知识产权运用、运营的基本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产权产生和转化的过程,激发农业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其次,将团队对知识产权工具的运用能力转化为服务产业,将科技创新和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经济效益,提高科研转化率。

伴随生产、交易等经济活动以及婚丧等社会活动,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交流趋于频繁,文化融合有了实际发展的机遇。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为两种以上的文化接触、交流后,彼此之间的交流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双方文化主体逐渐对对方的物质、行为、制度及精神形态等文化产生的认同[12],文化融合的积极功能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

过度自卑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和自信,特别是在和其他文化的博弈中,认为本民族文化存在诸多的不足,其他文化优于本民族文化。过度自卑主要是以一种否定的态度看待本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对外界其他文化接触的加深,越是会强化对自文化的否定。伴随过度自卑情绪的积累,个体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不断下降,并同时使用其他文化来指导生活生产实践,这将导致自文化的生态约束逐渐丧失效力,个体的文化意识不断消失,文化特色消褪,对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造成了消极影响。

无论是过度自信和过度自卑,都是对自文化缺乏正确认知、认可的表现,而且受到邻居效应的影响,个体的这些态度会对居住在周遭的其他个体产生影响,容易使得极端态度得到扩散,对文化发展与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等效应的实现产生更大的影响。

(二)对待他文化态度的极端化

与对待自文化态度的极端化情况相对应,对外部其他文化的态度同样存在类似的倾向,包括过度排斥和过度认可两个方面。

由于少数民族间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存在,那么在互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冲突和矛盾。当前,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过度认可他文化是指对外部文化不加过滤的接受和认可,尤其是自文化中比较缺乏或者比较弱的要素,接受更加迅速。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但是过度认可的态度使得交流与融合的过程很难把握正确的度,从而产生了文化被同化的危险。例如某一民族的刺绣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其产出的手工艺品受到市场的欢迎,但是手工的产量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此,为了扩大生产,该民族向其他能高效生产刺绣手工艺品且经济效益较好的地方进行学习。然而,这一学习过程却强化了该民族对这种模式崇拜式依赖,自身的生产活动完全按照这种模式来开展,结果丧失了自身的特色,适得其反。过度认同导致“拿来主义”式的复制化学习并不是文化融合的真正内涵,也起不到真正的效果,对于自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极为不利。

对待他文化的态度是对待自文化态度的一种相对性映衬,极端化的态度与认知状态很难促使自文化同他文化进行有效的交流并实现融合,更多的只能是见山是山,看不清表象背后的实质,学到的只能是皮毛。

(三)聚焦的非重点和发展的内卷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文化融合已经成为一个很强的发展趋势,民族文化同其他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持续频繁,但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还没有强力且广泛认可的制度、价值观以及模式框架等对各项文化融合活动进行整合。例如,就如何发展自身的文化、如何推进文化间的融合等提供明确的方案,使得各项实践更多的处于松散化的探索尝试,难以实现实践与产出的对等化。这就意味着民族文化在发展与融合过程中就找不到重点,而将很多的时间、经济资源散布到其他非关键性的地方,影响了整体工作的效率。

9月26日,根据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的指示,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在京主持召开云贵水利抗震救灾座谈会。

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没有聚焦到重点,使得收获的效果非常有限,资源投入与实际产出严重的不对等,而且实际的效果也并未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而提升,最终出现了内卷化问题。即一部分民族地区在文化交流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期望通过学习融合来促进自文化以及文化经济的发展,但是实际效果却非常有限,并未随着资源投入的增加而强化。这种现象使得文化交流的积极功能难以实现。

总之,由于对自文化与他文化的认识、定位不清,使得民族地区的群体和个体都找不到文化学习和融合的切入点,自然就无法聚焦到重点,往往只是学习一些形式化的内容,但是收到的效果有限,同时,更多时间、经济资源的付出,也难以摆脱收效甚微的状态,引致了内卷化问题。

三、推进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

在民族文化不断发展的当下,民族文化的生态性也在经历着变化,为了维持民族文化的乡土性同时也推动其与他文化的多元融合,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综上所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在住院医师气道管理培训中探索性引进了“CBL”的教学方法,同时在我们进行的国家级气道培训项目和地区级手拉手培训项目中均已实施多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麻醉住院医师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可以迅速掌握具体临床实践思路和技术,切实地提高了气道管理的知识和技能。

(一)形成民族文化发展与融合的顶层设计

如前所述,目前民族文化与外部其他文化之间的融合缺乏总体性的指导规范和框架,从而使得融合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较多的问题。为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入手,由政府部门牵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形成民族文化发展与融合的顶层设计,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顶层设计的目的在于既要避免民族文化发展的狭隘行为,尤其是盲目排斥外部其他的文化,同时为民族文化同外部其他文化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更多的衔接平台和机会,有利于了解、尊重文化差异,促使各个文化间进行平等的互动,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既有特色又有共性的民族文化生态。

(二)准确把握自文化与他文化的内核

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会随着社会环境、经济条件、艺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根源所在,核心价值理念等内核和精髓才是文化发展的关键。掌握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既是发展自文化的关键,同时也是学习他文化的关键,对文化的发展和融合有着积极的意义。而要准确把握自文化与他文化的内核,就必须真正了解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生态基础和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真正需要强化、学习、融合的内容。为此,一方面,全方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从历史发展过程、具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入手,掌握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从而为文化本体的丰富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正确对待外部其他文化,正视差异,既需要有文化自信,但也不能过度自信,更不能坚持文化拿来主义,而是需要深入把握他文化的内在精髓,学习其文化发展的基本逻辑。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本土化问题才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发展与融合的道路。

从辩诉交易案件与认罪认罚案件的共同点上来看:一方面,无论是辩诉交易的案件还是认罪认罚的案件,律师介入的目的都在于保证被告人认罪的自愿性、明知性和理智性,确保被告人选择认罪认罚或做出的有罪答辩是出于自身内心的真实意思表示,而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或受到强迫、威胁的情况下做出的;[11]另一方面,律师在这两种案件中都要积极参与控辩双方的“控辩协商”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律师还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除了以上提到的共同点之外,二者之间的差异则更为明显。

总之,只有准确充分把握自文化与他文化的内核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有效的融合,才能发展出适合本民族且更具竞争力的文化。与此同时,也将有效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提升民族地区整体的发展水平。

(三)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内涵的挖掘

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内涵的挖掘,既需了解文化本身的内容,而且还要从当地的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共享的价值理念入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这些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民族文化本身的特点和特殊性也来源于这些因素,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宏观因素,才能更好的把握其本质,真正和他文化区别开来。与此同时,为了促使文化本土性的不断强化,更加需要对民族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呈现更多的特色型内涵。以贵州省的银饰、刺绣为例,这些工艺在很多民族地区和村寨都有存在,并被运用到旅游商品的制作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发展历史、审美标准、材料选取、功能需求的影响,相应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具体形式会展现出多样化的态势,各有不同。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百花齐放的目标并没有实现,而是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点,所在区域的民族文化特色完全没有展现出来,这和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影响了文化经济的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语境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文化本身的互动,针对文化外在形式与内容的交流和融合,另一个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经济,充分利用文化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经济,又通过经济发展来同文化交流与融合。当然,文化本身的发展与文化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与融合是文化的内在属性,能够有效推进文化经济的发展,而文化经济的发展又能进一步助推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为此,实现文化的发展和协调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民族文化而言,必须在坚持自我特性彰显的基础上实现与他文化之间的有效融合,既能丰富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又能提升文化经济的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玲.促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研究[J].满族研究,2015(4):122-125.

[2]鄢宜.本土民族文化融入服装设计的应用思路——以福州本土特色服饰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8,37(10):98-100.

[3]张希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商品开发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6):40-42.

[4]黄谋琛.冲突与融合: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境遇[J].学习论坛,2013(3):66-70.

[5]李礼.论中西文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及成因[J].求实,2015(12):56-60.

[6]王刚,李东.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推动民族融合[J].学理论,2013[8](5):137-138.

[7]赵福君,王党飞.汉维民族文化融合与演变——以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为例[J].人民论坛,2015(36):218-220.

[8]张鲁宁.论多元共存、多元一体的西部民族文化[J].民族论坛,2017(2):37-38.

[9]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广西壮汉民族文化融合与认同探析[J].广西民族研究,2016(1):136-142.

[10]杨贺男.文化冲突视角下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学术界,2010(7):202-209.

[11]张丽燕.民族文化传播中的“民族”与“流行”整合研究——基于媒介融合背景[J].贵州民族研究,2017(6):58-61.

[12]龙祖坤.多元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以武陵山区为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36-40.

[13]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Self”and“Other”:A Study on Cultural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Minorities

WANG Fu-shuai

(1.Guizhou Minz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2.Party School of Pingtang Coun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Pingtang,Guizhou 55830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thnic minoriti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been gradually promoted through different forms,which has produced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ethnic minorities themselves and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However,each people's culture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and some conflicts arise during the exchange process.These cultural conflicts are not handled properly and will have a negative social impact.To this end,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se cultural conflicts and thus strengthen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 national culture;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 C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743(2019) 08-0001-04

收稿日期: 2019-07-04

作者简介: 王福帅,1989年生,男,苗族,贵州丹寨人,高级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

标签:;  ;  ;  ;  ;  

“自我”与“他者”:少数民族间文化融合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