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九省区消费结构的实证研究——基于Panel data下的数量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泛珠三角论文,消费结构论文,数量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模式是2003年由广东省提出建立的,又称为“9+2”模式,其中的“9”指广东、福建、广西、湖南、四川、海南、贵州、江西、云南9个省区。该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和市场潜力巨大。“泛珠三角”是建立在我国不同市场化程度以及不同工业化水平的区域之间合作基础之上,“泛珠三角”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泛珠三角”建立之初就面临的客观现实。由此,认真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差异问题,理解影响区域差异的因素,认识区域差异对区域合作绩效的影响,对于“泛珠三角”各方更好地加强合作,推动该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国内学者也开始了对“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旅游体系、金融业等差异的研究和分析:左正(2006)利用聚类分析法对区域内九省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类并从地理区位出发,以空间与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将“泛珠三角”区域划分为三个经济圈层进行比较;黄晓冶(2006)通过分析泛珠区域各省内在和外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泛珠三角”各成员之间存在的差异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协调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差异的各因素,发挥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才能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的协调发展;陈鸣(2006)从“珠三角”和“大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与繁荣入手,论述了“泛珠三角”的概念与旅游合作基础,提出了“泛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合作形式。然而与区域内居民最相关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的分析却很少,有部分学者对区域内由于收入水平不同而引起的消费结构差异理论展开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遗憾的是,这些研究虽然也有不少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但往往理论分析居多,而缺乏定量分析,或者是定量分析模型构建不太合理,没有考虑到整个区域内各省市的综合比较。
作者通过对大量统计数据的处理,获得区域内九省区1995—2004年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对区域内消费支出及消费结构不平衡的状况进行经验分析。
一 研究方法
(一)单位根检验
变量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的方法通常有DF检验法、PP检验法和ADF检验法。实践中一般最常用的是ADF检验法,其模型为:
模型Ⅰ(无常数项、无趋势项)
模型Ⅱ(有常数项、无趋势项)
模型Ⅲ(有常数项、有趋势项)
(二)面板模型的选取
运用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时,模型的设定对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必须先选择模型。面板数据具有截面、时序两维性,本文采用协方差分析,利用不同模型所对应的回归残差平方和和构造F统计量来检验原假设[1]。
假设Ⅰ 截距与斜率在不同截面样本点和时间点都相同。
利用协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假设检验,构造如下的三个F统计量:
分别表示上述四个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本文首先计算假设一,得出F[,1]统计量的值,如果F[,1]统计量小于给定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那么就接受原假设,模型为系数和截距都不变化的简单模型;反之,拒绝原假设。进入假设二,同样的,如果接受原假设,那模型为截距变化,系数不变的变截距模型;反之,拒绝原假设。进入最后一个假设模型。当我们接受原假设时,该模型为变系数模型;反之,模型就是最复杂的截距和系数都变化的面板模型。
(三)固定和随机效应法
二 实证研究
(一)区域内消费支出差异的宏观分析
本文选取“泛珠三角”九省区人均消费支出的年度数据,样本区间为1981—2004年,共计24个年度数据。为精确描述区域内消费支出的现状和趋势(在无政府干预及相同经济运行模式下),笔者作了进一步的计量分析,基于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5.1,笔者对历年区域内消费水平进行单位根检验,以考查区域内消费支出是否存在共同变动的趋势,结果见表一。它给出了九省区水平值与一阶差分值进行ADF单位根检验,其中检验过程中滞后项的确定采用AIC准则。从表一可以看出,各省区消费支出的水平值都是非平稳的,但是四川、贵州、广西和福建四省区消费支出的一阶差分值是平稳的,而其余五个省区却不是平稳的,至少是具有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即九省区的消费支出不具有构成长期均衡关系的条件[3]。由此可以看出,“泛珠三角”九省区,虽然在消费支出上皆具有上升趋势,但是其上升的趋势并不相同,这也表明,区域内各省的消费支出变动不具有相同的速度。
注:1.***、**和*分别表示满足1%、5%和10%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2.(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项的阶数,加入滞后项是为了使残差项为白噪声,D表示一阶差分;3.数据来源于1982—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区域内消费结构差异的微观分析
前文已经分析得出,区域内消费支出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深入分析“泛三角珠”九省区是否在消费结构上有显著性的差异,他们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是否随着地区的改变,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我们可以建立一个Panel Data模型,它包括截面数据即地区和时间序列数据,并且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住房、杂项这八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区域内各省在这八个方面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有何变化和不同。
1.模型构建
由于时间段选取的是1995—2004年,短期时间序列我们就不再考虑面板的平稳性和协整分析,而直接分析其短期的消费结构差异是否随截面不同而变化。对于消费结构模型的设定可以分成两个步骤来进行:首先是对消费结构模型整体模型的选择,即在变截距、变系数、混合模型、双变模型这四个模型中进行选择;其次如果得到的是变截距模型,那么再通过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检验。最后得出检验结果见表二:
注:1.***、**和*分别表示满足1%、5%和10%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2.F1、F2和F3分别代表面板数据的三种不同假设检验统计量,hausman检验统计量只用在模型为变截距时,辨别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3.数据来源于199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2.变截距模型
由表二可以看出,食品、家庭设备、杂项和居住模型检验的结构相同,都是变截距模型,但是,食品、家庭设备和杂项为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而居住为变截距的随机效应模型。仅以食品模型为例,首先分别计算四个选择模型的残差平方和,F统计量值为13.8,同时查表得1.58,由此我们拒绝原假设,进入第二个模型的检验,第二个模型的F统计量的值为0.98,临界值为1.75,这样我们就接受原假设,食品模型采用第二个模型,即变截距模型。在得出模型为变截距模型后,利用Hausman检验其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它检验的原假设是:随机效应好于固定效应。检验得出的卡方统计量为25.8,伴随概率为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固定效应好于随机效应[4]。
1.数据来源于199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和*分别表示满足1%、5%和10%的显著程度检验。3.对于变截距的固定效应模型,因为考虑到面板数据的截面异方差和序列相关问题,就采用了似然不相关回归方法(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SUR)。
“泛珠三角”九省区这四个方面有着相同的消费倾向[5],它们的消费差异主要归结于各省区不同的消费水平。就消费倾向来说,食品排在第一位;其次,是居住与家庭设备。斜率系数表明,如果区域内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一元,即在食品方面,区域内居民会消费食品0.14元,居住方面消费0.09元,家庭设备方面消费0.027元。而消费水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中消费水平最高都是广东省,即广东省居民在食品、家庭设备、杂项和居住的消费水平是最高的,究其原因与广东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工业、金融业发展速度较快有关。而除了家庭设备外,江西省在食品、杂项、居住三方面的消费水平是区域内最低的,就主要是受到了该省区收入水平低和经济发展相对较慢的影响,省内居民在各个方面的消费都得不到提高和满足。
注:1.数据来源于1996—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和*分别表示满足1%、5%和10%的显著程度检验;3.Coefficient和Fixed Effects分别表示不同省区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
3.截距与斜率均变化的模型
由表二可知,在“泛珠三角”区域内,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为截距与斜率都变化的面板模型,即消费水平与消费倾向都不同。仅以医疗保健模型为例,跟前文一样,我们首先计算第一和第二个模型的F统计量值,都为拒绝原假设,进入第三个模型的检验,F统计量的值为2.91,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为2.08,拒绝假设三,医疗模型采用第四种模型,即截距与斜率都变化模型。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区域内各省的消费结构在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这四个方面的差异是相当显著的,不仅它们的消费水平不同,消费倾向也是不同的。消费倾向最高的分别为:江西、云南、广东和湖南;消费倾向最低的分别为:广西、云南、福建和云南。
三 研究结论
通过对“泛珠三角”九省区城镇居民1981~2004年有关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由于收入水平、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各省市人均消费水平显著差异的影响,区域内城镇居民在消费结构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并且其消费结构差异正在逐步扩大。
首先,根据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生活消费之间的相关性,同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的特点,分析得出:泛珠三角九省区的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存在着共同上升的趋势;然而,这种变化趋势又不是完全相同的,即增长的速度因为省区的不同而不同,即九省区的消费支出和可支配收入不具备构成长期均衡关系的条件。这就表明区域内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应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水平。由此,要改变消费结构的不均衡性,缩小区域内各省市之间居民消费的差异,其根本点就要放在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上。只有收入之间的差距缩小了,并且得到了稳定的提高,区域内的消费差异才会因此而得到改善,从而长期作用在消费结构的各个方面。
其次,泛珠三角区域在消费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其差异的形式却各不相同:对于食品、家庭设备、杂项和居住这几个方面,各省市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是相同的,差异只表现在消费水平上。而在衣着、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娱乐教育这几个方面,各省市之间是消费倾向完全不同,并且消费水平也是不相同的。